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100-103
西湖小说主要从两个方面摹写了杭州地域人格特征:既有在发达商品经济影响下的浮华、诈伪,又有在优美湖山熏陶下的灵慧、高雅。它们对今天杭州地域人格的现代转换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海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2):46-50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但人物形象却呈现出鲜明的移民化倾向:主要人物形象中移民比例很大;多正面形象;有着深厚的怀旧情结与同乡情谊。其原因有:战争移民与经济移民的大量涌入;大量文人(包括小说家)因宦游、谋生而寓居杭州。人物形象的移民化倾向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菲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79-82
明代的小说批评在当时小说大量涌现的情况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运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明代的小说理论,可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思想(即其所体现的文学传播倾向):通过张扬小说的教育功能、史学价值和娱乐功能来推动小说的传播.这不光拓宽了古代小说批评理论的研究途径.又完善了古代文学传播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4.
胡海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4):88-92
杭州在唐宋时期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素材来源与情感寄托,而这在与后南宋时代的兴衰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失衡。失落中的梦华怀旧情结,在小说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动机中,以及杭州读者群的接受心境与审美情趣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宁夏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3):34-38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西湖小说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特定的空间属性而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自阿英对西湖小说做过研究之后,学界对西湖小说的研究有了新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地理风土拓展西湖小说的地域个性,以科举地理拓展西湖小说的叙事内涵,以文地关系拓展西湖小说的人文情愫。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与三个方面的拓展空间。《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是新时期拓展西湖小说研究的力作,对拓展古代地域小说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任昳霏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1):70-76
南宋以降,方志中开始出现表现西湖风光的全景地图。明代志书中的西湖全景图数量增加,无论是方志还是专志都保留了多个版本的全景图。南宋西湖全景图对明代的全景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宋到明,记述西湖的志书在流传中互相借鉴,形成西湖全景图的诸多相似特征。与此同时,西湖全景图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因文字记述不同,侧重点不同,开始出现示意图与胜景图的分途。 相似文献
7.
胡翠娈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
世说体小说创作始自唐代,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沉寂状态后,在明万历年间达到了创作的巅峰.本文从<世说新语>文本的传播、明世说体小说创作目的、作者的功利目的、<世说新语>地位转变四个方面论述,试图探析世说体小说在明代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论明代的小说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新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30-36
明代的小说批评,主要包括文言小说批评和通俗小说(以白话小说为主体)批评。文言小说批评以胡应麟的建树最为卓越,蒋大器、李贽、袁于令、叶昼、冯梦龙、凌濛初、金圣叹等则是明代通俗小说批评的几员健将,其中金圣叹尤为卓越。本文对明代小说批评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其丰富蕴含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邵路燕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71-74
古代小说口头传播的场所是由随意的、不固定的转向相对固定单一的说书场地,作者分析出三类场所,即堂会、寺院、职业书场,且每一类场所又包括多种传播场合,作者试图较全面地概括古代小说传播的场所,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使之能较全面、较系统地了解古代小说传播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曾礼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16-19
明代是中国古代印刷出版业的成熟期,其发达的印刷技术及高度商业化的刻书业对明代通俗小说的群体出现、短篇小说的结集出版、小说批评理论的茁壮成长以及古典小说的生存空间和生命力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宁宁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53-755
政治民谣包括风谣与具有政治预测性的谶谣.明代社会问题凸显,这给民谣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借助这些民谣,可以侧面反应明代社会现实.明代政治民谣具有传播者的不确定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传播效果的双面性特征.在社会舆论监督中,政治民谣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能夸大这种作用,而且有些民谣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也有待考察. 相似文献
1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博物君子是汉代出现的文化群体,参与了古代小说的原始生成活动。在后世小说生产、接受、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可见其身影:他们是小说的编纂主体之一,也是推动小说在世俗领域流通的主力,是小说编纂者心目中的期待读者,也是小说家言得以存在、流播的现实根据。而作为舆论领袖,他们既是将小说推向更广泛流通渠道的中介,也是最早的小说批评者。总之,博物君子在中国古代小说生产与传播的历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王菊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69-71
神魔小说是在明代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兴盛起来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神魔小说满足了那个时代旺盛的创作需求、阅读需求,在明代异军突起并在创作上达到高峰。同时,作品在当时的广泛流传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4.
15.
谭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71-81
"基础观念"是明代小说学中最为基本的思想观念,是构成明代小说学思想观念的内在链结,梳理这一系列的观念,可以寻绎出明代小说学发展的思想脉络;同时,"基础观念"是对明代小说创作的发展产生过直接影响的思想观念,制约和影响着明代小说的发展进程.明代小说学的基础观念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对于"小说"这一文类的概念厘定;二是对通俗小说文体特性和创作风格的分析和评价;三是为提升通俗小说的"文化品位"和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性"而作出的理论阐释与评判. 相似文献
16.
明代托名小说批评叙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辉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1(2):85-90
托名小说批评在明代末年的勃兴,构成了中国小说批评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托名小说批评家最初的批评动机,虽然是欲藉其以渔利,但由此却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批评小说的潮流。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现象,托名小说批评对推动当时小说批评的繁荣与发展,乃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明代的小说批评因为有了这道奇特的景观,而显得更加亮丽。 相似文献
17.
路善全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4):51-56
明代传播外生态中的社会政治环境制约了建阳书坊主的传播观念,经济环境加剧了书坊的竞争并使建阳书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思想文化环境限制了建阳书坊的题材选择,自然地理环境带给人们相对的自由也导致僵化与保守。传播内生态中的传播媒介为建阳书坊埋下了衰败的隐患,刻印技术使建阳书坊丧失了技术优势,传播时空限制了建阳书坊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新生态中的受众市场效应因素消解了建阳书坊发展潜力,社会负面效应因素降低了建阳书坊继续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邱昌员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3):86-91
唐代文言小说的流传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因此,唐人常常借助诗歌进行小说的流传传播,将小说故事用作诗歌典故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既向广大诗歌读者传达了小说的中心信息,同时又巧妙地打破了中国古代正统文人对小说的所谓的"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扬雄所不观","宣尼所不语"的接受壁垒,标志着唐代诗人对小说文体的关注,这对于提高小说地位,加速小说文体特征的形成和小说文体的独立,促使小说由士大夫文人阶层走向广大平民百姓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另一方面,它也能丰富诗歌内容,增添诗歌情趣,活跃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9.
论明代书院文化的传播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付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13-16
明代是书院文化传播的鼎盛期 ,晚明文化的多元化和近代化趋向与书院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 ,这其间又与书院文化成熟的传播机制分不开。明代书院的讲会制度、讲会的名人效应和主讲者讲义的通俗化叙述方式等三个方面是明代书院文化传播机制成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邓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5):67-70
柳永词之传播与接受在明代迅速复苏,其词史地位亦得到大幅提升。此期柳永词因其言婉情真而被众多词籍大量著录,传播之势大盛,但雅派词籍的没落也反映出明人词学趣味的单一与偏执。柳永词的接受则显、隐双线并行,不但其绮语真情得到众多士人的推崇,其内在的平民化、通俗化艺术趣味与审美追求亦得到深度认同与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