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词有外延、内涵和形式三种用法;语词意义包括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语词的本质是观念,是"反映";语词无不表达概念;区别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有助于解决分析哲学所碰到的某些难题,有助于对定义这一逻辑方法作出科学分类,以修正传统定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语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每一个语词都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这构成了人际交流的基础。然而,语词的意义又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漂移。语词的意义漂移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密切相关,它反映和折射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研究语词的意义漂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更好地实现人际交流。  相似文献   

3.
语词的意义:现实的和理想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词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语词的意义产生于人的心灵对不断经验的对象的抽象。在语词的意义中存在着两个意义的端点——理想的和现实的。在语词中,理想意义和现实意义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发生了意义性质的多样化:绝对意义、意向性意义和规定意义。语词中理想和现实的两端圈定了意义的范围,也形成了意义活动的空间,运动的意义表达着它的对象,但却不等同于它的对象。语词有着它自身的意义动力机制。语词在意义的运动中构成了语言。  相似文献   

4.
要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树立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榜样。他们曾对19世纪欧美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教条主义现象进行过严厉批评,一再强调理论要灵活运用,反对将其当作固定不变的公式到处套用;强调根据时局变换及时调整革命战略,反对思想僵化、一意孤行;强调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创见,反对机械地加以重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有利思想武器,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清俗语辞书的范围可以认定为明清时期(兼及民国)编纂的记录并诠释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汉语方言俗语或俗语词的辞书;明清俗语辞书收录的"俗语"可以分为"熟语"和"俗语词"两类,俗语词即比较通行的一般性的方言俗语中俚俗性质较重的口语词;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具有口语性与俚俗性、同时代性、丰富性的特点;对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进行研究可以拓宽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域,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有益的前期研究成果,对今日权威语文辞书的编纂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翻译根源于人类交流文化、传播文明的需要.翻译通过改造语言常可达到改造民族思维方式、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作品就不单纯是文本,而成为体现某种文化意义的文本.翻译不仅表现为两个意识的对话,同时也表现两种文化的对话.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翻译的推动下,西方思想愈来愈深入人心,很多人开始建立了以西方文化为价值取向标准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当下小说的意义悬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悬置不是阙如,而是将意义化作血肉流淌并塑形于文学本身。这意味着小说的审美更为宏阔、更为练达,也更为技巧一些,这毋宁是当代小说成熟的一个标志。当下小说的审美倾向概括地说,有反讽性、悲悯性与状态性三个维度。较之80年代,当下小说的反讽更为成熟、大气;;当下小说的悲悯主要由苦难、无奈、见怪不惊的荒唐以及恤人惜物的温婉构成;;小说的状态性表现,是90年代文学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8.
语词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和思维与语言的共同载体,语词意义漂移有力地论证了思维和语言生成发展的历史实践性与随时代变迁的发展维度。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视角,基于国内外学术理论积淀,通过语词意义漂移分析来探讨思维与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廓清对思维与语言内在关系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语境与意义的选择及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和语境的关系非常密切,语境在对意义的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要介绍语境的几种类型,并依次分析它们对意义的影响以及在语意选择与理解中的作用,以期帮助语言学习者了解一些语境的知识,理解语境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新移民作家的抗战叙事常常用大量的史料入文,文本呈现出明显的"史料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作家进入历史的一种可能途径和方式,也是新移民作家在跨文化书写语境中吸纳和融合多元文化的表征。其在营造真实的历史叙事质感、造就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的同时,也体现了新移民作家的叙事声音和价值立场。而且,这些史料的运用与新移民文学抗战叙事的意义生成也具有内在契合性——它使新移民文学抗战叙事更注重开掘个体生命受难和人性拷问的向度,突破了抗战叙事单一的国族话语立场,既呈现出可贵的创新魅力,也为海外华文文学叙事提供了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词汇语义对语法的决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与语法的关系问题,是伴随语言学历史但至今仍然没有很好解答的问题。长期以来,语法得到了高度重视,词汇的价值被忽视。事实证明,孤立地研究词汇和语法,不关注词汇与语法的关系,影响了我们对语言机制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那种简单地认为语法是语言的主导和核心,词汇只是备用材料,语言的运用只是根据语法规则对词汇进行组配的看法,是本末倒置的。事实上,意义是语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词汇语义对语言要素的性质、功能及组配模式、表达形式等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汉语尤其如此。与此相关,应建立新的词义观。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汉语词义变化的原因只能从语言内部去探寻。目前关于词义变化的一些说法,是以逻辑学或心理学为根据进行阐释的,它只能说明词义变化后的结果,或者在某些方面带来解说上的任意性。词义变化是词与词之间的结合范围、内在系统发生变异的结果。词义的变化是在交际中、在表达中出现的,这是词义变化的条件。词义在变化中突破原有的结合范围从而取得了新义,有些经过千百次的反复而固定下来,取得新义,从而成为该词的新的派生义,有些只是作为修辞手段出现,它就成为该词的临时应用义、修辞义。词义的结合范围经常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文化则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同民族在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其语言上打下深刻的烙印.论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在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词义民族性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研究了语言特别是词义中具有的明显文化特征,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语言上的文化特征对于跨文化交际会造成"交际短路、交际失误、交际障碍"的影响,认真分析、准确运用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4.
生成语法对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关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标准理论阶段,词汇的选择性限制作用于句法;在管约论阶段,词汇语义以题元角色的形式决定句子的合法性;在最简方案阶段,选择性限制和题元角色不是合并和移位的条件,词汇语义对句法的制约被取消了。ERP实验的ELAN效应验证了标准理论和管约论句法信息优先的合理性,N400和P600的对比证明了词汇语义与句法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隐喻产生的原因,认为隐喻有时也会对词义发展造成负面效应。首先,在语言发展的初期,人们受当时词汇量所限,被迫借用一事物描述另一事物,有时会把属于不同种类的事物联系起来,当作是相似的事物,在某种情况下会造成隐喻的不恰当。这种隐喻一旦约定俗成,人们往往不愿意去寻找或者使用更为贴切的喻体,从而导致语言中一些令人费解的表达方式存在。其次,由于语言、文化、地域、教育背景、年龄和行业等差异,人们在选择喻体时,如果出现选择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就有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词汇的感情色彩依附于词义,具有客观固定性和社会性,并且随着词义的变化,词汇的感情色彩也随之改变。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首先提出“意义感染”的概念,继而重点分析词义感情色彩变化中的意义感染现象发生的两大主要途径。根据经济学上的“格雷欣法则”,最后对这类词汇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和预测。研究表明:意义感染后,词汇或是趋向于演变为禁忌语,继而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或是作为委婉语,在言语交际中起到迂回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按照“拼读、词性、意义”的框架来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使学生以为每个单词都应该有与之意义完全对等的汉语词汇。事实上,除一些专门用语外,汉语和英语几乎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语。本文就此对英汉词汇进行探讨,以期对词汇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词汇语义研究将词义扩展的原因更多地归咎于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词汇语义认知研究认为,词汇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性的,也不可能独立于人类的认知和体验之外。词义发展和变化的内因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思维,概念转喻是词汇意义扩展的认知机制之一。概念转喻涉及的是“邻近”和“突显”原则,“邻近”常常引发词义的转移,“突显”则会引起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掌握词汇原型意义以及听力水平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以下结论:(1)词汇原型意义与听力测试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高度负相关;(2)词汇量与听力测试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高度正相关,但相关程度低于前者。  相似文献   

20.
词义变化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变迁问题一直为语义学所注意。 50年代有人责难 ,人们比较多的是对变化事实进行分类和描写 ,对变因的研究却不够好。几十年过去了 ,把这方面成果综合起来观察 ,得出结论 :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文化压力、语言内部力量是推动词义 (或词义体系 )变化的四种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