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即将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维度有三:(1)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领域;(2)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3)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绝对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基本思考的话题。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虽有近20年的零散研究和思考,但仍处于初期阶段,没有足够的理论热潮予以烘托,欠缺足够的现实底蕴予以开拓。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由于庞大驳杂、流派繁多而欠缺系统性的阐释和论说,它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缺状态。因此,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尚存留较大的发展空地,对它的进一步研究期待学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绝没有忽视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性,而是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批判范式。这主要体现为3种模式:一是早期的异化批判模式;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范式;三是后期的日常意识批判理论。后两种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文化批判是与经济批判和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脱离经济批判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化批判,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左派经济学都没有真正地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而是滑向了纯粹的文化批判和历史经验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异化现象的批判中形成的,他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的三种空间形态,并依次形成了三重批判视角:城市空间批判、社会空间批判和全球空间批判。在城市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引起的城乡空间对立,阐释了城市空间中阶级对立、异化劳动等矛盾;在社会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中的不公,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形态必将被社会主义空间形态代替的历史规律;在全球空间批判上,马克思揭示了全球化造成的空间地理失衡,号召落后国家打破资本主义的空间霸权。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空间的异化现象,对于我国如何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城市化,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新形势,打破资本对空间的垄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马克思有关生产力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主要从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重视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科技的创新能力,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重视自然生产力的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走出传统哲学的思辨王国、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注重将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结合.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性研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从一般性思想演进的视角进行考量,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根本否定,并构建了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就当代而言,马克思社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亟需我们多角度推进对马克思社民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使其在新的社会实践中走向深入,从而彰显出丰富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有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的发展既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有意识参与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从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断深化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利用19世纪英国有关信用的丰富的历史资料探讨了信用问题.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信用理论。马克巴认为.信用是一种“贷和借的运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信用的主要形式.也涉及了公共信用和国际信用;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马克思信用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人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人的理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 1 )把人理解为对象性的存在物 ,从人的对象性的活动、关系和成果中来理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及其意义。 ( 2 )着重从经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问题 ,把人放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来考察 ,同时又把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提到人的高度来思考。 ( 3)注重从人的能力方面来分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问题上注入了人文思考。 ( 4 )注重从对人的对象性活动和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揭示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5 )揭示了世界历史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基本特质。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西方近代人权观的形而上学基础的彻底颠覆,指出了人权的历史性;通过对资产阶级人权实质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揭示了人权的具体性;通过对各种机会主义人权观和空想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否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的后马克思主义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它介于并斡旋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中并与之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内在关联,这对激励马克思主义开创自我生成之域,的确具有积极的一面。然而,解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崩溃性逻辑和思想自杀行为,它所蕴涵的解构策略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义得以朗显,相反会使之在自残自虐中全面失效。这表明,解构马克思主义埋藏了极其凶险的理论陷阱,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警觉,否则很难迎接挑战、摆脱危机,更遑论借助后学资源而别开生面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于近代西方人权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颂扬到其后的祛魅这样一个过程。祛魅之后,马克思诉诸“人类解放”这一价值旨趣,开创出彰显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新人权观。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的消费伦理思想以理欲合性为理论基础,以对俭与奢及其利弊的分析为重心,以追求絮矩之道为旨归,既肯定人的自然之欲的合理性,又提出以理导欲,主张消费的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发展。这一消费伦理价值模式体现了公正无私和民本主义思想,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存权益和消费需求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怀,在当今时代无疑是一副治疗自我欲望膨胀和消费异化的良药,也对我们建构具有民族精神且具时代特色的消费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主要是在对古典人权理论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肯定了古典人权理论的历史进步性,又超越了其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包括人权的历史发展观、人权的阶级观、人权的主体观等内容。从方法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人类解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宪章》将人权规定为与和平与安全、发展相并列的联合国三大任务之一。经过60年的曲折发展,以《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的国际人权法体系已初步构建起来,人权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之一,并与发展、和平与安全之间的联系密切。30年来,我国的人权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为确立人权的战略地位奠定了基础。我国应当因应人权这一当今时代主题的要求,确立人权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古典人权理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在内容上,人权是指以自由权为核心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在本原上则有先验论与经验论两个分支;其实质强调人权的对抗性;在人权与法律关系方面则认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阐释人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追求和真正实现充分人权的理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思想。社会主义中国把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9.
法律关系理论具有普适性,也是分析和研究人权、刑事诉讼人权保障问题的工具性理论。人权法律关系,是由人权法规定的国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来看,其权利主体主要是自然人,义务主体在公法领域主要表现为国家,在私法领域主要表现为自然人和法人;人权法律关系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即义务主体所承担的义务,包括尊重、保护和实现等义务;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人的生命与健康、自由与尊严、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