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敏而好学,学问博大精深;整理古代典籍,总结先世,启迪了后代,继往开来;开创私学,有教无类,造就了一大批的人才。他作为开一代新风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教书育人方法初探栾敏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今天在各级各类学校大谈教书育人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探讨孔子教书育人方法。孔子的教书育人方法已成了世界各国研究的对象,我们这里略谈管见。一、孔子的道德知识教育孔子主张,在...  相似文献   

3.
任民 《学术交流》2001,(6):31-35
针对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期充满纷乱、冲突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认为政治必须建立在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和感化的基础上,同时特别强调德治的关键在于当政者的道德操持.孔子的德治思想饱含人道主义、民本政治因素,不仅对推动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起了主导作用,而且其合理内核部分对加强我国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仍具有较大的文化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命"、"天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孔子天命观的最好诠释和印证.孔子对天命的体认历程大体为:知命-畏命-立命-不忧不惧.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超然的天命观,是一种源于天而高于天的生命境界,是"乐天而知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其中"乐天"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知命"是知"天道"和"人道",是"知"而后"立命"、"正命",不轻言委于命.就此可说,孔子是唯物论者,立命论者.  相似文献   

5.
孔子德育思想之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德育思想之浅见刘彻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编纂经典文献两个方面工作。在办学方面,在他一生的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而在编纂方面,整编了《诗》、《书》...  相似文献   

6.
陈华峰  郑慧媚 《生存》2020,(15):0227-0227
柏拉图和孔子都是各自国家的著名教育家,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但是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们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因此本文将把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讨论其可行性,以达到对现代教育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徐柏青 《唐都学刊》2004,20(4):126-130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育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即“君子”的要求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强调素质教育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强调要根据人的不同特点 ,注意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因而 ,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学主张 ,即以人为本 ,提倡和强调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内涵 ,具有人本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首先是也主要是一个教育家。孔子的事业,由教育始,又以教育终。其丰富、博大的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民主性、平等性因素,是其教育思想的精华,具体体现为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教学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及学无常师和不耻下问。  相似文献   

9.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慎言”,这是基于他对语言的重要性和语言规范必要性的认识.孔子施教中处处体现他的“慎言”思想,即主张注意听众的对象和说话的场合,不肆意批评攻击他人,不怨天尤人,肯定“慎言”的弟子,批评“不慎言”的弟子.孔子自己也是践行“慎言”思想的典范.孔子的“慎言”思想闪烁着的朴素辩证法的光辉,具体体现为对立统一规律、形式服从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相似文献   

10.
崔华前 《唐都学刊》2005,21(1):46-50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 ,认为道德在修身养性、治理国家和发展教育等方面 ,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 ,他不仅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德育范畴体系 ,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德育方法和德育原则  相似文献   

11.
梁晓凤 《学术交流》2007,(8):172-175
民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产生的土壤,中国近代教育思潮是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成长的甘露,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升华的有机肥料。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以民为贵,促进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他主张通过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通过民主教育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并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力。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开我国"教育公平"的先河,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雅斯贝尔斯对康德的著名文本《永久和平论》进行了一种人道主义或者说生存论的解释:要实现真正的和平,政治决断、社会理念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即人心的决断。与格哈德把《永久和平论》解释为政治哲学主题和哈贝马斯解释为社会哲学主题相比,雅斯贝尔斯的人道主义解释更有价值,也更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与先秦儒家一样,董仲舒也对理想人格进行了探讨。"必仁且智"是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笃于礼,薄于利"是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在现实之我如何走向理想之我的问题上,董仲舒提出了"性待教而为善"的观点。遗憾的是,他强调"教化成性"的同时,又承认人受命于天,人性"不可改",给自己的理论制造了矛盾与紧张。  相似文献   

14.
朱新屋 《唐都学刊》2013,29(2):85-91
晚清民初的地方自治热潮,不完全是政治变革和社会变动影响下的新事物,而实与明清以来士绅的“化乡”观念和实践有关.以晚清温州士绅王毓英的学与行为例,通过考察其时代意识和世界知识、乡绅意识与化乡实践以及地方自治与国家认同三者之间的交织互动,可以看到晚清民初地方自治背后的传统因素.王毓英通过修水利、移风俗、兴教育和办实业等四个方面的自治理念与实践,展现了这种地方自治背后“由爱乡而爱国”的文化逻辑.这种“由爱乡而爱国”的文化逻辑,与明清以来主张化乡的乡绅意识一脉相承.以王毓英为个案,或可将之视为晚清士绅处理地方与国家关系的普遍公式.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借鉴西方资源 ,确立了在尊重人性基础上的现代儿童观 ,并倾力于儿童文学与儿童生活关系的探讨。他早在 1 91 4年写的《童话略论》和《儿歌之研究》,对童话和儿歌分别作了全面而不失深刻的研究 ,具有导夫先路之功。并且 ,遵循其学术研究与思想启蒙同时并举的一贯做法 ,周作人又对当时儿童文学界的许多错误倾向 ,予以持续不懈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民国首任北平市长何其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巩是民国时期一位具有爱国和民主思想的国民党官员。早年为冯玉祥将军秘书。 192 8年北京设立特别市 ,为首任北平市长。 1936年转入教育界 ,为中国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时期 ,坚持在沦陷区办学 ,始终抵住了日伪势力 ,使中国大学发展成为沦陷区一块抗日教育基地及文化界的抗日阵地。 194 9年他拒绝南迁 ,迎接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7.
李颖晖 《社会》2015,35(1):143-160
基于结构决定与相对剥夺的两种视角,本文研究发现了教育程度对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复杂影响路径。教育程度作为优势性地位获得,对分配公平感存在正向影响。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公平感越强。但这种正向影响也存在条件性:教育作为个人地位投资,激发相应的回报期待,随着基于教育投入的期待收入与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这种正向影响会降低,且教育程度越高,降低的幅度越大。这一条件性的发现有利于解释既有研究的矛盾结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涵:当教育投资作为“制度化手段”无法实现地位获得这一“文化目标”时,这种“断裂”可能会引发“分配不公”的心理失范。  相似文献   

18.
萧公权是民国时期少数学贯中西的学者之一,教育既是其终身从事的理想事业,也是他抒发志愿的精神寄托。萧公权有关“学术独立”与“学以致用”等理念的思考与批判,对人们理解中国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极具启发价值。受制于内外因素的制约,萧公权本身仍然没有超越学术救国的窠臼,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王莲英 《唐都学刊》2007,23(2):81-84
李鸿藻是晚清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单纯的保守派,有人认为他曾与顽固派为伍。早期的李鸿藻由于受传统思想禁锢,对洋务派的很多活动进行过阻挠;甲午战败之后,晚年的李鸿藻切身体会到了敌强我弱的局势,开始改变西学观,主张采用“中体西用”的模式学习西方,实行军事改革,开始与维新人士有所接触,并用新人新法教育子女。他一生对西学有一由早期抵拒到晚年有所接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讨论中国人的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