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因此,必须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中伴随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制约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寻求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主要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已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极力推崇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也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文章首先对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作了归纳,同时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型伦理经济。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是对可持续发展伦理的重要实践,也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超越。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全民动员,更新观念,规划先行,扩大试点,依靠科技进步,完善激励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考核。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面临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为此,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让制度的力量迫使经济增长模式从不循环转变为循环,以至更高层次的循环。这方面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走在了我国的前面,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市郊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市郊县为依托,县级政府为主导力量,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大企业小循环为主要途径,经济上与中心城市和农村互动发展。其实质是在市郊县发展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大企业小循环的循环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走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应重点建设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循环型社会;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节约战略等。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指出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循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审视了GDP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缺失;强调了绿色GDP是真实的国民财富;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路;展示了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还是一种以高物耗、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过程中,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西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西部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西部生态工业经济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0.
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着重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完善垃圾分类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产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了经济--生态--社会诸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在其生产流程、资源利用、环境治理、价值目标、发展理念等方面,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必须建构与之相适应的伦理支撑体系,提供循环经济发展各环节的道德规约,倡导以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重的共存共生、互利共赢的企业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现行税制、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税收分配体制等。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闭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模式之一,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循环不经济"等问题,为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本文在对循环经济中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耦合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以资源流动原理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资源竞争与产品竞争模型,然后利用所建模型对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合理安排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发展规模与比例,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利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调整与扶持等措施,引导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的发展,为循环经济模式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自工业化以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对传统粗放武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革命.它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内容的“3R”原则基础上,其运行包括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次,构建了经济——生态——社会诸关系和谐发展的链条,催生了诸多新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诉求.循环经济深蕴的整体性价值原则、可持续发展价值原则以及新的生产伦理与消费伦理理论,构架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建设应该重视制度建设,把握重点,理清思路,循序渐进地发展.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四个三"和优化发展循环经济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丁国民 《东南学术》2006,(3):166-167
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一个是环境问题,一个是贫困问题。人类早在20世纪就已经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危机,为此,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环保法和循环经济法,使得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实现。在我国,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我们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以说,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提出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是…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的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循环型社会。中国可以从国外这些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8.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循环经济法补充列入本届常委会立法规划,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粗放型增长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定循环经济法必须有助于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三者的统一,草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设计必须为实现上述目标服务,同时要处理好与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安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没有改变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产业链短,层次较低,结构体系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大.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生态化,而且能够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理论表明,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科学、高效.安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及其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农业生产过程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由"资源-农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物质流动方式,转变为"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从法律、政策、体制、技术、观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