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代齐国的著名学府,也是当时唯一的新型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中学术自由的特点,也促使产生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盛景.稷下学宫成为了各种学派汇聚的场所.本文通过对稷下学宫的学术自由这一特色的研究,为高校办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发展并成为主流学派的黄老之学,在秦朝曾经一度衰落,然而又不绝如缕,暗暗地沿着三条途径继续传播,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到西汉初期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文章将就这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作管窥之见,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说"老子"     
老子既不以"老"为姓氏,又不以"老"为名字,但却以"老子"见称于后世,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在先秦文献中,老子本来称作"老聃"."老子"是战国中期黄老学派的发明,与诸子蜂起和稷下学宫"列大夫"的出现有密切关系."老子"的意思和"老师"有些相似.师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师",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子".黄老学派借这个名字来推尊他们的学术先师,以便压倒其他诸子.从文献来看,"老子"这个名称的广泛流行,是从汉朝才开始的.至于<史记>中所载老子的籍贯和家世,则多有汉人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齐国的官学     
齐国的大(太)学,自西周以来即被称为稷下学宫。春秋时齐桓公称霸,齐国官学趋盛,稷下学宫从此成为研讨和传播管子之学的基地。战国时田氏代齐,稷下学宫复盛,逐渐发展为汇聚百家的学术大本营。齐学波及秦、楚,对汉初思想界仍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21年6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稷下学宫?社会发展与中国社会学溯源高峰论坛在山东淄博齐盛国际宾馆国际会议厅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多所院校的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中国社会学溯源、群学理论、荀子思想、稷下学宫等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上午的会议,共安排了四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景天魁指出稷下学宫在中国文化史、世界文明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稷下学宫不仅是战国时期的高等学府,更是光耀千秋的中华文明典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解决21世纪人类命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据郭沫若考证,《弟子职》是战国时田氏齐国都城临淄官办大学堂稷下学宫的学则。他在《管子集校·弟子职篇》的按语中写道:“《弟子职》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子》书中。”《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则,对它进行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篇古文献文字古奥,颇难读懂。为此,我们刊登本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稷下学宫与稷下先生,都具有特殊的历史风采,是战国时代的骄傲,也是中国历史的骄傲。稷下学宫立基于一片民主气息较浓的社会环境里,具有宏大的规模和系统的制度,在组织上具有开放性,在思想上具有包容性,在功能上具有多重性。它造就了稷下先生。稷下先生以议政论学为主业,以思辨玄想为风尚,具有清新的独立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创造了稷下学宫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其稷下学宫,就已经产生了中国古典的自由主义。产生古典自由主义的物质基础是齐国工商业社会;诱发自由主义的是齐国的自由放任行为。齐国的古典自由主义引发了齐国学术的空前繁荣,促成了自由主义的学风。在稷下学宫,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者,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百家之学”,这是先于魏晋风流而出现的稷下之风流。  相似文献   

9.
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几乎同时出现在中西方高等教育的"轴心时代",两者的创办背景、社会功能、管理方式、办学特色、历史影响等既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国家创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下,稷下先生不仅发挥着咨政议政的政治作用,各学派自由讲学、辩论、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柏拉图学园是柏拉图私人创办、政府监控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旨归,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学生免费入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学园自治,学者自由研究,开西方学园派之先河,成为当时希腊的学术中心.  相似文献   

10.
"好辩"是孟子语言的主要风格,在纵横论辩之风盛行的战国时代,孟子即因其善"辩"而卓然自显.人们多把孟子的"好辩"归因于战国时代的纵横风气,却忽略了作为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对孟子的影响:稷下的文化重心地位满足了孟子起而"辩"的需求;稷下盛行的"议论"风气促成孟子采取"论辩"的形式;而稷下"相生相灭"的辩驳特色,又影响了孟子的论辩风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