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1世纪主题:青年发展与发展青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如果说20世纪青年研究主题是“青年教育”,21世纪青年研究主题则将扩展至“青年发展”。研究青年发展,首先应研究影响青年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维度取向。新世纪青年的发展,不再像以往几代人,仅在某一维度追求发展。而是希望在三个维度(价值、技术、效用)上都得到发展。青年已从“边缘”走向“主流”;青年从成人“接受”转向对社会“反哺”。因此,要关注青年发展中的“新白领”与“后现代”现象。改善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对未来的青年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青年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和魅力的领域,它在国际上是一门“显学”。因为青年的天性、特质是与时代发展的主题相通的。从近代革命、文化变迁与世代进步的角度看,青年总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你要研究中国社会,首先需从研究青年入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代群与社会运动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即在某一特定时期,青年问题往往同样可能转显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社会问题。譬如像五四青年运动与全民运动的结合;譬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青年中所出现的“高考热”、“读书热”、“科技热”…….从中,你可以发现,青年总是改革最大的承受者,也是最大的得益者。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热点也总是首先在青年代群身上敏感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与青年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问题不仅是青年期人生发展特殊课题的一种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的一种外在规定。青年问题不是青年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社会视角来谈青年发展问题,提出青年是社会问题的主体人群,青年发展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共议题”。我们必须重视青年问题,如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偏差行为、传媒问题、组织问题等,从认识青年、审视社会对待青年的方式来解决青年问题,从价值与利益“双重导向”促进青年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当代青年研究论坛”暨“青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本综述对青年研究三个历史时期给予了梳理和分析,概括了我国青年研究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困境;阐释了青年研究的“对象”、“定位”和“途径”等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10月16日下午,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共青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和《中国扶贫》杂志社等单位共同承办的“青年扶贫论坛--青年参与扶贫责任”在京召开,该论坛是首届“10·17扶贫开发与全面小康”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袁文先主持。  相似文献   

6.
三月七日、八日,上海市青年演讲协会召开了第一次演讲理论讨论会。来自各条战线的青年演讲者和团干部三百多人出席会议。会议小结了前一段上海青年演讲活动的情况,就“演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演讲与读书活动”、“演讲与共青团工作”、“怎样增强演讲的吸引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组织了即  相似文献   

7.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发自于社会经济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变革,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嬗变。青年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步进行,相伴相随,而“青年一代进入自立的社会生活的过程具有两个侧面:青年的社会化与社会的青年化”①。因此,如何分析目前社会的青年化趋势,如何使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得以顺利实现,成为我们青年研究工作者应予关注的重要课题。一、对社会青年代的还把社会的青年化趋势由来已久,从古代社会没有“青年”概念到近代青年群体的形成,从传统的青年“边际人”的参与到现代的青年社会的形成正在预示着,社会青…  相似文献   

9.
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厘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  相似文献   

10.
今次为期3天的“现代化与青年”国际聚会达60余人,要洋尽各自的观点、见解,多位学者似乎意犹末尽;而值青年国际会议之良机举办的“现代化与青年”高级研讨班却令瑞典学者哈特曼教授和德国慕尼黑青年研究中心芬克博士兴奋不已;他们的研究多方位展开则体现在专访中。“社会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一任女主席”、“非常高兴地把中国结合到第34委员会中来”、“中国的变革较稳妥有希  相似文献   

11.
青年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或支配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的附属性文化方式.体现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冲突、另类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具有即时性、跨文化等特点,具有匿名交流、张扬个性等虚拟空间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给青年亚文化带来了多元化变迁。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粉丝团”、“恶搞《新贵妃醉酒》MV”、“火星文”等实例展现了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引起了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香港的“隐蔽青年”现象入手,通过分析隐蔽青年出现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并借鉴、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中国青年参与的重大事件与新闻时事热点较多,从青年的国家0-3属感和民族自豪感、道德、媒介参与、择业、婚恋、健康等方面进行描述可发现青年社会心态的基本状况。2011年青年社会心态存在着炫富心态时有抬头、社会泄愤情绪外显、择业“薪资-兴趣”取向上徘徊、择偶“利益-情感”取向上冲突、健康知与行之间脱节等问题。所以,应从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缩小两极分化差距、拓宽利益诉求渠道等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引导和培养青年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4.
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青年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有效载体、青年志愿者作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已经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志愿者组织“身份”模糊、志愿服务领域既“无所不包”又“无力包打”、志愿者核心团队缺乏“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对志愿者行动持续发展的制约也初步显现。从我国国情和志愿者队伍的实际出发,整合社会资源、集中优势力量,采取项目化推进战略,着力打造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先锋品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1、所谓青年文化在日本把青年文化(adolescent culture)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已有相当多的年数了。基于青年提出的不同意见和所谓青年人与成年人不是同代人等说法,青年的精神面貌处于反抗和脱离成年人社会的状态,所以提出了“青年文化”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有青年文化、年轻人文化,青少年文化(youth  相似文献   

16.
青年——“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如“早晨”一样,是个模糊的概念。它是指人的一生中介于童年与进入劳动世界,获得自立能力而为成年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狭义的理解,常将它定义为十五至二十五岁,在现代社会,这大致是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一届大会提出的综合报告指出,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将那些没有稳定的职业,未能结婚和建立家庭,因而不能完全承担劳动者的责任、充分享受相应权利的人也划入青年范围,把这个年限提高到三十或三十五岁。我国的共青团员可保留团籍至二十八岁。习惯上将三十岁作为青年的上限,称“三十而立”;而在我国的政治学术语中,青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对“青”(清)的图腾化,对“青童”的神格化,使得对“青”(清)的崇拜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象征。因此,“青年”的概念很可能原创于道教的经典。“青年”概念不仅符合“长生不老”和“还年”这样一种永续性思想.而且也具备了“积清成青”的道德文化;而“方诸”(镜像)与青童并列,虚像与实像、现实与真实并存的现象,使青年从一开始就有了相互主体性的特征。道教对超越性和道德性的终极关怀,以及其自然史观的历史哲学,使得中国的“青年”概念自原创以来一直是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对作为人的本质的青年现象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8.
当代青年的道德表现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复旦学子虐猫”到“时尚女孩拒绝帮扶摔伤老人”,形形色色的表象后蕴含着同一实质: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思潮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剧变,部分青年表现出道德自我意识膨胀、道德功利性明显、道德价值混乱等多方面的道德偏失。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使每个个体走出道德困惑,不仅是青年成人成才的自我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9.
青年自组织以其对象特定、目标明确、行动灵活等特点在联系、团结青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与新时期“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要求以及团的四项职能存在着契合性,因而青年自组织是建构“大团建”格局的重要支撑。青年自组织建设的现实路径.必须在机构独立性和组织合法性的博弈中主动借力发展,在人治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中探索制度保障,在资金有限性和需求扩张性的矛盾中以服务求支持。  相似文献   

20.
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这个特殊的年代,对青年工作面临的基本问题,包括对“文化大革命”后青年的估价,青年工作拨乱反正的任务和基本方针,处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各种严重的青年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对当时的共青团组织怎样工作和团干部应有的精神状态与作风等,都有相关的系统论述。这是我党青年工作的一个典范。青年是社会变革中一支最敏感、最活跃也是很重要的力量,今天我们重温胡耀邦同志当时的指导思想,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