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是国际意识形态争端最剧烈的焦点之一。要弄清楚二者关系的是是非非,必须分别考察主权和人权的产生过程及其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一、主权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主权,亦称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国家必须是主权的,没有主权也就不成其为国家。从国家理论的角度而言,主权也是构成国家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言,主权则是国家的最根本的属性。然而,国家主权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主权与人权的关系是复杂的,以往的讨论总是基于一种统一的视角,从一种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它,这种认识虽是必要的,却往往陷于笼统和牵强。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从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现实的视角——即从它们各自的立论基础来进行讨论,也许对其认识会更加准确到位。  相似文献   

3.
人权和主权是宪法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也是宪法的一对基本矛盾。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宪法的一切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都是围绕着二者而展开。人权和主权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们的产生既是人类本性使然,也都迎合了一定的人类需求。这些需求随时代和国别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人权和主权也就分别流行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别,成为不同时代和国别的口号和原则。今天,传统信条下的绝对主义国家主权观遭到了普遍人权的巨大冲击。但事实上,人权对主权的挑战远未达到取消主权的地步。一旦失去主权,人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挑战存在一定限度,它推动了主权新的发展,而不是彻底否定了主权。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与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与人权问题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主要范畴,也是给当今国际社会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热点。在诸如主权原则、人权概念、二者的关系,人权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内管辖权的矛盾,以及由此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造成的冲击和对国际法、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挑战等方面,人们确有深入思考、探究和冷静应对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主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全球性质的经济活动跨越国界面临的巨大障碍之一。面对这种状况,现有的国际法体系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不过在现阶段国际人权法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可以把交易权提升为受国际人权法保护的人权,利用人权的强势地位,推动国际经济交往的正常进行,尽管这种思路面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复杂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有人认为:“人权高于主权”,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人权无国界”……这些论调的背后,除了意识形态原因作祟外,还有理论上混淆了国外主权与国内主权、人权的国内保障与人权的国际保护等一系列概念,模糊了人权与主权的质的关系。因此,理论上澄清是非,实践中作出回答,在当前尤显必要。本文试图从人权与主权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7.
黎尔平 《学术界》2012,(9):218-226,279,284
近30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人权与主权无关到人权与主权相连,再到人权与主权争高下、人权与主权相对分离这样一个过程.西方对中国人权事务的干预,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化过程引发了主权与人权的互动、冲突和矛盾.事实上,人权与主权最初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概念,自纽伦堡审判、国际人权运动兴起后,人权与主权才表现出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有时也相互对立与排斥,不分高下,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着中国人权事务的发展.当中国政府把对人权的关注从国际人权斗争转向国内人权保护的时候,这便是主权观从国家主权向人民主权转变,目前中国正处于此阶段.  相似文献   

8.
侯健 《学术界》2020,(10):101-108
人权治理是一种国家治理观。这种治理观认为,国家治理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概念,而是由价值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综合构成的复杂系统;人权与国家治理既具有功能性联系,又具有构成性联系;人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人权治理观主张把人权纳入国家治理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之中,最终把人权作为国家治理的优先价值、主要内容和基本手段。充分保障的人权是善治的标准。当代中国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可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治理的国家治理形态。  相似文献   

9.
理想与现实的交互: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权与主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和主权都是历史的概念,它们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们既是“天赋”的,也是“人赋”的;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政治需要。它们都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仍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挑战主权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政治中的现实;同时,主权是人权的保障,人权是主权的目的,哒是国际社会的理想。现实和理想的这种有机交互,就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下人权和主权关系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10.
“人权高于主权”是美国等多国部队入侵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的伦理依据。但仔细分析 ,“人权高于主权”是非道德的 ,第一 ,它并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人权 ;第二 ,它有悖道德义务 ;第三 ,作为一个道德判断它也是违反“普遍性原则”的。“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是霸权主义国家的侵略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的时候,克服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问题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有些问题还应从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觅取解决问题的历史借鉴。正是为了这个目的,笔者对人民主权思想作了初步探讨。一、人民主权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人民主权思想是十七、十八世纪风行欧美的启蒙运动的著名的政治思想。什么是主权?什么是人民主权?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主权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建立在中国的社会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两大基础之上。在国际风云变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中 ,邓小平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 ,提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的主权思想原则。在反对霸权主义、对外开放、祖国统一、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形成了关于主权思想的完整体系。对于 2 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邓小平主权思想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尊重保障人权,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执法力量,是国家人权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坚强捍卫者。尊重保障人权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公安机关要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加强保障人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产权与人权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权的实现是人类最大的效用满足,具有终极价值的意义。不过,人权的实现不是自动的、无代价的,总是受制于各种因素,需要人们不断努力。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阶层,人权状况往往存在差异。原因是复杂的。我们认为,产权和产权制度的不同是导致人权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将从理论上揭示人权与产权的相关性,并分析产权对人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宪政以实现全民性的民主政治为人权目标,针对中国社会阶级明显分化的现实,提出了保障最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崭新理念;新民主主义宪政也为保障人权的实现进行了相应的政治秩序建构,事实上初步构建了让各阶级(阶层)各得其所的政治秩序,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从人类宪政文明的大视野中认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人权价值及其时代局限,这对当前的民主政治建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关于人权与主权关系的辩论建构了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但无论是根据国际法准则 ,还是从西方思想史和中国革命史的逻辑来看 ,人权与主权都是同一的 ,即统一于“人民主权”论。之所以会出现人权与主权孰高的命题 ,是因为发生了学理上的混乱和法理上的糊涂 ;如果引入“政权”项 ,这种对立结构便可完全被消解。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国际社会,可以从基本人权与人民主权的共存与互动入手探讨人权与主权的共存与互动关系.基本人权与人民主权可以和谐共存、良性互动.这有其法理依据和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试论刑事法治对人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需要法治的确认和保护,以免受到社会其他公民和国家公共权力两个方面的侵犯。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刑事法治观,既要重视刑法在惩罚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也要重视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在刑事法领域的具体要求,它在国家刑罚权与公民的自由之间划出了一条明确的界限,从而保证刑法既能有效地打击侵犯人权的犯罪,又能防止滥用刑罚权侵犯人权。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权,应当慎重适用死刑和注意“严打”中的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20.
论人权的普遍性与人权主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以其普遍性区别于特权。人权的普遍性首先是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不仅要求形式上的普遍性,更要求人权理论揭示存在殊异的人权主体各自的独特性,承认并尊重其对人权的特殊和特定要求。自由主义的人权主体被塑造为理性的、抽象的精英形象,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由权本位的人权体系,这样的人权体系使大量真实的人受到形而上学的人的压迫。20世纪人权主体向真实的具体的经验的人的转型,带来了人权内容的扩张和人权体系的重构。历史上的人权主体经历了形式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人权的正当性要求着人权主体继续进行实质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也即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演变。能与普遍的、多样的和具体的人相契合的人权才能真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尊严,才称得上是普遍人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