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们常说.研究问题,撰写文章,顶要紧的应抓住两点,其一是材料充实,其二是观点明确;而且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观点统率材料,不使其相互背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太容易,需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这里,只打算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起,说一点粗浅的认识。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诗人对字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道: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话,虽是针对古人作诗填词而发,其实,对于今人研究问题,撰写文章,也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芙秀 《理论界》2005,(9):194-19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历史上的一些词人及词作有独到的评价,但他在论及姜白石时却过于偏颇。归纳起来,王氏对姜白石词作的批评可以分为三类:“隔”,“有格而无情”,既不能“入乎其内”又不能“出乎其外”。但其实这是对白石词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3.
杨异之  刘素民 《东岳论丛》2007,28(1):160-164
《宗教概论》一书反对那种泛泛地将宗教思想视为“宗教学”的观点。宗教学之发展可以归结为三大阶段:用实证的“描述性”方法排斥其他方法的“一元性”阶段;接受哲学的“规范性”方法的“二元”阶段;以及重视理解的“对话性”方法的“三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特征在《宗教概论》一书中得到了深入阐释,并清晰凝结为宗教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原则与研究方式:“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诗学崇尚感悟的特点,该著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大都与感悟有关:"赤子之心",探讨感悟主体的心胸问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探讨感悟过程"悟入"与"悟出"两端;"三种之境界",探讨感悟过程中由渐悟到顿悟的三个阶段;"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感悟凝聚的两种艺术形态。王国维以直觉论为理论基础,以境界营造为理论指归,从感悟主体、感悟过程、感悟形态等几个维度,初步搭建起了充满现代意义的感悟诗学的理论间架。  相似文献   

5.
"先锋"一词从诞生之日便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特征,当被引入艺术领域,其自身的特质与内涵同艺术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紧密集合,使先锋艺术以独特的品格和意味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先锋艺术成为审美现代性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激进表达形式,一种带有强烈反叛精神和超前意识的形式,其在时间上的流动性、叛逆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在空间上的本土化、边缘化的特点,使其成为艺术发展与探索的方向性标志.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变数与常数如量子纠缠般难分难解。这既是文学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重要前提。然而,近现代以来,文学思潮纷纷攘攘,批评理论前仆后继,尤其是,文学研究的“内外之争”显示出彼此龃龉甚至相互排斥的态势,文学的常数或常识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既是人类社会加速度发展的明证,也是众多复杂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如何辩证分析变数与常数、“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关系,早已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文学是加法,其变数不能否定常数,正如我们不会因为有了现当代文学而否定古代文学,我们当然也不该因为有了现当代文学理论而忘却古典理论,尤其是母体文学原理这个本来。辩证地、平衡地守护常数、洞察变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重构文学原理的基本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运用模糊集合论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文艺创作的文章,目前正日益多起来,模糊文艺学大有取代传统文艺学和逻辑文艺学而独立的趋势。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模糊文艺学是否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应该作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怎样使模糊文艺学研究深入下去,我认为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思维机能及过程集合方面的研究,这可以说是“入乎其内”的方法。二是加强对艺术模糊性表现的系统结构的分析研究,这可称为“出乎其外”的方法。前者是艺术创作中的思维运动规律的研究,与脑科学、思  相似文献   

8.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张光兴E·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一生著述甚多,但真正奠定他在世界美学界地位的是《作为一个艺术中的要素与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  相似文献   

9.
《庄子·德充符》中有一段话:“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却,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庄子对“才全”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对“知”、“物”关系的看法,是理解、研究庄子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文字.  相似文献   

10.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提出,是王国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大贡献。“有我之境”一般争论不多。“无我之境”的“以物观物”因为与叔本华美学观点纠缠在一起,使人们的解释产生了分歧。虽说如此,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概括了中国大量的写景咏物诗单纯以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诗歌的某些规律,却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任何理论的创造,都有个逻辑与历史相互统一并在统一中循环往复向前深入发展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距离”这个概念获得较明确的美学意义,和爱德华·柏克的《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一文有直接关系,而“距离”发展成为一个美学命题并且首次获得一个较完备的美学理论型态,则与爱德华·布洛的论文《作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密不可分。这里我们通过回顾西方古代尤其是古希腊美学思想历程,进一步探讨“距离”的诸种美学意义。在古希腊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有独特的意义。这一学派的基本美学观点,直…  相似文献   

12.
尽管我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并非就是作者本人,但那娓娓诉说的《新月亮》,带着远村的第一声鸡啼,呼唤着黑土文化意识,将植根于黑色土壤上的诸多小人物,和作家诚实的心灵一起奉献在读者的面前。我最先翻到的是《远村的梦》,作家在苍天不老人易老的感慨中,走进他深爱的热土,站在村口,让时间在心田里默默地倒流,于是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灵感,带着惊奇和新鲜、熟悉和陌生、顿悟和回味,凝铸于笔端。作家的“我”在这里既不沉雄,又无高古,也像平易的挂满田垅高粱花的庄稼汉,外出承包土地归来,用质朴的…  相似文献   

13.
刘素民  杨楹 《东南学术》2006,(3):142-146
宗教学研究基于人类对宗教产生的理性沉思与哲学表达,它不同于传统宗教研究和神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的路径,应当超越对宗教现象浩荡的外在景观所展开的描述性的惯常思维与常识性把握,立足于宗教本身,在其思想理论的断面生成中进行多元宗教的理性透析,并在此基础上,以“范畴链条”整合“材料”,从而揭示出深藏于宗教表象背后的“逻各斯”。宗教学研究主体从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对研究客体的把酌固然可以作为宗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但是,研究主体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高度交融的独特研究范式,却是现代宗教学研究得以成功展开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5.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词(诗歌)的意境分为两大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紧接这一则之后王氏又说: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概括起来,王氏所谓有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由动之静时得之”的一种“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宏壮”境界;无我  相似文献   

17.
“能观”辨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人间词乙稿序》) 关于“能观”,佛雏先生诠释说:“‘能观’者,诗人在对某种客体的直接观照中,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领悟’,叔氏称之为‘审美的领悟’。”“无此‘静观’与‘审美的领悟’,任何艺术(包括诗词)境界均无由形成。”“故诗人必‘无我’(高度的客观)而后‘能观’,从而到达“审美的领悟’。”即便认可王国维所说的“观”就是叔本华的“直观”与“静观”,佛雏先  相似文献   

18.
“悲音为美”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我们感到熟悉而陌生。熟悉其艺术原理 ,但上升到美学范畴似乎又感觉陌生。我们拟以“悲音为美”的原始涵义以及审美特征、心理感受、社会基础、创造主体等方面 ,来说明“悲音为美”作为美学范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20.
史学与“良史之忧”瞿林东鸦片战争前夕,著名的史论家、政论家、文章家和诗人龚自珍深沉地感到社会的变动和读史的重要,因而有“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全集·尊史》)的宏论。他结合当时的世风大声呼吁:“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