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孙勇 《南方论刊》2021,(6):28-30
图书出版业与影视业的互动,是一种跨媒介的营销模式,该模式被广泛运用在好莱坞电影产业当中,电影导演将畅销的图书选为剧本,随后改编成影视作品,影片的上映也会促进原著销量的增加,两者可谓互惠互利.在往年上映的热门影片中,由小说《地狱》改编而来的《但丁密码》可谓是图书与影视互动的经典案例,图书与影视的跨媒介营销模式日臻成熟,但...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     
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大量涌现,并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发展起来。 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群休)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新形势下媒介广告市场的新特点 ,探讨了目前媒介广告经营存在的问题 ,对新形势下媒介广告经营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电影是一种最具娱乐性、最为通俗易懂、读解成本相对最低的政治社会化媒介.电影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提升政治认知、激发政治情感以及灌输政治文化规范.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媒介,中国电影媒介的总体特点主要表现为媒介理念和媒介表达方式的未成熟.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独立性理念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影像媒介意识的渐趋自觉,是电影观念形成和进化的重要标志。戏剧艺术在早期电影理论中成为早期电影认知的重要参照对象,但媒介不同这一因素并未引起特别关注,没有形成以媒介形态及其艺术审美传播为依据去辨析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分析角度。早期许多电影人尽管持有对电影的戏剧审美观,但是,也已经从电影的新特性分析入手,通过媒介和媒介性来认识和表述电影特殊性。在承认电影产生初期模仿和融合了戏剧艺术的前提下,从历史影响、时空结构和表演特点方面,去论证由特殊的艺术媒介表现方式所形成的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在综合性艺术的范畴内对电影艺术和戏剧艺术做媒介差异方面的分析,体现了早期电影人最初的媒介意识。  相似文献   

6.
电影植入式广告是指将商品或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品牌工具等融入电影内容中,成为电影媒体中的一部分,让观众加深对商品的品牌印象,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间接说服消费者购买的一种广告策略.从最早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广告手段也日见翻新,在植入意识和表现手法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随着传播媒介的商业化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媒对广告的依赖越来越强,广告对传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无论是读报刊、听广播,还是看电视,只要我们使用的是由广告赞助的媒介,那么进入的就将是一个由广告商和媒介单位密切合作而构筑的世界。在广告商的利益诉求下,媒介刊播什么,如何刊播,都会程度不同地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8.
周冰 《人文杂志》2005,18(4):157-159
借鉴传统产品广告效果模型的研究成果,基于城市产品内涵以及宣传途径的特点,构建了两类比较重要的城市营销过程中的“真实”广告效果模型:第一,不区分所选用的广告媒介;第二,严格区分所选用的广告媒介,为城市营销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新技术和新媒介对电影的影响,很大程度体现在媒介属性这个方面。媒介属性的渐趋活跃,作用增强,使电影命定地经历一番"再媒介化"的重塑,相当一段时间成了引领方向的旗手和推进发展的动力。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新技术和新媒介对电影的"可供性"并不只限于媒介属性的激活,它对艺术属性不仅不是无所作为的,而且天地极其广阔。  相似文献   

10.
媒介本质论将艺术形式与艺术媒介本质地连接在一起,认为创作、欣赏与评价等活动都应该立足于媒介的特性来进行;经典电影研究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以上命题。以卡诺尔为代表的后来者,主张在电影研究中“忘掉媒介”,认为媒介只是工具,它不能限制艺术。但也有研究者并未放弃对艺术媒介的理论维护,例如高特,他将媒介的理论价值用三个媒介特殊论命题系统地呈现了出来,我们在认识、解释、评价和创造艺术品时,应立足于其特殊的媒介特性。而如果站在更为宽广的大众媒介的理论视野来理解电影与媒介,认识到电影作为大众艺术代表的地位,则能够合理地融汇卡诺尔与高特之间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1.
媒介是储存与传送符号的工具。而"媒体"是承载符号的各种媒介的总称。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念赋予媒介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媒介是人的延伸,所以媒介改变了人本身。电影理论家贝拉曾说,先有勺子,后有汤。意思是说,没有一种媒介,就不可能有一种相应的文化。不是文化创造媒介,而是媒介创造  相似文献   

12.
浅谈广告的审美特征唐林广告是商品信息的媒介,是连接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信息的桥梁。广告已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告只有引起受众的注意才算是成功的广告。在广告泛滥致使受众厌恶的今天,广告设计者们应力图创造美的境界来诱导受众,通过审美表...  相似文献   

13.
王峰 《东岳论丛》2023,(6):61-69+191
电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存在三种观看方式的解读,一种是传统的现实本体,主张电影模仿现实;第二种是相对立的电影本体论,卡维尔将电影视为世界自动投射,暗示了电影并非简单地模仿现实,这开启了一种基于自动机制的电影本体论探讨方法;第三种是介于两种本体论之间,维利里奥的竞速学提供了这一特殊观看视角。卡维尔无疑也具有第三种理论潜能;将卡维尔自动机制观与维利里奥的光媒介感性学相结合,可以看到,电影塑造出新的感性系统,借此发现世界的某种真实结构,这一真实结构既是现实所是,同时亦非现实所是。电影中的真实可能只是一种变换相貌的世界景观,媒介的自动作用为光媒介下的新感知系统树立了典型情境,电影的自动机制将新旧感知对象全部放在光媒介之上,使旧面相以新方式呈现,而各种面相在相互比对中形成消隐与浮现的动态关联,这是一种特殊的消相感性学。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的历史,而媒介的历史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传播活动的前行轨迹。如今,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对广告的形式和传播模式产生深刻影响。“媒介即讯息”。在平台即媒介、网络即传播的万物互联时代,广告和广告业将往何处去?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预测未来总是带有挑战性并充满“风险”,但理论方面的深入总结和前瞻性研究却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这也正是《竞合·联动·融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是一个极具前沿性的命题。随着由数字网络技术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原本只能通过广播电影电视传播的"视听"变得无处不在;而原来的广播电影电视也随着各样的融合媒介扩展开来,大大溢出了既有的内涵和外延,转型为"视听"。在这种趋势下,媒介正在变得视听化,一个新的概念"视听媒介"呼之欲出。本文从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传播模式转型和产业模式转型四个方面阐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梅 《东南学术》2006,(4):155-160
本文避开对媒介素养教育之理论与实践进行概况介绍的习见视角,从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体的互动切入,打破两者简单分离的迷思,探析两者互动的理论资源与现实经验,并认为媒介素养的多元内涵与特定的教育学取向为两者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石,而台湾当前的媒介生态则为两者互动提供了现实土壤,最终,在台湾地区的实践中,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体之间呈现出分离式、抗拒式与合作式的多元互动形式。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电影作为不同媒介的特点决定了文学的电影改编既不是简单的对文学作品视听化的阐释,也非等同于对同一陈述对象的两种异质媒介的表达。电影的主控者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导演思想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流散性体现,由于电影与文学叙事的差异而导致改编电影对文学原著意义的加减式传达,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再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媒介的历时状态的考察,认为媒介从它结合的对象可以分为负载、传播人类认识内容的媒介与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媒介两种;从它的形成与利用情况可以分为二个阶段,十种形式.两个阶段为:规约阶段的媒介与取用阶段的媒介.十种形式为:规约的单一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自控的单一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他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他控的复合材质媒介、他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半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等.并且在麦克鲁汉"一种传播媒介的内容经常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广告媒介的复杂状态,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中介性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事件过程,或者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结构状态,甚至是原型.最后对广告媒介的内容与形式的协调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交流、理解和沟通的学问。广告传播在本质上是与目标受众沟通的过程,沟通的有效性是广告传播的终极考量标准。广告音乐是广告传播中激发受众共鸣的一种优良的媒介,它既有一般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也包含了广告艺术的某些特性。因此,广告音乐拥有一些特殊的功能,拥有一些独具的特性,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也要讲究一定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移动影像的媒介本质入手,试图鉴别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艺术形态的特征,即巴赞的影像本体。通过对透明性理论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进行论证后,认为只有具备机械的因果链、高度的相似性以及携带主体位置信息的移动影像才有可能透明,而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作为被保存的画面还是由摄像机取景器即刻捕捉到的画面,画面中的事物是疏离的景象,而不是客观世界的本身。因此我们无法通过银幕看穿客体对象;因此影像本体也不能成为移动影像的媒介本质以区别于其它媒介。在经典理论电影语境下理解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而透明性理论在现代电影理论的语境下,使我们对影像本体的认识更迈进一步,从而脱离了曾经一度认为的媒介本质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