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运用西部省级面板数据模型,揭示西部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西部人口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增长与人口城市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升具有不同的拉动效应。西部中小城市应率先放松户籍管制,刺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河南省1978—200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1978—2012年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证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剔除早期数据影响后,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说明在1990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从安徽省农村金融自身发展的现状出发,以农村金融发展涵义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指标,从农村规模、效率、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四个方面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采用VEC模型实证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所存在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较大的,而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却并不突出。为此,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安徽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是否具有响应关系,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理论前提。采用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吉林省1972—2013年人均GDP和城市化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强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但是,吉林省经济增长在近两年呈下行之势,城市化速度较为缓慢,这种互动作用将趋缓甚至消失。吉林省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新形成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互动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沿用Forslid and Ottaviano(2003)的自由企业家模型来研究由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流动所形成的城市化以及能源产品消费支出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在提出理论假说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城市化、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显示:城市化、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均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也会加快城市化进程,并最终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进程及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进程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特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呈动态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各项指标中对城市化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因子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化特征指标中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因子是城市就业率与城市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8.
利用贵州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两者相互推动。相对而言,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水平之关系——一个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cas生产函数,对我国大陆地区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关系进行的实证验证表明: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结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且中等发达地区物质资本投资作用突出。因此,各地区在选择教育发展战略时,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选择“优势教育”重点予以投资。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但两者关系具有时空差异性。以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式为基础,参照钱纳里标准,利用最新数据考察两者间的关系发现,我国城市化仍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增长;采用区间估计法对省级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评估显示,不同省份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差异,近几年由于各省城市化进程、经济增长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两者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动。分析结论对于促进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共进,但两者的关系在不同阶段、区域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与特点。应用改进了的隶属度函数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5年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1995—2010年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性较好,但波动性明显,表现为4个明显的阶段,即1996—1997年为基本不协调发展时期,1998—2001年为基本协调发展时期,2002—2004年又处于基本不协调发展时期,2005—2010年再次处于基本协调发展时期。两系统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从空间上看,中国各省区农业机械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2010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度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东、中、西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视阈的生态文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学发展现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异质性明显,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究雾霾污染的区域差异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Tapio模型,研究了中国2015—2020年雾霾浓度的区域差异及其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情况。研究发现,各大经济区PM2.5浓度均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季节性变化呈现出“冬高夏低”的特点;PM2.5浓度总体区域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扩大趋势明显,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内差异缩小趋势明显,黄河中游、长江中游经济区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间差距扩大趋势明显;大多数地区雾霾浓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都表现为强脱钩状态,但脱钩状态不具有持续性,脱钩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观。基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省域经济、县域经济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探讨其与相应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认为区域社会经济差异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缩小地区的经济差异将会对实现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目前的生态困境,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深刻地阐明了生态与文明、生态与经济、生态与政治以及生态与民生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2004-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包含技术进步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选取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泰尔熵)、产业高级化(第三与第二产业比重)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了衡阳市产业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目前衡阳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就动态外部性而言,专业化仍是推动衡阳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衡阳市的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均有待提升。因此应加强创新驱动、坚持发展工业和加快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1986—2012年中国的经济数据,研究分析中国信用总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经济增长与信用总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之间为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推动信用总规模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信用规模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门限模型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门限效应,但门限模型表明除股票市场外无论是金融发展处于较高水平还是较低水平,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国金融发展抑制了经济增长,同时也验证了中国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仍为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渊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产生于近代的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同样源于西方,对中国社会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流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