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在一些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年中,忽然又笃信起“算命”、“相面”这一套把戏来,并且我还听说这一类活动除了继续用中国传统的一些骗人的手法以外,还挂上了科学的招牌,以致“电脑算命”、”科  相似文献   

2.
马榕 《社会》1994,(10)
算命的魔力来自哪里?在算命的背后是否有一种心理或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它们又是什么?人们或许把它的魔力归于算命本身,归于算命依据的是一种目前人们还无法解释的易经、八卦和五行学说,归于算命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预测功能;或许把它的魔力归于算命者,归于算命者的神奇本领和特异功能;或许把它的魔力归于社会或其他因素。在我看来,算命的魔力恰恰源于我们自身,源于被算命者的认知和  相似文献   

3.
这里的“算命”是指算命先生对求算者未来命运的预测。算命的方法很多,如掐生辰八字、看面相手相、求鉴、占卦等。尽管方法不同,可本质都一样。因此,我们不妨对算命作一理性的剖析。一、算命语言的特征1.语言的模糊性。这里有个故事最能说明问题。相传清朝时候,有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个算命的老头。三位书生想一卜此次进京的祸福,于是前去询问。老头并不多话,伸出一个手指,只说3个“1”字。三位书生迷惑不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了。  相似文献   

4.
我叫施德忠,1929年11月8日(阴历)生于上海的唐山路,今年六十八岁,届马。我的小名叫“妙发”,因为我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相信迷信的母亲去看相,看相的人对我的母亲说,她有3个小困(小孩,上海方言,编者注),但一个也保不住,那时我姐姐已死了,我母亲就去上海提篮桥“下海庙”求菩萨保佑,庙里的和尚便给我起了这个名字。“德忠”是我父母起的学名。我的老家在宁波舟山,我的爷爷在小村庄中开了34爿店,卖布什么的,都是当时的航风船运到乡下去的。我们是撑船的一家,我的舅舅、外公等亲戚都是撑船的,父亲撑…  相似文献   

5.
张利萍 《社会工作》2011,(19):21-23
社工之社会影响力:“有困难找社工”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社工起源的西方国家,平均每一千人有一位社工,而在香港,平均不足五百人即有一位社工,社会工作在香港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香港的社工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1947年“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成立;  相似文献   

6.
多数的中国人不相信算命。这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96年底对中国18至69岁的成年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得出的结论。这项调查共发放调查表5000份,回收率为51.9%。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不相信算命,有47%的人认为它是一种玉米,只有7.6%的人认为算命是有科学根据的。去算命  相似文献   

7.
正徐悲鸿称张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当然不会当真,但他的回答却颇值得玩味。他先是自谦道,五百年来一人,说得太过了,太过则近于开玩笑了。但他随后将话题一转,毫不谦虚地肯定了自己的鉴定能力,自称"五百年来精鉴第一人",还得意地说:"一触纸墨,辨别宋明,间抚签赙,即知真伪。"之所以敢在鉴定方面称第一,源于张大千深厚的摹古、识古功夫。早期张大千学习传统,以摹古入手,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1984年4月13日下午,丁玲同志在给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五百多名师生的报告中提出:“现代家庭的构成应以小型为好。”这位八十高龄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说,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过去,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多分出一个家庭就得多分出一份生产资料,加之生产力低下,大家庭生活对维持生产有一定益处;再说,那时家庭的职业较为单一,一人是农民便全家是农民,一人为地主便全家为地主,生活、作息  相似文献   

9.
老舍小说《大悲寺外》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代作家起步之初从欧洲近现代文学中汲取养料者甚多,但从中发现“灵的文学”的传统,并在创作中仿效者,只有许地山、老舍等二三人。《大悲寺外》将2 0余年的前尘后事绾系在少年的一桩无心之过上,将死魂的宽恕之语化为生人挣扎不开的心灵死结,让睽隔于阴阳两界的两个灵魂无休止地纠葛着、矛盾着、斗争着,以揭示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知所恐惧,知所希求”,正体现出西方近代“灵的文学”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漫步书摊书市俯拾皆见;周易卜卦、测字算命、风水择选、手相面相类书籍。它们看似精神食粮,实乃精神鸦片,正在诱惑、麻醉乃至毒害笃信“开卷有益”的广大读者。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值外地朋友来杭临行的对笔者戏谑:“杭州的‘相命文化’可够发达!”当时学者付注一笑,并不在意。可细细留意一下这座文化名城的街头巷尾、大小书摊之后,笔者不由惊诧不已——人称“金三角”的武林门一带,与一大溜一字排开的算命摊相媲美的是,书摊上各种相书几应有尽有。仅在靠近客运码头的一家个体书店里,笔者就抄录了汇样数种:《相学秘籍全编》、《…  相似文献   

11.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主张天人合一的,以老庄孔孟为代表;也有主张天人相分的,以苟子为代表。孔子的“五十知天命’一说,就表明他认为天地的运动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孟子认为人生来性本善,只要“尽其心”则可以“知性”“知天”,并进而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庄子提出了人的自然本质与天地万物齐同的观点,“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上述代表人物不同,苟子则着重强调自然界与人事之间存在着区别,认为天没有意志…  相似文献   

12.
“婚外情人”问题是西方社会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我国,情况如何呢?这个数字很难调查,因为这是有些人最大的隐私。据我们前不久对十六家工厂、商店的摸底,有这种现象的约占职工总数2.4%。当然,实际情况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许多情况是在十分秘密地进行,是他人难以知悉的。中国式的“婚外情人”有以下特点:1.当事者们既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躲躲闪闪的一面;又有受西方腐朽思想的毒害,大胆狂放的一面。他们大多处在一个工作单位或同一部门,平时来往密切,不似恋爱,胜似恋爱,明眼人一看就知。有的当事  相似文献   

13.
可爱的“轮胎人”象征着“权威”、 “品质”、 “时尚”、“前沿”,而对于餐饮界,它就好比是奥斯卡的小金人,无论对于哪家餐厅,得到它的青睐都是无上的光荣.在过去的一百年来里,《米其林指南》是全球销量最大的美食指南.对餐厅来说,获得或失去一粒星,可能为其营业额带来数以百万计欧元的得益或损失;对欧美主厨来说,成为米其林三星主厨是毕生追求.  相似文献   

14.
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他未曾东渡日本,但著述和墨迹在日本国广泛流传,对近代日本的经学、诗歌,书法艺术等方面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一、俞樾著作流传日本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俞樾在学术上被士林推为“一代经师”,文坛“岱斗”。著述宏富,仅收在《春在堂全书》中的著作就有一百七八十种,达五百卷之多。对于俞樾的成就,时人及后人曾给以高度评价,谓其“上窥许、郑之室,下摩顾、阎之垒”①;赞他“戴、段、二王后,惟公学最纯;毛、朱、王、钱辈,惟  相似文献   

15.
龚晓康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2,(3):73-82+168-181
学界依王阳明“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等说,形成了意义论、价值论、感应论等观点,而对阳明“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之说则甚少留意。“身心意知物是一件”表明,“物”为心、知、意、身之聚集,并构成了源初的存在场域:本心之感应而有良知之明觉,良知之明觉而有意识之发动,意识之发动而有事物之呈现,事物之呈现而有身体之感触。这种身—心—意—知—物所共同构成的源初场域,即是物之“自体”;经由意识之对象化而为身体所感触者,则为物之“现象”。而基于主体间性的作用,“物”也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意识在自我象化的同时往往存在着小我的执着,遂使身—心—意—知—物的源初场域破裂,“物”成为外在于人的存在者,而人亦为外物所役使。故而,格物的重点在于诚明工夫,物来顺应而不为物所役,最终回归源初的存在场域。究言之,阳明所论之“格物”,超越了单纯的事物认知而成为道德的工夫,“不诚无物”说也就获得了存有论的阐明。  相似文献   

16.
一 知识经济的哲学普列汉诺夫讲 ,学者之成为学者 ,那就是能旁征博引 ,思想丰富具体。我想加上一条 :学者之成为学者 ,还要善于咬文嚼字 ,概念准确。因此我就认为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 ,什么是“知识经济”的概念。当然我讲的是一家之言。什么是知识 ?英文是knowledge ,know就是知道。汉文是“知识” ,由“知”和“识”两个单字构成。“知”就是“知道” ,“识”就是对“知”道的东西“识”别。“识”也是“知” ,是“知”道得更明晰、更准确、更具体。在物质和精神这一对矛盾中 ,知识属于精神的范畴。这里有个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无论经济、教育、文字、习俗,还是建筑、美术、音乐、舞蹈等,均相互借取、相互渗透,交流颇为繁盛。其中,中国的“傩”和日本的“能”,就有着不解之缘。“傩”在我国春秋时代就已出现,是除夕驱鬼逐疫祈福的一种祭祀舞蹈。由方相氏统领十二神或十二兽,载歌载舞,并发出“傩、傩”的声音,故称之为“傩”。唐代所举行的“大傩”之礼,场面宏大、壮观、肃重。其情形大致这样:选五百名年令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身着红色衣服,戴上假面具。另有执事十二  相似文献   

18.
在通常情况下,每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可是,家庭情况是五花八门的。有一对夫妻或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有祖父母、父母、子女祖孙三代组成的“主干家庭”;有代际层次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家庭合并而成的“联合家庭”;有丧偶或离婚而造成孩子失去父或母的“残缺家庭”;以及只有一个人过着独身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上瘾     
正总有什么令人上瘾——又怕有什么真的上瘾。人总是在左右摇摆、前后纠结中,过活。像那个在两垛草之间走来走去的驴子,终不至于死掉,但直接后果是用时间消磨,也把时间消磨。看过一本书,书名叫:《上瘾五百年》,一个美国人写的,名字叫考特莱特。我喜欢这种闲书,没用,但又很受用。看了脸不红、心不跳,血压也不会骤然上升或下降。但心慢慢就放平——这年头儿,谁都有各种  相似文献   

20.
“九九缺一”母题的南亚佛教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 《南亚研究》2006,(1):83-88
“九九缺一”,是一个从南亚经由佛经媒介传入中土的奇妙叙事母题。从中古汉译佛经故事可总结出这样的规律:运用“十”(及其倍数“百”、“五百”、“千”)这样的数字时,故事叙述者“思维定势”影响到叙事表达方式的有序化和习惯化。中土小说野史为此有了一种先在的互文性参照。在一个富有意味的整数到来之前,就有了某种先在的暗示,而数字背后又连带着“数”——古代又常指人既定命运,命运要来一个大的转折,从而叙述的故事情节出现了一个“陡转”讯号。或者,这个陡转就带来了特定故事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该母题的存在,可较为合理地解释因为某种神秘信仰没有被实际验证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