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发展指标是按照社会发展战略的总方向和总目标,运用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以数量来反映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变化,描述除经济指标外的总体社会现象,以综合衡量社会的进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全体成员在物质和文化生活上的提高和满足程度以及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情况。为此,要制订社会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处理,使我们在定性分析的过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能否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个性教育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考虑的是人的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人的体力、潜力、需求、智力、情感和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二是时代和社会满足人的这类发展所需要的力量和条件的发展。前者为个体条件,后者为客体条件。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人的个性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对社会环境的作用不是消极的,不是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者,人在现实生活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人要超越现实,改造现实。从人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唯心主义公平正义观,提出社会经济基础是公平正义的决定因素,消灭阶级和私有制是公平正义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自由解放是公平正义的终极目标,从而实现对唯心主义公平正义观的超越,建立起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公平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对于个人、阶级和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阶级和个人是相互统一的。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注,无产阶级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的解放中本身就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现实的、有生命的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观真实的谜底,"个人自由活动"、独立性和个性是马克思评判人必然而终极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一般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原则。他的阶级概念将社会空间、实践、惯习、品味结合在一起,强调阶级是在社会空间中有着相似位置,有着相同的生活处境,因而也会有着相似的秉性或阶级惯习的人群。这些相似性又会导致他们具有共同的实践;而包括艺术审美、饮食习惯、身体秉性、居住方式等等在内的实践活动,反过来又建构了阶级区分。  相似文献   

6.
艺术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反映,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显示着人的精神风貌,对一个群体是这样,对一个民族也是这样。而任何一项艺术活动的创新和发展,实质上都是参与者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所推动的。没有参与者的艺术个性,没有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就不可能有艺术活动及其在生产活动中的创新与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在高速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才。美术教育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发现、引导、培养和促进艺术个性的生成与发展,其价值绝不仅仅在美术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人是社会的主体,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阶级社会的诸多社会关系中,代表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阶级关系又是基本的,所以,“人”的基本内涵是阶级,生物的人与社会客体的结合点也是阶级。所以,阶级分析方法是阶级社会里认识人、也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我同意这一看法,但我们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对阶级进行抽象,只讲固有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百姓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自从原始社会就有分配关系,但那时是平均分配。自从私有制及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着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那时因为存在着剥削阶级,贫富存在着巨大差距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国目前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贫富差距,进而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与迸发。出现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既有合法的因素,也有非法的因素。出现这种情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需要改革进行调控,缩小这种差距是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二期刊登的《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一文,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认真进行研究。本文仅就我国农村的发展道路、我国社会的阶级估量和国家的性质、作用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上篇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谈到文化的功能时曾提出这样的见解:文化有两种功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而人的第一类需要,只能靠开发自然资源来满足;第二类需要则是靠汲取(drawing)人体自身的源泉来满足。诸如人之需要的食物、形形色色的衣服,器皿、装饰等,显然都是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得。但人们内心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上之需要——希望、肯定、信心、友谊等等这些则由情意、观念乃至哲学、价值构成的“信仰系统”支撑着。因此,文化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意义,激励生存的勇气,使人有活下去的目标。人类的“信仰系统”,在社会文化的进程中,大体经历了自然信仰、图腾禁忌、神灵膜拜直至近代的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等几个阶段。但无论是初民的原始信仰,近代的宗教信仰,还是当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的阶级理论,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一般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原则。他的阶级概念将社会空间、实践、惯习、品味结合在一起,强调阶级是在社会空间中有着相似位置,有着相同的生活处境,因而也会有着相似的秉性或阶级惯习的人群。这些相似性又会导致他们具有共同的实践;而包括艺术审美、饮食习惯、身体秉性、居住方式等等在内的实践活动,反过来又建构了阶级区分。  相似文献   

12.
纳税与捐赠     
纳税与捐赠本就不是一回事,但却在贫富差距拉大的今天共同反映出对富的仇视心态,让社会更加不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让所有的穷人都变成富人,否则中国从“打土豪分田地”开始的革命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暴力革命与议会斗争不过都是消灭阶级与剥削,实现人权平等之下的共同致富的手段,最终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户籍制度、就业困难、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等诸多困境。社区教育强调依托社区力量和社区资源,对社区内的全体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来满足社区成员不同层次要求的教育需要,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因其收费低、全员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色,社区教育成为最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在传统社会体制下,政府单一承担了组织社会生产、管理社会生活的功能,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体制那种单一的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丁需要动员社会的力量来参与社会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帮助政府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因此有了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  相似文献   

15.
李小亭 《现代妇女》2014,(3):220-220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统称,它既包括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文化产业活动,也包括满足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领域的文化产业活动。  相似文献   

16.
人是适应宇宙规律变化来求得生存,并探索宇宙规律来求新获得自身发展的复杂的动物。知识是人类历史实践中积累的人类共同认可的可以帮助人们实现需要的无形的工具。人要生存必须要知识,知识更多是又由教来获得。人离不开知识,知识需要教,教又需要人来教。所以,本文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就人、知识、教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剖析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教育活动中应该关注人的本质和知识的选取以及运用合适的教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马克思的思想转折是通过批判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开始的。马克思的这种批判 ,受到了洛克、卢梭、康德的市民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 ,“市民社会”成为给国家神话除魅的极其重要的规范性范畴。但是 ,马克思同样深刻地领会了黑格尔通过市民社会批判并进而实现的对 1 7、1 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社会政治哲学的总批判的意义 ,他没有运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赋予社会以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 ,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及与国家相分离的原因、后果 ,指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它们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马…  相似文献   

18.
王延 《职业》2017,(29)
九型人格也称个性形态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它按照人们惯性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习惯等个性特质,将人分为九种,是一门帮助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和特质、探索人与人相处之道的学问.它的基本原理就是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原动力和价值观,不同性格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管理和沟通.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基于对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考查,意识到科学技术成为压抑人的本能和阻碍社会进步的离心力。社会日益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否定性原则的极权主义社会,人在现实的生活之中抛开了真实的需要,陷入物质资料的享受等虚假的需要的泥潭;在政治上逐渐放弃了自己所要争取的"自由和面包",撇开阶级之见甚至放弃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以期望走入共产主义的信念,最终与资产阶级相融合、同化,实现了政治对立面一体化;人在文化上人日益成为商业的傀儡,金钱的奴隶,却忘却了自己的思想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反映。本文对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思想进行以下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20.
共和国第一个30年的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事实上几乎消灭了阶级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了创造财富恢复,引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开始承认资本在分配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