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邦新论     
本文以《史记》的有关记载和论述为基础,结合《汉书》的记载和论述,对当代学者给予刘邦的错误评价如指斥他是流氓无赖、为人狡诈无能、大杀功臣等细作辨正:对当代学者对司马迁评价刘邦的误解细作辨正。并做出新的评价:刘邦是一个英明睿智、光明正大、富于仁义的帝王典范,并为中国立下不朽的以仁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统一格局、为中国成为世界古代史上唯一能保持长期统一和繁荣富强的大国打下切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原貌乃是古代占筮之书.<左传>、<国语>所记载的十六则"神奇灵异"的<易>筮实例,令后世学者论说纷纭.历代学者关于<左传>、<国语>筮例的论述,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寻绎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左传>、<国语>筮例提出拟议和评判.  相似文献   

3.
<史记>有孔子"序"<易传>五篇的记载,但是太史公所谓的"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一关键问题,传统易学家和现代学者的解说都不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如果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澄清孔子的易学思想本真和梳理<易传>各篇内容入手,可以另辟蹊径说明孔子"序"<传>的准确含义.因为今本<易传>的内容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在孔子之前已经广泛流传的<周易>解说、孔子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所以就历史事实而言,所谓"序"字含有三重含义:整理;讲述;肇绪.只有在"序"字的这三重含义上,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可信记载.  相似文献   

4.
从《乐记》看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礼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典籍,儒家思想素有"礼"、"乐"相统一的传统.在<乐记>中,虽然以"乐"贯穿诸章始终,但这里的"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概念、艺术形态,更是与人性和情感、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乐教".它以"礼"、"德"为灵魂,并且通过与政治的结合,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乐记>中有大量的关于礼乐关系的记载,这些记载既肯定了"礼"、"乐"教化具有共同的政治目的和道德属性,又揭示了二者在性质、功用和教化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乐记>中所体现的儒家关于"礼"、"乐"相辅相成关系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礼节乐、以乐和礼、礼乐相成.正是由于"礼"、"乐"在性质与功能上的这种特征,才使中国传统乐教能够发挥政治道德功能.  相似文献   

5.
吕祖谦为南宋鸿儒,于<诗>学颇富造诣,代表作<吕氏家塾读诗记>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本文从<吕氏家塾读诗记>入手,论述了吕祖谦对<诗序>的批判,对毛、郑的驳正,意在廓清朱熹以来学者们对吕祖谦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二十三简评论了<诗经>中的<鹿鸣>、<兔罝>两篇作品.孔子认为,<鹿鸣>描写君臣宴乐,强调君臣以道义相交,尚德效善,符合诗人本意,分析准确透彻;<兔罝>表现了重贤思想,评论带有春秋时期借题发挥、重视实用的解<诗>特点.孔子的评论为辨正汉儒以来对这两篇作品的误读提供了最早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担任主编的<云梦学刊>从1990年起开办了一个栏目叫做"当代学者研究"."当代学者研究"展开对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类似于"学案体"(张岂之在发表于<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的<学术史与"学案"体>中说:"所谓'学案'实际就是学术史"),这就是当代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组织部分.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学者查继佐<明书>(倪志云、刘天路点校,齐鲁书社2000年版)多为学者所忽视,其记载可补<明史>阙略.然而,<明书·地理志>卷六"隆庆右卫下"载:"元旧居庸关,明移治入怀安城."有误.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的<仁学>是晚清少见的有着一定体系、熔铸中西思想于一治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国内学者在<仁学>的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影响及评价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后,发现还需要以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仁学>进行综合性研究.<仁学>中的宗教因素、思想矛盾等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从<云梦学刊>2003年至2007年"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中精选出来若干论文组成的一部论文集.该书对"学术"、"学术文"、"学术成果"、"学术史"、"当代学术史"等基本命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界定,对当代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现象、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展开了对当代著名学者的个案研究,深入论析了若干当代著名学者的治学历程、治学成就、治学特点、治学经验等.所收论文以内在的逻辑关联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了比较完备的体系性.  相似文献   

11.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杰作,对其后典制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学者王圻编纂<续文献通考>,记载了南宋、辽、金、元和明代万历以前的典章制度及其相关言论,并且在门类设置上有所增益.清代乾隆年问,三通馆臣奉旨修成<续文献通考>,其内容完整、考证精细,所作史论也反映出较高的历史见识.从这两部书的内容、编次和价值来看,它们不仅继承了<文献通考>的著述规模,而且对典制体史书的撰述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尼尔·波兹曼是当代最重要的媒介学者之一,影响重大.他的媒介思想主要集中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这两本著作.从解读这两本著作出发,以波兹曼体现在书中的媒介即隐喻、媒介变迁理论、对电视文化的批判这三个主要观点作一简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胡云峰是元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书学者,本文就其生年与<四书通>之刊刻提出新补充,指出胡氏应生于1253年而非1250年,<四书通>原名<四书通旨>,今本<四书通>含张存中加工部分而非胡氏原本.<四库提要>居于反朱学立场,持汉学门户之见,批评<四书通>为"胶执门户之见"等,实属诬枉.<四书通>在推崇<集注>之时,体现出远迈同类的批判意识,对<集注>作了大I批评修正,文本方面有:版本辨正、注音字训、句读名物、史实文献等.义理方面有:改变章句划分、点出矛盾之处、揭露各种误说、采用反对之说、发明未尽之旨等.<四库>集矢于<四书通>的原因在于视其为朱学之靶.该案例启示我们,需谨慎对待具鲜明门户色彩的<四库>之评.  相似文献   

14.
<尧典>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殷墟甲骨文的相关记载表明<尧典>确实保存了商代以前的天文历法知识.至少在战国以前,<尧典>已有了流传较广的定本.<尧典>记载的四时星象是"昏中星".以往中外学者使用赤道方法计算<尧典>星象的天文年代,然而西汉以前盛行盖天说,采用赤道方法并不适宜.今据有关文献记载,采用地平方法复原<尧典>昏星赤经,求解其年代距今4200多年,与传说中的尧帝时代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洛阳伽蓝记>、 <魏书>、 <北齐书>、 <北史>和隋唐有关文献的考察,街之应为"杨"姓.从<广弘明集>衙之小传和晋唐记载人物籍贯的体例分析,衙之的籍贯应指西晋时期的幽州北平郡.街之的生平及仕历,从现存的史料大致知道他曾任过奉朝请、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和秘书监四个官职.<洛阳伽蓝记>的创作当始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543),约至武定五年(547)的七、八月之间完成.完成此书大约用了五年的时间.记载人文地理的"<庙记>体"地志著作对<洛阳伽蓝记>创作的影响应引起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风>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周王城一带的诗歌,此说自汉以来相沿至今.当代<诗经>研究专家张启成教授根据三家诗学者的观点提出新说,认为<王风>就是王畿之风,即是周代西都镐京与东都洛阳地区之间的诗歌.其实,三家诗的原始材料与毛诗学派在<王风>地域的观点方面并没有分歧.张先生是通过置换概念内涵的方法,将宗周也视为王城,然后,通过实例牵强地说明<黍离>、<君子于役>产生在长安以西,与东都洛阳无涉.因此,其说不足取.相反,东汉郑玄的观点因为其客观、科学与集大成性,二千年来一直为<诗经>学者所遵从.  相似文献   

17.
关于音乐学术语"建鼓"一词的产生年代,学者们依据的文献不同,其观点也各有不同.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建鼓一词的各类历史文献记载层出不穷.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国语·吴语>、<管子·桓公问>和战国楚简中的记载最为珍贵,这些文献中对建鼓渊源的追述和制鼓原理的描述很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的解读史亦是"青春版"<文心雕龙>的创造史.21世纪如何创造<文心雕龙>的青春版,是当今龙学乃至中国文论的使命.本文依次从青春徘徊、为文用心和雕龙有术三个层面重新解读刘勰及其文论,以求激活<文心雕龙>的当代之用.青年刘勰内化外来佛学以建构本土文论之体系,归本、体要以救治当世文坛风末气衰之时弊.<文心雕龙>用骈体论文,用比兴释名,用秀句宏义,美文与青春共在,理思与诗性同体.当今,创造<文心雕龙>之青春版,应能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话语方式,给当代中国文论带来"泰山遍雨,河润千里"的催生动力.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代帝王中史学自觉意识最突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下诏刊刻"二十四史",命史臣刊正<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四部正史,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正统意识和历史文化认同思想.乾隆帝重新认识和评价有关历史人物,适应了清代中期政治统治的客观需要.殿本"二十四史"的广泛流传,为学者、士人研读正史提供了便利,在传播悠久的中华文明、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推动历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蝇王>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本文将<蝇王>的主题、人物塑造与<圣经>进行对比研究,从小说题目、儿童的本性以及耶稣形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该小说对<圣经>的逆向化用以及通过这一表现手法所达到的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