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人性论的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孟子性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基督教教义为评判尺度,对儒学人性论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他们认为,性善论主张人只能依靠自身进行道德完善,这种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排斥宗教信仰,而且容易导致对道德真理采取实用理性的态度。传教士们的批评意见既表现了一种宗教偏见,也展示了中西思想在此问题上的实质性的歧异与冲突。  相似文献   

2.
孟子为实现他的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去游说诸侯,伴随着他的游历过程,孟子不断地对其所主张的仁政学说进行丰富和发展。性善论是孟子为了支持他的政治主张所做的人性论的创新,和性善论相结合也是他的仁政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人性论思想作为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源远流长,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孟子人性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依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善性、良知是出于本能的天性。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人性伦理早已被人们视而不见,道德失陷的裂缝日益扩大。面对社会种种困境,怎样拯救人性,怎样重拾被日益忽视的道德,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孟子"性善论"对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性善论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思想的人性论,在道德文明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解读孟子性善论,从中揭示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引导当代青少年从性善论中吸取合理成分,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塑造高尚人格,重视民族大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孟子沿着孔子“仁学”思想,对孔子的人性论进行了拓展与重构,建构了性善论,并以之为基点,确立“存心养性”的人性修养理论与仁政学说。展现了孔、孟之间人性论发展、嬗变的逻辑轨迹及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修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的人性论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 ,认为人性本善但同时又离不开人自身的修养以保持和发展这种天生的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孟子修养学人性论或人性论的修养学及其修养美学。孟子的这种修养美学表现在人格完善论、养气修性论、充实为美论、政治修养善论和文艺批评论等方面 ,并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和文艺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申鹏宇 《东方论坛》2012,(2):104-108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然而孔子却未对“善”作过专门论述。老子称“上善若水”,孟子“道性善”,二人有关“善”的思想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在人人都对“善”充满美好向往的先秦时代,荀子为什么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董仲舒在审视孟苟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性三品说”能否成立?厘清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
[摘要]多年来坊间流行把告子的名言“食色性也”说成孟子的话,这一张冠李戴的错误必须认真纠正。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论,其基本观点之一就是“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就人性论而言,告子的“性本无善恶”比较接近孔子的原意,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均于孔子无征。应该恢复中国第一位真正人性论者告子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孟子思想的宋代复兴也伴随着批评的声音。李觏是宋代非孟思潮的先驱,他从历史观念、孔孟关系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批评孟子,对宋代孟子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古代对人性的探讨一直存在,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代表儒家学派的孟子性恶论与荀子性善论。他们对人性的解说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孟荀二人的人性论都是对孔子人性观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使得两人的理论不同之中有相同。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及其人性论在南宋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详细论析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的源流,坚决支持性善论,详细提出了人性修养的方法是:第一,读书明理;第二,不断检讨改造完善自己;第三,持志养气。他的人性论是对孟子以来性善论的继承,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论王安石“善恶由习”人性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人性论是王安石人性论形成的理论来源。传统伦理思想史上的人性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王安石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人性论成果,形成了他的"善恶由习"的人性论。他的人性论给传统人性论注入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境界,因而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孟子和苏格拉底关于德性与人性的思想有其差异更有其共同之处:孟子主张人性皆善,他的“性善论”与苏格拉底的人性论相会通。深入研究这些差异与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互补互助、融合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心,有的认为是天。立足于《孟子》文本,从时间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应该是天。由于孟子所处的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所以把天作为自己性善论的根据。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汉学时代和20世纪末的专业汉学时代,汉学家们围绕《孟子》的人性论展开了两场针锋相对的论争。在第一场论争中,理雅各借道巴特勒主教的良心论来说明孟子性善论的价值,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成“性向善”,但谢卫楼却抨击孟子和理雅各双双否弃了上帝恩典。第二场论争的焦点在于安乐哲的文化主义与华霭仁的共同人性论之间的分歧,而产生这种分歧的深层原因则是辩论双方对于民主和人权的不同态度。两场论争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论争的核心观念却高度相关,在理论脉络上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天主教各修会理解《孟子》人性论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汉学时代和20世纪末的专业汉学时代,汉学家们围绕《孟子》的人性论展开了两场针锋相对的论争.在第一场论争中,理雅各借道巴特勒主教的良心论来说明孟子性善论的价值,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成“性向善”,但谢卫楼却抨击孟子和理雅各双双否弃了上帝恩典.第二场论争的焦点在于安乐哲的文化主义与华霭仁的共同人性论之间的分歧,而产生这种分歧的深层原因则是辩论双方对于民主和人权的不同态度.两场论争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论争的核心观念却高度相关,在理论脉络上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天主教各修会理解《孟子》人性论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9.
孟荀关于性之善恶的争论,其实质是古典政治哲学的问题。荀子对性善论的批评,深刻反映了哲学与政治、思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只有从古典政治哲学的角度才能认识到这一点。荀子深刻地认识到孟子性善论潜在的否定秩序、罔顾具体现实的品性,从而勇敢地将之改造为性恶论。荀子对孟子的批评所揭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存在。现代学人之所以看不到荀子理论之价值,乃在于囿于启蒙之视野。启蒙与佛老思想一样遮蔽了荀子思想之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都有深刻影响,对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