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反思学校体育生命本质的迷失困境及根源,梳理学校体育生命本质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探求其复归路径.研究认为:学校体育的历史起源决定其生命本质的根本性,而非外界事物对学校体育本质的依附,生命的三个维度赋予学校体育生命本质以丰富内涵.应试教育问题生成对学校体育生命本质的遮蔽,生命教育滞后阻碍学校体育生命本质的复归,体育课程内容的"去生活化"束缚学校体育生命发展价值的实现.以生命完整性为取向整合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以生命为目的实施学校体育改革,以生命教育为手段融入学校体育,以体育生活化为学校体育生命本质的实践主张是学校体育生命本质复归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自我实现是"存在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人想要成为他自己而非预设人的自由选择。教育以培养和发展"人"为目的,却习惯性地回避自我实现问题。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心理的最高表现形式,弱化自我实现在教育中的本体性价值,会导致教育目的异化。教育要全面提升生命的品质,就应超越社会的功利性,回归生命本身,使学生在"娱乐精神"中享受学习,在人性关怀中自由呼吸,在人生反思下开放性成长。  相似文献   

3.
学习是人的现实需要与精神需要,学习者应充满精神驱动力并伴有现实成就感,作为一种劳动形式的学习也产生了马克思理论中的异化现象。尤其是目前学校里的学习在其价值观、目的、过程中都存在异化现象,这使得学生非但不能在学习中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反而会受学习本身束缚与奴役。若要使学习回归其本来意义,需要社会、教育部门、教育者、学生本人共同努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回归教育的本意,也才能实现我国对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学校“素质体育”内涵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形势下,"应试体育"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应实施"素质体育"教育,即以"健康第一"为体育指导思想,以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以增强身体素质为目的,全面培养学生,造就合格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教育越来越科学化,教育的目的也愈加功利,教育本身所应表达的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爱的施予逐渐丧失。而尼尔的《夏山学校》试图在教育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重要与光辉、爱的温暖与温情,鼓励儿童自由自觉地发现自己的天性与天赋,发展自己的特长,以成就健康的人格和快乐的人生。这种崇尚"生命、自由与爱"的教育精神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对反思现存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教学的大规模实施,为厘清学校体育"网课"实践限度、更新学校体育"网课"建设理念提供了新的契机.研究表明学校体育"网课"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增强体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共情"缺失、主体"独舞" 、"迭代"不足、"治理"缺失等问题.因此,学校体育"网课"应建立"以生为本"的伦理规范,推进"智慧联动"的资源建设,建构"上下互补"的共享模式,融合"生命教育"的健康维度,助力学校体育"网课"从"临时教改"转向生命教育的"质量行动",满足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适应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体育教学应贯彻现代教育思想 ,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使体育教学在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8.
90年代至今,从生命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以生命为本的思想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线.高校体育教育遵循"以生命为本"的发展理念,它是未来发展中的基本原则.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前提.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种社会变化,从以生命为本的角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规训的教育与人的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本意应是培养人的自由心智,提升人的内在德性,而学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场域。但是现在的学校越来越成为一个规训的场所,教育则沦落成一个代替强势进行规训的工具。这种异化现象已使得教育在偏离自己方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育成为一种“制器”的工具而不再是一种“育人”的活动,这必然导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和人的尊严与自由的丧失。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不仅是生存教育,还是道德教育,同时开发人的智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加速学校体育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作用,使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得到根本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知识教育与信仰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目的是以知识教化人.本文通过对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知识、意义、信仰与教育关系的反思性考察,认为意义世界是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一个超越性的信仰世界,而现代知识教育则导致了意义的失落和信仰的危机.寻求和重建信仰,是当代中国教育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体育学习是"社会情境"中的体育实践参与的社会转化过程。阳光体育应本着培养人的目的,从生命、生存和生活角度审视和重新整合现代体育、民族和民间体育,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体育教育,以提升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活力、合力和张力,最终实现增强体质和获得体育自我意识和能力的目的。这一认识对厘清阳光体育的社会情境、目标、内涵、主体价值体系和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当前体育教师"国培"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虽然社会资本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已通过社会学家的论述尤其是现实生活得到了证实,但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想到它与高等教育有什么关系.如果他们能始终坚持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并知道社会资本很大程度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具获,那么,就会发现,如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培育亦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在体育课程授课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新时期体育教育面临的新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学生为主体,探求新的更适合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授课模式,从而丰富课程内容,以期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教育影响着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特性决定了教育对人生影响的天然性,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对人生的影响有着深广性,教育的效应使人产生区分性,同时教育对人生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只有认清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限度,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功用,达到教育对人生的真正观照。  相似文献   

16.
积极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生命教育思想,尝试从中发掘生命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首先,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有利于把握生活真谛与生命本质,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其次,关于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社会组织的研究,为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依据;最后,从寻找优势、灌注希望和赋予力量等技术中找到具体可操作的生命教育技术。模仿成功人士外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可作为更具体的教育手段应用于学校生命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教学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有无限求知欲望的、勇于接受各种挑战的社会的人.成功教育是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发展其各种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逆境中敢于面对困难,最终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在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成功教育应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命教育何谓"、"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何在"构成了生命教育理念的三大前提,对三大前提的论证不仅有利于生命教育理论的厘清,更有利于生命教育实践的操作。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是面向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在目的指向上是面向超越的教育,在基本路向上是面向幸福的教育。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的内在规律,在自在与自为、适应与超越以及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中唤醒生命、弘扬生命、发展生命。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有自己的目的与使命,教育正义问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教育正义虽然与社会正义密不可分,但是具有不同于社会正义的特殊性。基于社会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必然遮蔽教育正义的本质问题。只有基于教育的立场考察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才有可能揭示教育正义的本质。教育立场是指从教育的本意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教育观念或理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的本意目的意味着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意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必须从存在本身去看它的目的。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具有生存优势的品质与能力,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质和能力。基于教育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就必须深入教育的场域,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考察教育的正义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教育分配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领域考察与研究教育正义问题,由此构成了教育正义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