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大类,这两类再生产过程,都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是指人口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自身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人·类的这种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微观上是指家庭人口的世代更替和不断延续的过程,称为家庭人口再生产;宏观上是指总人口的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称为社会人口再生产。无论是家庭人口再生产或者社会人口再生产,从人口的二重属性考察,都是生物学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生物学过程是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社会过程是人…  相似文献   

2.
从“两种生产”理论看人口 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类自身生产——人口问题的研究,试图找出它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佳方案。“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人们一般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社会发展规律来说明人类本质的。实际上,他们从来没有否认过自然规律对人类的作用。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了人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  相似文献   

3.
针对学界关于文学是否面临终结的讨论,认为文学为人类通向自然家园提供了一条反思的路径,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以及作为话语的蕴藉属性,使得文学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内涵。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文学以其特殊的属性广泛、持续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它不可能也不会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说过;“工人人口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过去学术界对这段话没有什么不同的理解,都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不可能成为一种共有的规律,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社会主义国家不会形成相对过剩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说过:“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①这就明确指出了,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的两种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可以促进也可以延缓社会的发展。过去在探讨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顺利成长的原因时,人口因素一直未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现在,我们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顺利成长的原因,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既有其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口是复杂的社会总体,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0页)。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是一切社会形态存在的前提。人口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同政治、经济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发生纠葛,并影响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与变化。同时,人口是由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人口现象又具有自然属性,受生物界新陈代谢规律的支配。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与自然双重关系下流进的人口过程,在某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人类社会从生态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的世纪,因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世纪。生态规律是关于生命物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生命物质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发育、演替的规律,是支配物质运动之生态形式与生态过程的规律。人类的生命活动与生产活动都是以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为基础,并构成其中的重要环节,与其它自然环节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过程。因此,社会历史不可能处在生态规律的作用之外。所谓“社会历史运动规律”,不外是一…  相似文献   

8.
人工自然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工程技术活动创造的产物,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人工自然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既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口再生产是指新一代的出生和老一代的死亡,新一代更替老一代,从而实现人口的不断更新和延续,即“种的蕃衍”的循环反复过程,也就是人口自然变动的过程。 人口学界,一般把人口再生产的进化过程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人口原始再生产类型,是指人口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微增长或低增长率类型,从类人猿初次进化为人类以来,大约有99%的时间,都是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渡过的,大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仅要求物质资料生产有计划地进行,而且要求人类自身的生产也有计划地进行,以实现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平衡。在人口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局部的不平衡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就要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只有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才能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划分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关于两个方面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逻辑是研究逻辑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古老的学科,而创新是到现在才提出的一个新名词,两者的结合是对科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许多的思想家都在将思维的注意力瞄准了人类思维自身.力求揭示思维过程中的固有规律,以约束或规范人类思维交流与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的能力又是逻辑思维的精髓和核心。没有逻辑思维中的创新能力,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得益于逻辑思维。所以,任何创新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逻辑法则,违反逻辑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要旨是:试图从哲学的角度,通过探索人类自身生产必须适应物质资料生产状况規律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客观普遍性,引出掌握和应用这个规律的几点认识。1 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然而,人类自身生产必须适应物质资料生产状况的规律,并非与人类社会共存的。它的产生和形成,既有一个逻辑过程,又有一个历史过程。先说逻辑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要探索这个规律形成的逻辑过程,就应分析两种生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3.
文艺不但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斗争的产物,而且是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的生物进化的成果。因此,文艺是自然人化的“有机物”,有其自身的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在西方,就有人用生物学的概念探讨文学的进化问题。可惜,鲜有系统化的阐述。本文拟将生物进化与文艺  相似文献   

14.
三关于“美的规律”客观性论辨诚然,具有审美属性的“对象”客体其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的表现必然是通过审美的实践。因为美是“对象”客体的“人化”、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离开“人化”和“对象化”的审美实践,便无从表现。所以,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因为没有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实践,也就无所谓“美”,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从严格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在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客体是存在的。如明月、朝阳、清溪、泉流与鲜花等等,这些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客体,也有它们…  相似文献   

15.
前言 树有根,水有源。语言文字也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形成的历史过程。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物,没有人类社会不可能有任何语言。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性劳动与生活,为了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进行有组织的社会性劳动,从被动地依附自然到能动地支配自然、改造自然,以求获取更加丰富的生活资料,便逐步创造  相似文献   

16.
人口是具有多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综合体;经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人口与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在相互矛盾中发展,又在统一过程中相互适应,也就是说,经济水平的高低制约着人口的发展,而人口的发展速度又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劳动力。如果没有一定数量或最低限度的人口,就无法进行社会的经济活动。所以我们说人口是社会经  相似文献   

17.
人口是个群体概念,与人、人类有质的区别,人口属性与人的属性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尽管人口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但是个体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并不必然地被群体的人1:7所表现,作为群体的人口有时难以直接表现出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人的身体、行为和意识不断被数字化,人口的概念也由自然人口向数字人口拓展。数字人口不仅包括数字化了的人类人口,还包括计算机专家系统、机器人、类人脑和数字孪生体。数字人口的死亡、出生、分布、人口再生产、劳动和消费属性等均与人类人口有根本性的区别。人口学由人类人口学向数字人口学转变,而数字人口学最终将朝着智能人口学方向发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传统人类人口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均出现了巨大突破。从应用来看,数字人口学在人口监测、人口普查、应急管理、战争模拟、疫情防控、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仿真模拟、个体智能化管理(含健康管理)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所谓特有就是指人类生存方式与无生命物质存在和其他有生命的物质存在方式根本不同的方面。因此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等都可以涵盖在文化概念之下。 文化一词在英文中是“culture”,原意是耕作,通过耕种土地获得更多的食物,即人类对自然存在物施以作用,改变其原有的存在方式,同时形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这是最初的文化含义。在文化最初的含义中包含着人类主动介入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脱离自然的存在状态这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和交换价值,揭示了文化产品在生产、交换和使用过程中的特殊性。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不可能不进入市场,但也不能完全进入市场;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既要看到市场机制在调节文化一业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应看到其消极影响;发展文化事业需要有良好的竞争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