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持续推进,多元文化场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在多元文化场域下,传统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场域、现代文化场域、域外文化场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明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化、域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人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机械、片面、静止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其他三者间的关系,破坏了多元文化场域共生共荣的格局,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影响了国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唯有厘清关涉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三大关系,纠正其中的思想偏向,化解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场域的分歧,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彰显时代风采,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洗礼、积淀和互补融合,凝结成中华民族精神。古代两千多年的私学教育有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现代民办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文化中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积极因素,塑造学生修己爱人,乐观、奋斗,正视科技的文化人格。这是广东白云学院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研究结论。为此该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主题的多种活动,成立白云儒学堂,有计划举办白云传统文化文化大讲堂,积极支持传统文化文化的实用性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文化人格的素质教育和以党建为特色的思想教育,以”2+1”为特色的实践教学构成人才培养之“白云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公益广告提供了丰富的创意素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也被更多人认可!所以要在公益广告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才是公益广告的“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刘智运本文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质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嬗变,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点。文章还论述了现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并有所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戏剧性变化,其基本走向呈“V”字型。在本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已开始了从中心向边缘的转移,但这种转移并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已完全偏离中心,成为非主流文化,而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已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有岌岌可危之势。这一判断之所以成立,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第一,在本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挟几千年之余威,从官方意识形态到民间风情习俗都基本上囿于传统文化的宏伟结构之中,不可能很快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占据中心位置的传统文化对来自外来文化的挑战仍以“夷”文化视之即可看出其…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建,说到底都是民族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五四时期经历了以摧毁作为民族文化主流的儒家为前提的文化重建过程,这在世界文化史中是极为特殊的。五四文化先驱们不自觉地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激烈地批判了儒家传统,但没有阻止儒家传统以深层文化结构参与现代文化的重建过程。由于五四文化重建主体处于西方文化与民族传统的两难境地,使得文化重建的正负价值都很显明。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既是一种文化传播,又是一种传播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负载和承传方面,它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使命,在新的文化形态建构中,它又是传统文化的折射和延伸。中国新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严重影响,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二律背反”现象。从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新闻传播,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晚会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在时下兴起的传统文化热潮背景下,春节晚会节目中传统艺术的展现意义就更显重大。文章以 2008 年这一具有典型特点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切入点,对晚会中突出传统文化特点的节目进行研究,试图从文化融合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9.
文化在这里是本色的——《白鹿原》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描述了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社会结构和礼俗形态,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精神、“济世”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示了本世纪前半叶传统文化在白鹿原这块文化沃土上从振兴到受挫再到退缩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在白鹿原五十年间的发展过程是其两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随着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与保护传承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从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防止传统文化在旅游利用中偏离科学发展轨道和进行优化调控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民族村寨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旅游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构建了预警指标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的预警系统,通过选择典型的民族村寨,对其旅游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实际进行深入调研,得到样本数据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预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力求为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科学利用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判俄国的传统文化,是贯穿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全过程的重要问题。列宁秉承唯物史观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展开评判,他批判“奥勃洛摩夫”消极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各种错误的文化观,主张树立大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观,在深刻洞悉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俄国文化生态进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回顾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生态的评判实践,对于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现实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文化渊源,而中国先进分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14.
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基与血脉,其强弱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文化发展进程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由来已久,如果从彻底与猛烈的程度开始算起,当始于20世纪初。平心而论,这种批判与反思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包括文化自身都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进作用。我们现在既处于一个新时期,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阐述了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其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成为新时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性原则和思想,也是学校德育改革科学定位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精华性的东西,这些是我们今天从事文化统战工作的宝贵资源。以人为本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以人为本在传统文化中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仁爱、和谐等内容。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的文化统战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大视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是我们从事文化统战的关键;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和谐理念是我们的文化统战工作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与中国大学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有不少影响。本文从近代以来大学教育的改革入手,论述了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大学在学习外国、招考方式、办学体制等几方面的特色,指明了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大学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7.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动画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得失的考察,提出了在动画创作中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建议。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简单地搬用传统形式,而是要体会其意味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使中国动画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19.
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源头;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文化继承五四新文化爱国主义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与革命斗争互相促进,为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但五四时期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精神文化传统萎缩了;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文化在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之后,政治文化趋向成熟,物质文化得到重视,但精神文化滞后。重视政治文化、集体主义和传统是革命文化的突出特征,精神文化、个性主义和文化创新有待加强。革命文化是一个大系统,需要三个子系统互相促进方能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