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书以易学意象美学为纲领,分析易学意象思维模式、观照方法、时空结构、神变特征等方面对传统艺术,特别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和推进。《周易》所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命题,成为中国美学“意象”和“意境”体系的根源,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取象、象形的准则。“意象”不断丰富其内在规定性和审美想象的精神空间,使之成为一个最具有标识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
马为十二生肖之一,又为"六畜"之一,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少都与"马"有关。 八卦起源与"龙马" 解读《周易》生成的版本之一是"龙马负图"。《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龙马负图,洛水神龟负书,伏羲看到后萌生灵感,效法创造,于是闪射出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八卦",龙马与八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龙马即地马;故《周易》乾卦以"龙"为喻象,坤卦以"马"为喻象。干宝释曰:"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爻,坤以马象";《春秋说题辞》曰:"地精为马"。《周礼·夏官·廋人》曰:"马八尺以上为龙",总之,天上的龙对应着地下的马。随之,由龙马负图,又演绎出了"龙马精神"——一种奋发向上、奔腾不息、一日千里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3.
《周易》中"文"的内涵相当丰富,大体可分为"秀外"之文与"慧中"之文。前者即"文"的浅层意义,后者则通过"坤卦"予以体现,是具有含蓄之美的内在文采。《周易》中的"文"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论语》则在《周易》的基础上,将"文"对象化,自此"文"作为核心概念开始裂变。  相似文献   

4.
《周易》分《经》与《传》两大部分。经以八卦为核心,是一部古典信息预测学;传是用阴阳哲理解释经的古代哲学巨著。数千年来,经久不衰。一经卦是古人认识宇宙的原始模式经卦:乾三,兑三,离三,震三,巽三,坎,艮,坤。这八个三爻卦称为经卦。1.象数学与经卦象是周易的基本要素,象者,有征象,形象,意象,法象等含义。象的生成是周易作者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仰现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形象思维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八卦正是取象的结果。数是周易理论的数理表达。数既以象为基础,又是象的充实。周易的数理哲学是在…  相似文献   

5.
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玄学派诗人马韦尔描绘了三种富含原型的意象世界,与诗歌三段论的逻辑结构完美地契合于一体,巧妙地论证了"及时行乐"这一世俗主题。首先,神谕世界中刻画的伊甸乐园表达了潜伏于人类心底深处的集体梦想;随即陡然出现的死亡意象使读者堕入一个魔怪世界中,唤起了人类对永恒逝去的无奈及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最后,马韦尔引领读者回到了以日常意象为主体的经验类比世界,自然而然得出了人生苦短、要尽情享受当前的快乐的结论。原型意象是人类精神世界中基本模式的体现,《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丰富的原型意象赋予了该诗传统主题新的生命力,从深层意义上揭示出该诗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为流传佳篇的原由。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思想史上 ,《周易》思维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在形式上表现为思维的意象性、数术性、逻辑性、直观性。《周易》因其显著特色产生独特而巨大的魅力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史少博 《东方论坛》2009,(3):12-14,26
《周易》的演绎推理很早就被重视。严复、胡适等前辈都肯定过《周易》的演绎思维,西方注意到了《周易》的演绎推理,现代易学家也揭示了《周易》的演绎思维。《周易》观物取象,然后引申其含义,阐发其义理,具有鲜明的演绎推理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美学、文艺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核心范畴。现代学人意象研究存在着结构性的缺陷,以直线演进的方式描述意象理论的形成史,忽略了由指示意义的符号向审美范畴转化所需的中介环节。在《周易》系统中"意"象"之间存在着线性的逻辑关系,而《老》、《庄》系统中的"象"和"意"属于非线性的心理感应关系。"山水以形媚道"命题的提出和"取之象外"的艺术实践,推动两个系统的理论汇流。在"意"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转化生成"象"意"道"之三维结构。由"意象"内涵中孵化出"意境"概念。"意境"是"意象"的自然延伸,"意境"的产生标志着"意象"理论的成熟。意象批评短于动态的历史分析,在意象研究中应补充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贞"在《周易》中受到的误解很深,通过对《周易》各相关卦例系统地分析,"贞,正也",对女性则引申为"从一而终"的传统理解只是儒家的看法,并不合原意。《周易》不仅允许女子改嫁,甚至对年龄相差悬殊的"老妇士夫"婚配现象也不反对。其实《周易》并不反对女性应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并视具体情况该坚定时就坚定。释"贞"为"定",引申为"坚定、坚持"更符合《周易》主旨。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