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夫之(船山)是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中唯一有词作传世的学者型文人,故其在时代乱离之际接受稼轩更具文学上的优势.<潇湘怨词>代表了船山词的最高成就,分<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与<潇湘十景词>三组,其中<小八景词>与<大八景词>效法辛稼轩词体而境界更深广,故国之痛更深沉.在表达艺术上,船山词以用典写家国之悲且取材广泛同于稼轩.船山虽疏于音律,但其风格因受稼轩影响而对振兴词坛具有巨大的贡献,词史地位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2.
苏轼继承了范仲淹、欧阳修等士大夫词人的疏隽之风,用"以诗为词"的方法对当时词坛香艳俚俗之风进行反拨.苏轼有意扩大词的题材,弱化词的音乐性,改变词的语言特色,并将诗中才有的小序引入词中.这些在客观上抬尊了词体,打开了宋词创作的新局面,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南宋与金元词人.  相似文献   

3.
沈祖棻是李清照之后最杰出的女词人.从女性词史的角度说,<涉江词>是<漱玉集>之后最好的女性词集;从新文学传统的角度说,沈祖棻词较当时同辈词人多了现代性,却少了沉郁;从学人词的传统角度说,20世纪词家,大多受清代学人词传统影响,与同辈两位女词人吕碧城、丁宁相比,沈词最见学养.  相似文献   

4.
清初"词史"观念的确立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崧提出的"词史"理论,借鉴了宋代以来关于"诗史"的理论探讨,适应了清代词学复兴的大趋势,同时也成为清代词学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及时总结了明遗民的创作经验,将词赋予存史与补史的意义,富有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学文化观.和以往词学的发展相同,这一理论也是向诗学中寻找资源,但却与当时诗学的探索同步发展,使得词学原本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变,也使得词进一步在整体意义上具有了更深厚的抒情诗内涵,因而具有崭新的时代特点."词史"理论不仅顺应了清初词坛尊体的大趋势,而且试图反思历史,对宋元之际的词创作、特别是以<乐府补题>为代表的宋遗民创作细加体会,在"后补题"的唱和中开拓出新的风格.而清初大量的以文为词的现象,发扬了苏轼、辛弃疾的创新精神,则与这种理论互相呼应,成为它在形式上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闺秀词话>是一部收录宋至清代尤其是清代女词人生平与词创作的作品.除了少数几篇涉及宋、明女词人外,所收录的超过4/5都是清代女词人,因此,可视为"清代闺秀词话".<闺秀词话>反映了清代闺秀词春色满园、冠绝千古的盛况,对研究清代闺秀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价值主要在三方面:一、地域文学、家族文学价值;二、清代女性词史价值;三、清代女性对词境的开拓立异.  相似文献   

6.
南宋理学家词人群或以<四书><五经>语汇为表征,或以理学精义为内在审美蕴涵,在语汇及意蕴层都受理学思维影响.其批判型与艺术型兼容的词学理论反映了词人创作的真实状态及理学家原本存有的双重标准.作为南宋实际存在的一个词学群体,尽管它难以割脱与主流词派的关系,但其词学特征仍是相当鲜明的.对这一特殊词人群体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南宋词学发展的多元走向及词派演进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蒋春霖为咸丰、同治时期著名词人,时称“天挺此才,为倚声家杜老。”(谭献)其《水云楼词》堪称有清一代上乘之作。他的词反映了晚清这个干戈扰攘的时代文人普遍的失落感及迷惘心绪,具有“词史”之价值。  相似文献   

8.
彭孙道是清初词坛上一位优秀的词人,被王士禛誉为"近代词人第一".他的词学思想也颇有独到之处,本文结合<金粟词话>,探究其词学思想.本文首次总结出他在词论上以自然为宗,并举雕琢;兼容并包,不以婉约、豪放争长;积极倡导,纠云间之弊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蒋捷,宋末遗民词人,其<竹山词>备受历代词坛的关注.清初是蒋捷词传播接受的发展期,词人或选家主要借助参与性接受方式从词作流播、词韵词调、词体艺术等着眼,既有效法实践,又有品评鉴赏,对清初"家白石而户玉田"的显性词学状况是为重要补足,并推动竹山词学不断走向繁盛.  相似文献   

10.
徽商江春、江昉兄弟扶助下的康山草堂词人,基本上继承了厉鹗"清幽冷寂"的艺术风格.在乾隆中叶的文坛上,将"浙派"之词发扬光大,是"浙西词派"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依据史料分析,王国维的沉湖自杀是家庭变故和时局、军事、政治等多种因素综合变化的结果。将王国维的词评置于其思想衍变的过程进行讨论,可知其见识的深远,他推崇李煜、屈原的个人原因,即将文学的审美功能与社会的教化功能统一的见解。王国维虽然自认为其词作可与欧阳修等人媲美,实际上其词作在意境诸方面远不如前辈大家,而其流传于世的词评《人间词话》则成为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词体发生问题研究的深入,民间词在文人词兴起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然观今日词学界对文人词体兴起原因的探讨,一方面,虽承认民间词对文人歌词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词是如何影响文人层,以及文人如何吸收民间新的歌辞样式进行歌词创作的,有关论述却显得苍白。本文通过对词调本事及运用情况的考察,说明民间词向文人层扩散,从而促进文人词体兴起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宋词的发展以宋室南渡为界,由口头传播的"歌者""应歌"向以书面传播为主、抒发个人情感和文人之间的酬唱应和转化,传播媒介除了歌者,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纸质媒体的书面传播,词学理论的成熟和系统化均成为南宋文人之词时代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云间词派是清词中兴的先声 ,世人对其创作评价较高 ,却往往忽略其词论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云间词论 ,并以宋元以来词的演变大势为背景 ,探讨云间词论在明清词史上振衰起弊的内外机理  相似文献   

16.
刘熙载是晚清时期一位慧眼卓识的词学家,但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楚辞学家。他在词品、词体、词境和词法等方面,都曾直接借用楚辞作为评鉴尺度。  相似文献   

17.
选本之盛是清代词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清人将词选本作为体现自己词学思想的工具,对词坛风气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清代词学史上的词选大致有三种:宋人所选唐宋词选、新编历代词选、当代词选。清人对各种词选之于词坛创作风气的作用高度重视,将词选作为词学批评的工具和词学理论的载体。在清代词史上,几乎每一个流派的出现,每一种思潮的兴盛,都与相应的词选有关。词选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形态,在清代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密是宋季著名词人之一。在其留存的一百余首词作中,词调丰富,声情繁茂,创作技艺高超。通过草窗词作的具体分析更能进一步掌握词调与声情之间的关系,并可窥见晚宋词坛的创作走向及风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周邦彦年青时期荆州、钱塘、长安 (包括咸阳、临潼 )部分词作的梳理 ,补正了《清真集校注》和《周邦彦两入长安考》的遗阙。关于荆州词 ,对初入荆州的时间以及其间曾短期回钱塘等事件进行了重要补正 ;关于长安词 ,对周邦彦游学长安一带的时间以及咸阳词的考证有新突破 ,从而解决了前此荆州词和长安词考中的一些积疑  相似文献   

20.
况周颐<蕙风词话>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词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况周颐在<词话>中辨正了词的"诗余"说,认为词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诗没有依附关系,用"诗余"称呼词,则歪曲了词的本质.同时,他阐释了王鹏运提出的作为词的艺术特征和创作原则的"重、拙、大"三要,指出应力避刻意为曲折和词意忌重复等作词之忌以及提出了作词要语意不晦涩、不可作寒酸语、造句要自然、真为词骨等创作方法与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