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本性质对应着不同的批评话语及其批评范式.批评对象研究的匮乏导致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对象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并导致其滞后于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日趋严重.全面分析当代民族文学与其民间话语的内在关联,关注其过渡性文本形态的成因及艺术特征,并以此审视民族文学批评盲点,是确立批评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域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语言由于其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作为文学中的本体性要素,导致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变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的重要激发机制和显现表征。语言变革促发了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批评测度、批评话语方面的系列变化,而这一切又恰恰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具有“现代性”的真正质素。  相似文献   

4.
侯文宜 《晋阳学刊》2012,(2):131-134
当代批评话语的西方化、模式化一直是文学批评中的突出问题。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批评可否沟通?学界见仁见智。作为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批评理论和话语系统,文气论批评在当代仍具有普适价值,并与当代活的文学生命相契合,具有其话语价值和重构可能。  相似文献   

5.
严格地讲 ,大陆后现代批评与后殖民批评作为理论话语 ,缺少与其对应的作为先在经验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 ,也就是说 ,这两套“后”话语不是从大陆本土发生的后现代文学与后现代文化中提取出来 ,转换为一种具有理论指导性的批评话语 ,而是从西方舶来的宗主国理论话语在变体的态势中为大陆学界所用。在这个意义上 ,大陆理论界以“后”话语在批评中所定义的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与文化艺术中的后殖民现象是西方两套“后”话语过度诠释的牺牲品。王国维《人间词话》以“隔”与“不隔”来界分主体在创作中能否获取“境界全出”。笔者以为 :就当…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批评话语在文学研究中呈历时性发展线索,表现为五个方面的精神分析批评话语的研究重心在文学要素中的转移及相关批评策略:以作者创作心理为对象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彼得·布鲁克斯的叙事情节;哈罗德·布鲁姆的后结构主义文本互文性分析;精神分裂分析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宏辉 《天府新论》2008,(5):131-135
"批评话语"是一种与"批评"概念、批评实践有内在关系的,并与一般知识话语、理论话语、独立学科话语相区别的话语类型,是一个近现代话语现象,有着特定的涵义、言说性质、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具有与现代文化、现代学术内在关联的知识文化品质;其内在于文学知识活动的两个层面基于文学、文化的现代建制需要而融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批评话语整体在文学现代研究中占据着一种知识思想核心的位置,"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现象及论断的有关学理内涵蕴蓄于其中.  相似文献   

8.
王烨 《江汉论坛》2006,2(2):122-125
40年代新文学大众化的讨论,是产生于抗战语境内的一种欲望话语,它隐喻新文学进步的启蒙意识形态,导致对民间及其它文学形式的压抑。当时,它受到一些民间与大众话语的批评和反对。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3,(9):71-75
话语批评是一门关于话语的整合性社会科学,它关注话语所体现的差异与不平等。族群语言身份是一个涵盖语言特征与族群特征的复杂概念。话语批评的基本信条是"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话语批评关注边缘话语,终极的目标在于关注边缘话语所代表的边缘社会、边缘人群与边缘文化。本文以台湾文学中的"乡土论战",《1895》、《海角七号》两部电影为例,分析了台湾话语与文化性格中所隐含的种种忧郁与情结。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是沟通文本与读者、写作者甚至媒体人的中介,具有实现文本意义、提升公众鉴赏水平和规导创作等作用。新媒介创新了文学存在状态和文学批评形态,产生了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网络批评与纸媒批评相呼应的新景观。学院派批评立足学术圈内交流和学术评价体制,却忽略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线上交流的现实和交流对象的阅读期待,陷入了悬置受话人也被受话人悬置的困境。落后于新媒介语境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根植于精英学者集体无意识中的话语塑型功能,是导致这一困境产生的深层根源。调整并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增强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是带领学院派批评者走出这一困境的制度性保证和主体精神前提。  相似文献   

11.
“都市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当代台湾文学最为重要的潮流之一 ,它意味文学重心从乡村向都市的转移。都市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变 ,是由文学创作与批评话语共同推动的。本文着重讨论台湾都市文学批评话语的诸种类型及其分岐 ,试图更切近地认识当代台湾文学思潮的脉动。  相似文献   

12.
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构建曾经是《新青年》同人的重要议题,钱玄同积极参与并因其基于语言的小说批评而独树一帜。他把国语建设与文学创作贯通起来,以明清迄于民初的小说创作为主要批评对象,指出其肤泛语与过火语的充斥,剖析其语言之所以缺乏质感的内在原因,并把批评锋芒直指其文学趣味中的复古倾向。现代小说发展的第一步是翻译,第二步是新作,而鼓动鲁迅为《新青年》撰稿则是其小说批评话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3.
《总目》采用的话语形式呈现出历史继承与现实应用共融的态势。它遵循的批评话语形式有三种: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形式;审美批评话语形式和学术批评话语形式。每一种批评话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义,儒家传统批评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审美批评话语具有文学审美本体价值;学术批评话语则显示出学术的力量和学者的勇气。三种话语形式共融于《总目》的批评活动中而成为话语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一、自由之身 文论以人类的精神产物文学为研究对象,其自身亦是人的精神产物.言说者的知识素养、生存方式、言说时的心理状态必然或多或少地呈现于批评话语之中.传统汉语批评的主体性尤其鲜明,并直接影响到文论传统的生成和沿续状态.而这种鲜明主体性和言说者身份的模糊性形成了有意思的比照.  相似文献   

15.
文学潜本文是在文学本文中潜藏着的另一套意义系统,必须由对本文之外方面的探掘方可找到。同一个文学本文潜藏着姿态各异的潜本文,大体有作者寓意型、形象暗示型、本文语境型、社会耦合型等几种。而本文与潜本文的对话关系也有多种运作方式,甚至要从本文所在的语境,从读者阅读时的心理来作分析。故而,文学批评不只是对文学本文的批评,它也涉及到了潜本文的批评,并且潜本文可以渗入到批评中,成为影响批评见解的重要因素。于是,作品(本文)、作品的可能意义和语境意义与批评者三方构成了一种新的对话关系格局——双向的、仍至多向的话语格局  相似文献   

16.
赵辉  韩玲玲 《中州学刊》2023,(2):145-152
身份批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方法。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主体身份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意义,开始从创作主体的职官、学术流派、地域、人伦等身份去阐释文学内容、题材及表现方法的形成。这不仅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文学“因事而作”这一核心观念所产生的文学的行为性质决定创作目的、主体的身份决定言说话语的内在逻辑,而且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不同的身份具有不同的知识话语体系,创作时主体多种身份的参与会带来多种身份话语的融合。这一批评方法的产生,既与先秦两汉严格的礼乐身份制度所产生的强烈的身份意识有密切关系,也与当时的王官制度规定的不同官员具有固定的职掌、知识话语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刘俐俐  田淑晶 《学术研究》2005,(10):121-125
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批评,不仅注意力的最终对象是文学文本,而且缺失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本文在借鉴海德格尔存在理论的基础上,以“人本位”视角,提出人因为与世界进行有效对话的话语受阻而导致自身存在无法实现,所以萌生了文学阅读欲求的观点,并以此为阅读理论的逻辑起点,将文学阅读活动划分为前阅读阶段、阅读阶段和后阅读阶段。我们试图通过论述这三个阶段及在各个阶段中主体角色、文本样态的动态转变,在整体观照中把握文学阅读活动,从而揭示文学之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并对文学本体予以反观。  相似文献   

18.
首作帝 《社会科学》2012,(5):186-192
"五四"文学审美批评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批评模式,纵向视野与横向视野构成批评活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历时形态与空间共时形态交叉互渗。与此同时,"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体现为诚挚性、独创性和宽容性的复合内涵,彼此之间互为补充、渗透和制约,共同建构了整体性的批评氛围。"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作为一种话语诉求,在不同作家和批评家之间保持了良好对话与争辩,也就保持了相对自由与独立,在启蒙背景下彰显出全面的审美阐释,为新文学的自由与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批评全面崛起于后现代文化的话语场,在与各种当代理论的相互碰撞之中逐渐形成文化诗学的学术品格.在泛文化形态的历史批评中,它提倡文学研究从历史文本转向文化形式而建构跨越学科界限的诗学概念;在历史性的文化批评中,它主张在各种批评理论之间的自由流动而实现跨越话语界限的批评理念.从文学研究的越界批评到文化理论的话语振摆,文化诗学以文化文本的概念重新引入历史文化的整体性思路,在泛文化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理论话语的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20.
意象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语用环境中,批评话语所传达的意义不是话语中使用的词汇本身的意义,而是这些词语组成的“意象”所蕴涵的内在意蕴。意象批评法按照如下思维路径逐步得到确立:首先是由玄言思辩所促动的“言意之辨”与“象”的提出,然后是由于佛学浸淫而在文学思维中形成的“物—心志—物象”主体融入模式,最后是“取境”思维导致的语用学意义上的“意象”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