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我们在阅读古代书籍时,常常可能碰到字词变换、字词空缺、字形残废、词语怪异等等情况。字词变换的,如《尚书·尧典》中的“协和万邦”,在《史记·五帝本纪》里为“合和万国”;《诗经·大雅·荡》中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而在《晋书萧子恪传》里引用这句话时则为“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代”;《后汉书·班超传》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在  相似文献   

2.
重庆民间盘古文化,以神话、歌谣、地名等载体形式世代口口相传,《盘古王开天辟地》神话尤其脍炙人口,流传于各个民族,异文特别丰富。“盘古”有“伏羲”、“盘瓠”、“毕兹”(“贝锦”)等异名,但以“盘古”为初名。重庆盘古文化乃底层文化之一,不但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还有丰富的出土文物佐证。其开辟天地、化生万物、感恩敬祖三大支柱精神,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厘清渝市盘古遗存有利于全面解读盘古文化和科学定位巴渝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摘要]“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时代帝王与先圣的合称,关于这一概念的指代、内涵和文化特征,中原和巴蜀文献皆有记载但各有不同。“三皇五帝”一词始见于《周礼》,但“三皇”“五帝”具体为何,自西汉以来众说纷纭。中原“三皇五帝”虽有不同说法,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三皇”以产生方式演变来划分,“五帝”则是依血缘关系、功德高古来联系。在中原“三皇五帝”体系外,地处西南地区的巴蜀,也有独特的“三皇五帝”系统: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是为“三才皇”;五帝即“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五主,或“赤帝、白帝、黑帝、青帝、黄帝”,是谓“五色帝”。“三才皇”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一统的哲学观念,“五主”代表了西南地区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五色帝”则与巴蜀大地流行已久的“五行”观念、“五方”意识、“五德”价值密切相关,表现了气吞八极、涵盖四方、形上形下、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情态。  相似文献   

4.
巴人世系考     
《山海经·海内经》曰:“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与《山海经》此语类似,《路史·后记》曰:“伏羲生咸鸟,成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后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稍有不同的是,《路史略《山海经》中的“太吴”改成了“伏羲”,并又在“后照”之后加进一“顾相”,认为“顾相时始为巴人”。由于《山海经》与《路史》的记载,加上太昊、伏羲的区别,在巴族族源问题上便形成了西源说、东海说和东西二源、形成于清江说。西源说认为,《山海经》记载中的太吴即伏羲,而伏羲为西…  相似文献   

5.
一、“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是秦穆公因蹇叔哭师,出语不祥而诅咒他的话.“中寿”是古籍中常见的划分老人年寿等级的习惯用语.如《庄子·盗跖》、《淮南子·原道》、《吕氏春秋·安死》、《抱朴子·至理》等都有“中寿”的说法.“中寿”具体所指,说法不一,姑不论.至于“拱”字,几乎所有的本子(包括中学语文课本)都注为“合抱”,有的更注为“两臂合抱”.这些注,其实都不准确.古代比拟树木的粗细往往用“拱把”.“把”是只手一匝,也就是一手合围,“把”与“握”义同.“拱”是两手合围.如《后汉书·崔骃传》:“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聊斋志异·聂小倩》:“又顾殿东隅,修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作品中,常见这样的句子结构.例如:“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  相似文献   

7.
0.0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如“知道”、“承认”、“建议”、“说”等,能以主谓短语为宾语,如: ①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 (《巴金选集·上》第96页) ②人家搂钱,我挨骂,你说我冤枉不冤枉! (老舍:《龙须沟》) 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动词的语法特点。为方便起见,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为pv,其宾语——主谓短语称为小句。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的义利观,即是孔子在义利关系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态度、原则。长期以来,学术界笼统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纳为“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认为孔子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卑视经济利益。其根据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论语·问宪》)等有关论述。这是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以炎黄历史和年代研究为核心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2003年以前.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的“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一直是学界主流认识,而主张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其历史和文化在考古学的“仰韶时代”仅是极少数学者的认识。2003年王先胜在网络发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折,现在“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式微,而“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和认识。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轮廓与框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等几个简表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0.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11.
与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有着密切关系的史诗《昌·格萨尔》(又称《冲·格萨尔》)是流传在我国四川木里藏族和云南宁蒗等地普米族中、用木里藏语和普米语讲述的《格萨尔》史诗的名字。在喀拉昆仑山西部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地区,也流传着当地布鲁索人(BuRuso)用布鲁夏斯吉语(BuRusHAski,又译为“祝夏语”。本文以下称“祝夏语”)讲述的《昌·格萨尔》。 《昌·格萨尔》于1935年首次在奥斯陆公诸于世,这虽比1716年在北京刻版印行的《岭·格萨尔》蒙文刻版七章本要晚二百多年,但在藏文史籍中提到“昌·格萨尔”这  相似文献   

12.
“文法”一语,古已有之。始见于西汉太史公《史记》,已阅两千余载。但古往今来,内涵三有其变,外延渐趋狭小,亦属古今同形异义词,这是值得注意的。且看书证—— (1)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大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史记·李将军列传》) ·· (2)弘大体,不拘文法。(《史记·汲黯传》) ·· (3)好兴事,舞文法。(同上) ··  相似文献   

13.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诗·周南·夫睢》结尾的两句。历来注家,承袭了“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毛诗·序》)的传统见解,把这两句诗说成是表示“夫妻间感情和谐”。与之相应,注家们也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关关睢鸠”是“雌雄和鸣”的传统解说。某些学者也曾敏锐地觉察,这种“感情和谐”说同《关睢》诗意并不合拍,从而提出“友乐,则预计初得时事也。”(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以这种想像中的美满婚姻说,来为“感情和谐说”修缺补漏。当今,学者们论起《关睢》,或者说,“君子”和“淑女”最后“结了婚”(高亨《诗经今注》);或者说,“君  相似文献   

14.
一《甘(艹诸)疏序》是明末徐光启为其农学著作《甘(艹诸)疏》所写的序言,最近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语文课本的第一条注释说:“选自明人王象晋《群芳谱·谷谱》。”这是错的。《甘(艹诸)疏序》不见于《群芳谱·谷谱》,而是在《群芳谱·蔬谱二》之中。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版《中华活叶文选》九十号所载《甘(艹诸)疏序》的“说明”云:“这篇序文保存在《群芳谱·谷谱》卷二里”。语文课本的错误可能即承此而来。  相似文献   

15.
根据古籍记载研究,三皇及其顺序应该是伏羲、燧人、神农。伏羲是渔猎时代的代名词,燧人主要是由于钻木取火、击燧取火而得名,神农是早期农业的代名词。五帝当以《史记》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较为合理,它们都不是原名,而是代表部族、邦国的名称,把邦国名称人格化,成为世袭领袖的名称。五帝之名是人名、是世袭首领名、是部族、邦国名,也是一个时代之名。《纬书集成》中的《易纬稽览图》和《春秋命历序》把五帝视为若干世的时代名称,或者说是一个族团、一个邦国的名称,是比较合理的。五帝分别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应,可考虑:黄帝时代文化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大河村类型文化;颛项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帝喾、尧舜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黄帝的年代当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对于这句话的翻译,不少人把“为师”译为“做老师”或者“当老师”。如:“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6月第3版)。又如:“温习过去的知识,就可以知道新的道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初中文言文学习旨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8年12月)。再如:“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这种人可以让他做老师了”(《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上册,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87年12月第2版)。上述译法,均把“为师”译作“做老师”或者“当老师”,都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17.
在文献记载中,称某人将任令尹为“将知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既任令尹为“持国政”(《说苑·至公》)、“为政”(《左传·襄公三十年》),前令尹让贤为“传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些表示权能职事的措辞,均突出一个“政”字,这说明掌治内政,乃是令尹的根本要务。 令尹所理之内政,包括哪些方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有如下数端:  相似文献   

18.
我持省略说     
1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名词作状语”的“名+动”结构。例如: ①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秦策一》) ④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相似文献   

19.
一 顾颉刚先生曾指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象。种族的偶象是黄帝。疆域的偶象是禹。这是使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这是使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崔东壁遗书·序》) 此论至为深刻,唯应补充一点,即中国古神话中诸开辟洪荒之大神,如:女娲、伏牺、燧人、有巢等,亦皆为此时代之制造也。 (案,传说中尚有一开天辟地之怪神号盘古氏。然其名不见于先秦经传及诸子书。其说见诸典册在东晋。因知其事乃晋室南迁后,南方苗蛮族传说之盘王(即盘觚、盘古)故事汇人中原华夏系神话之产物也。梁,任昉《述异记》记:“今南海有盘古庙,……南海中有盘古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看法,认为刘勰把《五经》看作是文学活动的指南,如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宗经》),而把《诗经》作为创作典范是不行的。葛洪《抱扑子·钧世》就指出:“《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若夫俱论宫室,而奚斯路寝之颂(《鲁颂·閟宫》),何如王生之赋灵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乎?同说游猎,而《叔畋》(《郑凤·叔于田》)、《卢铃》(《齐风·卢令》之诗,何如相如之言上林(《上林赋》)乎?”刘勰认为不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宗经)再看刘勰在《辨骚》里指出《离骚》“同于风雅”和“异乎经典”的两个“四事”,就能看到儒家思想束缚着刘勰了。以上这种看法,有不少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来讨论过,这里只想对这种看法,提出点商榷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