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充满价值判断的应用型专业,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根基,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显著标志。高校学生如何建构专业价值观并应用于专业实践,对于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及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X高校"起跑线"团队为例,深入分析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历程,进而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具备强烈的以助人为旨归的专业价值认同、广博的理论视野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比较空泛,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理论视野不够开阔,且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构建具有专业价值取向、通才取向和实践能力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培养实务型社会工作人才,应是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作为助人专业,需要社会工作者身体力行,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专业的这一特质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独特性.在专业教学中能否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深层次的认同感和牢固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专业教育与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于本科生专业教学,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教育作为一年级课程设置中"专业导入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相互呼应的三个教学科目中完成这个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实践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如何将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是个案社会工作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传统的技术理性教学模式把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视为教学的重点,认为实践只是个案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社会工作教育者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对求助者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与此不同的多向价值视角的对话教学模式认为,学生与社会工作教育者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才是个案社会工作教学的关键和实现途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从感受入手,让学生在对话交流过程中警觉他人的不同价值视角,并借助消除单向价值视角的一致或对立的虚假理解和感受,接近他人.  相似文献   

5.
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来帮助人们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祉的助人专业,强烈的问题导向性决定了其实务型取向。社会工作教学不仅仅要将专业理论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更要注重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应遵循实验室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阶段性观摩活动与定期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毕业论文及学年论文的写作相结合、机构督导和学校督导相结合等四个原则,建立课堂实践、机构实习、社团实践、毕业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在构建此模式时需要建立以学校督导培训、实习机构挑选、教学经费等为基础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环节,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的现实处境使得实习督导一直处于滞后阶段,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批判教育学以"赋权"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解放"为最终目标,为实习督导模式的本土建构提供新的启示.批判教育学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透过积极、民主的督导关系,持续不断地进行对话,批判反思师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能力视角,型塑互惠学习的价值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经过20多年的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推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理论的实践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日益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实现与西方社会工作平等"对话"的基础。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中,文化适切性的哲学思考显得更为迫切。在本文中分析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三个涵义,提出了"镜、根、源"的观点,也透视了文化适切性价值取向中的中西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和中国文化古今差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文科建设成为推动有关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工作领域积极推动新文科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实践。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与设计专业学生在社区营造中的跨学科合作为例,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跨学科合作情境中面临着专业知识应用乏力的自主性困境、缺乏专业话语权的能动性困境和难以彰显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体验性困境等多重主体性困境。基于此,社会工作者借助赋权增能理论,通过陪伴、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社区中开展创新创造行动,在跨界交流中挖掘内源性潜力,在专业对话中形成互补性分工,在解决问题中焕发社会性价值,激活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潜在的主体性意识和行动,专业自信得到重拾和彰显。  相似文献   

9.
实践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特质,社会工作理论试图将专业理论建构与干预方法的实践性结合起来。研究从实践逻辑出发,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做出另一种阐释,认为其经历了病理学实践取向、社会与结构实践取向和生态增能实践取向三个逻辑转向阶段,这种发展逻辑展现出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张力,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国际视角。根植于西方社会价值与文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研究尝试以互构为切入点,从文化、制度和实践激活三个角度构筑一个能动的、生态的本土化交互策略,挖掘中国社会工作本土的实践智慧,提出了一个以全球思维和本土行动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由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医务社会工作特殊价值观和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组成。医务社会工作学生实习中专业价值观与现实处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整体医疗处境的冲突和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实习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提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本土化和传统实习模式的变革是实现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以便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处于高发期,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外贸出口中遭受的贸易摩擦。应尽快转变原有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少数国家的路径依赖,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实现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起源".本文将首先说明黑格尔为什么要以"感性确定性"作为<现象学>的开端;其次,我们将阐明黑格尔本人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过程;最后,我们将指出黑格尔在此处用语言瓦解感性确定性时所犯的错误,并就此提出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期货期权是期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目前虽没推出期货期权,由于它对深化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其产生、发展和壮大是必然的。期货期权的主要作用是为期货提供避险工具,但同时它本身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风险。借鉴国外期货期权风险管理的经验,探讨我国期货期权风险的管理,对日后推出期货期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美学意象概念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现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主体间性是前主体性的主体间性,即主客体尚未充分分化、主体未获得完全独立状态的主体间性。中国美学的意象概念就是这种古典主体间性的体现。意象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意与象的合成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意象通过审美感兴而产生,突破物我、人我的屏障,达到了主体间性的审美境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