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时期女性文学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作家和作品,然而综观这些作家作品发现,二元对立的思维始终是她们的一个共性。文章从作品题材、作家立场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对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二元对立思想进行剖析,指出这一特点对女性文学发展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语境下东北文化与文学的回思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语境已成为探讨东北文化与文学建构的现实的和必然的学术背景。以文化为审美基点,坚持在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透视文学,注重文学的人文性,葆有多维的文化视野,是当下文学的大体选择。东北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息息相关,多民族文化凝聚成东北文学的源流,伴生在现代转型之中的对殖民文化的抗争使之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景观,质实雄健、长于吸纳融合的文化取向更生成、铸制着文学风格。在全球化语境中,捍卫东北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固有特性,在变革与创新中激发其生命活力则是我们的要务。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文学创作异彩纷呈的情况下,东北文学发展的路向更为贴近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出现了对本土地域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因素的有意识的描绘,对其生成原因也进行了自主的探索。这是新时期东北文学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吸收了俄罗斯文化新鲜血液的东北文学以其异质文化特色丰富了新时期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学和五四文学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异数,两个时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大体相同,作家的创新意识以及因此而出现的文体变革也有某些相似,但作家队伍构成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形成的自由主义倾向也有很大差异,建安文学倾向于个人主义,带有浪漫主义性质,五四文学则是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宋金对峙,双方文学各自发展并形成鲜明的特色。历代对宋金文学的研究都将重心置于梳理各自的发展脉络上,或是偏重于对双方作家的具体研究,而对双方彼此间的文学交流多有忽略。事实上,宋金虽畛域不同,而书籍、作品及文学思想的交流是切实存在的,只有了解这种交流的实际内容和影响,才能更为客观地评价双方文学发展的路线选择以及成就和贡献。本文将提供宋金文学交流的诸多线索和材料,初步证明文学交流的存在事实,为宋金对立时期的文学研究,尤其是金代文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二元对立现象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二元对立原则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分析方法。运用此原则研究体现二元对立内涵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发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7.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进程呈示出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与庙堂文学或贵族文学两条并存对立的流变线索,而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则是贯穿始终的富有生气与活力的线索;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有意识地以革命的方式继承并推动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的健全发展,而"平民文学"则成了文学革命的义旗与主潮,虽然20世纪中国文学走过曲折之路,但是"平民文学"仍在与"贵族文学"的抗争中顽强地屹立于文学多元格局之中轴.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完成从介绍、消化西方传播学向探讨、建立自己传播学的嬗变,并拓展出许多传播学分支领域,但文学传播研究,以及其中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成果还极少见到。在此背景上进行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有其特定的意义:一是首创少数民族文学传播研究领域,为文学传播学的创建和拓展奠定基础;二是突破传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模式,探索出新的研究途径;三是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博展提供素材和理论支撑。具体的研究步骤呈现为三方面:一是文献整理与汇编;二是运用传播学、符号学、美学理论原则与方法,借鉴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结合历史、文学史描述手法,对整理汇编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资料进行研究;三是说明和阐释东北少数民族文学传播对于东北文化的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运用文学场的阐释架构,将文学艺术形式和社会机制联系起来,批判从内部或外部的孤立视角来切割文学和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的关系,重视文学的自律性特征,试图以某种关系主义认知模式摆脱本质主义思考,超越文学研究中的种种二元对立,将作品置于科学的客观化考察之下,达到对作品的科学认识,为当下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学观主要有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这两种文学观在西方现代文学观的强烈冲击下,仍然得以延续。阮元的纯文学观、章太炎的杂文学观、刘师培的纯文学观与杂文学观都与传统的杂文学观和纯文学观密不可分,可谓传统文学观的现代余绪。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设计、利用和想象的层面上,当代文学读者在理论上被置于一个有决定权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处于被给予和被利用的存在状态,成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力量.由于文学功能和作用的被设定,文学的价值取向也被规定下来,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学教育,文学读者成了一个虚构的符号,读者的需要成为一种政策预设,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想象和设计的产物.由于文学阅读的统一,文学感受的一致,最终会带来文学创作的趋同化,形成文学生产的循环和等质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性”问题,在今天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变迁中的文学身份定位问题。当代中国在文学的对象、文化知识建构、文化误读和文学误读,中国文化“身份”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争论,显示了文学身份认同的危机。中国文论身份出现了辨识上的危机。文论的创新与中国立场紧密相关,文化和文论创新有助于推进新世纪“中国形象”的立场定位。在当代中国,文论体系创新尚无哲学根基,文论范畴创新尚无文学的丰厚土壤,文化创新又变成学科的身份无定,因此,文论流派原创是文论创新最切实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图”作为一种解读中国文化的方法论,融合了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地图”的方法解读文化中国,首先要面对民族承续性和生命力的问题。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之间的“太极推移”产生了跨地域的文化对撞和文明重建,促成了南北融合。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心凝聚力—边缘活力”的复合型动力机制,中心凝聚力和边缘活力是互动的结构。家族命题是中国文化的实质性命题,讲中国古代文学不讲家族问题,往往是讲不清楚的。国族问题是家族问题的拓展和深化,关系到先秦诸子进行思想原创的文化基因,只有深入国族考究,才能提供先秦诸子发生学的真确依据。描绘中国的文学地图必须在时间维度上增加空间维度,恢复地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用地图的方式重绘文学中国,其意义绝非单纯的补漏,而是对传统文学形态的现代重塑。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部分文学理论家认为文学性思维在后现代语境下对其它人文学科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渗透,因此文学研究应该转向.实际上,文学性思维只是众多艺术性思维的一种,文学性思维的弥漫本质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赋予意义的表达,是文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焦虑症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它被视作“年轻”的“长者”。它沉淀,吸收并发展了欧洲文学的精髓,但它的繁华不仅于此。美国文学的奇迹源于近五个世纪以来文学先驱的不懈开拓和前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记录着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美国文学的世纪领袖们挥笔记述美国的民族精神和信仰,这一切都成为这个民族生存兴盛的伟大力量。文学作品中展示的不仅是精神的繁衍和信仰的传承,更是思想的进程与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有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诸多的理论家、作家、革命家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周扬是其中独特的一位.他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实践,涉及到文艺的阶级性与自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的人性与人民性等重要问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扬这一时期的理论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  相似文献   

19.
进化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至关重要,而进化文学史观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它承续了我国古文论中之进化思想因素,又自觉借鉴了西方现代进化文学史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进化文学史观,以胡适、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学先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尝试运用进化文学史观研究并书写了外国或中国文学史,显示出进化文学史观的主要功能特点与突出缺欠;进化文学史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阶级论文学史观相比异大于同得小于失,同现代性文学史观相比同大于异失小于得,惟有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方可视为科学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界一直关心并力图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和文学史研究领域,其意义和价值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研究应该注重理论创新,大胆地回答"文学是什么",以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文学史研究则应该讲求实事求是,小心地考察"什么是文学",以描述文学发展的本来面貌,20世纪有关研究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中国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研究都多少有些模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多少采用了一些本该主要由对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创新,而文学史研究又多了一些主观的成见.如果我们能够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适当做一些分理,鼓励文学研究者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止于阐释前贤,同时也鼓励文学史家更多地尊重古人,而不要强迫古人服从自己,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面貌也许会有新的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