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论证了家庭和婚姻的五种形态,即血缘群婚家庭,普那路亚群婚家庭,家长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这一科学论断,曾经遭到过多方的抨击。一些专家学者硬说私有制、阶级和一夫一妻制是自古有之,而且还将永远存在。为此恩格斯曾多次进行过驳斥,并译出俄国民族志学家关于库页岛吉里亚克人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的著作,以及有关群婚实例的报告,再次阐释普那路亚婚制曾经普遍存在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一期蔡俊生同志的《论群婚》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苏联历史学家谢苗诺夫关于婚姻家庭起源的别具一格的观点。总的来说,该文完全赞同谢苗诺夫的观点,全盘否定了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的存在;同时认为“家庭”只是个体婚时代的产物,在这之前是不存在家庭的;还认为普那路亚群婚也是摩尔根杜撰出来的,而两合氏族群婚才是人类真正脱离动物组成社会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继乱婚之后直接形成的。上述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详细考察了婚姻家庭的历史嬗变。婚姻家庭从人类原始群中起源,从群婚到个体婚,经历了血缘群婚家庭、普那路亚族外群婚家庭、对偶婚家庭、父权家庭、一夫一妻专偶婚家庭的历史嬗变,婚姻家庭依次建立在排除血缘关系、缩减婚姻范围、财产私有制、夫妻双方爱情基础上,消除私有制,男女双方真挚的爱情才能真正成为婚姻家庭的基础。婚姻家庭的历史嬗变及其内蕴的精神,为我国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价值取向,解决婚姻家庭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人类婚姻家庭是一个历史过程,迄今为止的发展可以分为五种形态:杂婚、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婚。每种婚姻形态都是被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都与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相适应。 在中华民族的婚姻发展史上,是不是也同样存在过普那路亚家庭形态呢?  相似文献   

5.
<正> 人类的婚姻家庭问题,从古至今就为人们所注目,它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学家的优秀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科学地阐明了人类史前社会的发展经历过血缘家庭、普那路亚群婚及家庭、对偶家庭、父权  相似文献   

6.
《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探求《说文解字》中有关婚姻的文字及其释义,参验古代文献及近现代婚俗,考稽出了上古时代存在过的六种婚姻制度──群婚、抢夺婚、夫主婚、妇主婚、交换婚、妻妾婚。旨在拓宽汉文字研究的领域,并为古代婚制的研究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7.
论《诗经》中的奇婚异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相关文献 ,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俗形态进行探讨 ,认为先秦特殊的奇婚异俗主要有 :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经原始的“群婚制”变异的“内婚制”;原始的“群婚制’。同时分析了古今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从文献学的角度 ,结合民俗学、文化人类学 ,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 ,先秦特殊的婚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原始的“群婚制” ;经原始的“群婚制”变异的“内婚制” ;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  相似文献   

9.
原始社会的房屋形式与婚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摩尔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中,有这样几种婚姻关系,它们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是:一,血缘家庭、二,“普那路亚”家庭、三,对偶家庭、四,一夫一妻制家庭。恩格斯指出:“这样,我们便有了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在大体上这三种家庭形式是与人类发展底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的。群婚是跟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是跟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破坏夫妇贞操与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妇制是跟文明时代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
一、“诗三百”时代的礼俗之争 人类的婚姻史经过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进入一夫一妻的专偶婚,这曾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在我国,可以说婚姻史上的每一个阶段,在古代的文献资料中,都可以找到证据。 伏羲、女娲兄妹合婚的传说,传递出人类幼年血亲婚的信息。《诗经》中《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二诗将商、周先民的诞生赋予神密的色彩。然而,  相似文献   

11.
《诗经》婚恋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生活。明媒正娶是周代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 ,它突出的是社会对婚姻本身的愿望和期待 ;非礼仪的“野合”是对正规聘婚的补充和完善 ,它体现了社会对夫妻人伦的重视 ;媵嫁婚是多婚或群婚制的残余形态 ,它表现的是周人对拆除隔绝人群的氏族关系的古老壁垒的重视。总之 ,《诗经》婚恋诗写出了周代婚烟的多元性 ,表现了周礼张弛有序、刚柔相济、丰富而灵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亲属制度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笔者在本刊1987年第1期发表的《论亲属制的起源》一文中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亲属制起源于双系:或者世界上有的地区亲属制起源于双系,有的地区起源于单系(即母系)。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级别婚及其亲属制与我国云南永宁纳西族阿注婚及其亲属制分析和比较,认为永宁纳西族亲属制起源于单系。从而确认,亲属制起源于双系或者起源于单系,以各地区而异。  相似文献   

13.
中表婚探源     
中表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古夏、商、周时代,从上古姑舅称谓及上古史料得知,中表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产物,是早期人类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时的表现形态.从西南少数民族遗留的风俗中可以推测出,远古时中表婚的表现类型为三种.周代同姓不婚制度的实行,推进了中表婚的进程,使它在众多婚姻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表婚革除了群婚制的弊端,又有利于部落间的联盟,在当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诗经》看先秦的婚姻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结合相关文献,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先秦婚姻制度主要有原始的“群婚制”;经原始的“群婚制”交异的“内婚制”;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文章最后分析了古令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与先秦婚制婚俗相关的称谓语与特定词,其结构和意义展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字与制度及民俗的密切关系。其中,“父”“叔”“伯”“家”“室”“嫡”“小”“娣”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和专偶婚制;“妻”“娶”“婚”“薪”“父母”“兄弟”“媒”“归妻”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抢婚习俗、包办婚俗与赘婿婚俗。  相似文献   

16.
对偶婚试论     
一、族外群婚怎样向对偶婚过渡过去,我们对对偶婚的认识比较肤浅,它如何形成?历史作用怎样等?不是过分简单化,就是囫囵吞枣式的概念化.实际上,它并非突然出现的,其形成过程还颇为曲折;不少有意义的转折发生在这个阶段上,它在婚姻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对偶婚以族外群婚作为自己的母体和出发点,后者则以它作为自己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桥梁和媒介.由于是以族外群婚向个体婚的过渡,必须克服群婚的强大惰性,跨越群婚设置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下简称《诗》)中的婚姻诗是研究当时婚姻习俗的宝贵资料,近年来虽有人研究其中的群婚遗俗,但对其居主导地位的一夫一妻制缺乏全面的分析。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夫一妻制是文明时代的婚姻形态,其首要特征是男女所结成的婚姻关系比较固牢,已经不能由对方任意解除。为此择偶希望对方不曾婚配,《诗》时代(西周到春秋时期),男女相婚,“乐子之无知”、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的婚姻经历过“群婚→血缘婚→‘骨种’婚→非血缘婚”几个阶段 ,“骨种”婚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地理人文环境 ,围绕“骨种”婚形成了一系列婚姻习俗。土家族婚姻习俗的变革有两大力量在推动 :一是自然选择法则 ;二是社会力量推动。新的婚姻习俗的形成有赖于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开放和发展 ,有赖于观念习俗的变革 ,也有赖于社会文明层次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进化到文明时代,一般来说曾经历了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这三种婚姻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一夫一妻制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  相似文献   

20.
春秋婚制是一夫多妻制,每个男人都有多妻的权利,庶民大多不能使这种特权付诸实施,是由于其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并非婚制对他们另有规定,只要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他们随时可以行使多妻的权利。一夫多妻制的本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西周婚制与春秋相同,但商代的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当是其主要婚俗而非婚制。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是由原始群婚演化而来的两种平行的婚姻序列。一夫多妻成为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人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