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全面回顾了近十年来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演变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认为:(1)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仍处于起步到发展阶段,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大;(2)目前研究重点在古洪水、灾变事件及气候转型等方面,其中与环境考古相结合的古洪水研究较为深入,时间上跨全新世各阶段,初步建立起古洪水发生序列。其他方面侧重于全新世中晚期阶段的研究,范围限于少数几个次流域的部分遗址;(3)深入研究,须加强环境考古学理论和第四纪地质学方法的应用。确保获取高分辨率、满足多指标综合要求的沉积物样品,把定量化环境演变研究同全新世人类活动信息有机结合起来;(4)重视遗址反映人地关系互动的环境考古研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条件、环境质量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能力方面;(5)积极开展考古地层与自然沉积层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等级层次区域间的对比研究,使之有助于推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并建立完整的区域环境演变序列。  相似文献   

2.
驯化水稻和稻作农业的源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野生稻的生长习性与分布地域,全新世初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考古发现的稻谷遗存及与此相关的实物史料等角度,提出驯化水稻源地和稻作农业源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稻的驯化源地应是在华南北部的洞穴遗址分布区,而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在全新世早期的第一次温暖期阶段,成为稻作农业的源地。恒河流域与南岭和武夷山一带的地理纬度大体相同,那里是另外一个驯化水稻和稻作农业的源地。由引可知,北纬25°左右为全新世初期的气候变化敏感地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江汉湖群全新世的环境演变,提出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即早全新世洪水位迅速上升的低洪水位阶段(10000—8000aBP);中全新世洪水位持续上升的高洪水位阶段(8000—3000aBP);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加阶段(3000aBP-现在)。据此,得出全新世时既不存在跨江南北的古云梦泽,也没有囊括整个平原的统一古云梦泽的结论,进而对未来环境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江汉湖群全新世的环境演变,提出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即早全新世洪水位迅速上升的低洪水位阶段(10000—8000aBP);中全新世洪水位持续上升的高洪水位阶段(8000—3000aBP);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影响日益增加阶段(3000aBP—现在)。据此,得出全新世时既不存在跨江南北的古云梦泽,也没有囊括整个平原的统一古云梦泽的结论,进而对未来环境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中国西北地区第四纪环境变迁研究中的若干争论问题,其中包括西北干早环境形成时代、全新世气候和环境演变过程以及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原因等。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在全新世期间,受到全球气候波动的影响,有过多次沙漠化逆转期,其中发生在全新世大暖期的第一次大规模逆转对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考古调查研究,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分布多伴随相关气候环境(降温事件、降雨量等)下的科尔沁沙地变化而发生变化,受气候波动及沙地的影响,红山文化时期逐渐在这一地区形成了撂荒轮作式粗放型农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多样化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21世纪,气候变化议题已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气候变化小说则是这一场域的重要载体。西方作家通过三种策略,建构了西方主导的、关于中国的人类世权力话语,即把气候变化全球问题“中国化”、气候变化“中国问题”政治化以及将中国历史文化符号化。这三种策略形成一种连环结构,将中国形象定格在西方话语谱系之中。对21世纪以来西方气候小说中的中国元素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中套”,深刻把握西方塑造中国形象的内在机制和本质意图,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形象,而且可以反思人类世问题,探索走出人类世困境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8.
低频古洪水主要是指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低频特大的极端洪水事件.目前,我国对这种洪水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种不同地质地貌特征的区域进行,即利用峡谷区古洪水平流沉积层恢复地质时期古水文要素;通过基岩河岸或历史遗迹上的古洪水痕迹研究过去特大洪水事件发生时间和频率;以历史考古和沉积学方法为主对平原和盆地区地质时期特大洪水事件发生时间和古环境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德令哈盆地尕海DG03孔岩芯的岩性、年代数据分析以及与可鲁可湖HL05-2孔岩芯多个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对比,确定了DG03孔岩芯的底部年龄约为11ka BP(AMS-14C).根据岩性变化,整个岩芯可划分为3个阶段:晚冰期晚期(11-10 ka BP),全新世早中期(10-4 ka BP)和全新世晚期(4-0 ka BP).岩芯记录了晚冰期晚期和整个全新世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信息,从晚冰期晚期以来,尕海湖经历了冷干-暖干-暖湿-冷干(现代)的气候变化过程,而湖泊水位则相应为低(盐湖或高盐度湖泊)-较高(盐湖-咸水湖)-高(咸水湖-半咸水湖/淡水湖)-较低(咸水湖-盐湖).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地区全新世自然环境经历了3次较大的波动和若干小波动,先秦时期文化可以分为至少4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对该地区先秦文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制约和影响,人类开发对脆弱的西北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增加,但并未超出环境的承载范围,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1.
按不同时段分析岭南史前的聚落分布格局、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归纳出三者的动态联系性: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存与“海进”密切相关;珠三角时为海湾,未有遗存被发现。大西洋期前后的咸头岭文化,是人类有效适应海岛环境的典型。之后的石峡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分别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低山丘陵、冲积平原、网河平原生态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12.
采用Microtrac-S35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对FHH孔11个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绘制出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和众数分布曲线图,结合地质背景、岩性等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及其演变的成因.结果表明,该孔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有4种:风成沉积、河流沉积、海相沉积和滨岸湖沼相沉积.根据粒度分析、14C测年和等高线,借鉴前人关于胶东半岛全新世海侵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区全新世海侵范围.  相似文献   

13.
以"全球变化研究"为标志的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是国内外关注的课题.本文在全面收集考古资料基础上,采用考古地理学方法,利用文理交叉手段,对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初期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长江下游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乃至文明起源过程中,曾扮演过不同于其它地区的重要角色并有自身发展模式,为现代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4.
武汉部分先秦遗址考古土壤中的植硅石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植硅石分析新方法对武汉周边先秦遗址考古土壤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中植硅石含量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组合分带性,结合考古年代与文化期研究,揭示出武汉地区新石器中晚期(5000-2700aBP)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即先后经历了温湿期、温凉期、干冷期、暖湿期、温湿期。气候环境的演变于区域上具有可比性,且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气候环境及其变化是人类古文化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新世以来我国新石器文化的演进也深受同期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全新世以来的暖湿气候是我国主要地区古文化起源、发展和繁荣的基本环境背景;期间气候环境的恶化却成为古文化发展的严重障碍或挑战;同时,人类古文化演进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响应时间和响应程度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在时间上北方表现得要比南方滞后一点,而在响应程度上则稍轻一点,这种区域差异同样也存在于两个大区内部。  相似文献   

16.
1976—1978年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和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受煤炭部的委托,考察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的泥炭资源。笔者参加了东北师大地理系泥炭沼泽研究室柴岫教授和高凤歧副教授、郎惠卿副教授等率领的考察队。通过考察与勘探,认识到华北平原与长江下游平原是我国全新世埋藏泥炭最丰富的地区。泥炭的分布,即泥炭的生成以及后来的被掩埋,反映了该地区全新世期间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分异与时间上的变迁。泥炭是宝贵的矿产资源,它是过湿的沼泽环境下的产物,因而研究泥炭对国民经济以及再造第四纪或全新世的古地理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对青海古、近代兵器演变的历史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从兵器演进史的角度揭示青海民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文摘     
全新世中期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化与西南季风变迁张振克王苏民吴瑞金(烟台师范学院地理系,烟台264025;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根据中国西南季风区洱海310cm连续湖泊沉积岩芯的沉积年代、有机碳同位素、硅藻等环境指...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人类世”概念在地质学界引发热议,并迅速向人文社科领域传播;科学与人文的交互碰撞产生了极强的冲击力,引发了普遍的人类世焦虑,形塑了多重宏大叙事,加深了世人对“地球癌症”的认知。聚焦于气候变化、毒物书写的人类世文学具有深厚的全球化思想内涵,集生态与政治、伦理与正义、想象与反思于一体;人类世概念为文学研究注入了新活力,既成为一种研究视角,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或将引发文学研究的“地质转向”。  相似文献   

20.
自从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划分出一个中石器时代以来①,人们逐渐认识到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尤其盛行细石器,陶器还没有产生,仅有个别的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也没有出现,人类依然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但由于弓箭等复合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生产水平比旧石器时代大为改观。这个时代以距今1万年前地质时代进入全新世为起点。目前,我国中石器时代考古“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②,因而探索内蒙古的中石器时代遗存也是很有意义的。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遗存,以往在内蒙古虽然多有发现,但已经论述过属于中石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