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传统研究视域下,法律译介尚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学科视角不明等问题。法律译介具有不同于法律翻译的、以文化外译为问题指向的研究特征。中国模式语境的初创为法律译介研究基于语言、文化和传播的跨学科视角解读提供了可能。法律译介当以"传承古今、融贯中西"为综观指导,以中国优秀法文化为核心译介内容,打造多元化译介主体、立体化译介渠道,实现可控化译介效果。同时,要在文化手段的干预下,建构起"知之、同之、适切、取效"的创新型译语体系,最终形成横向传播机制与纵向话语机制的合力,实现文化互通、成就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翻译的跨文化传播重要 性愈发突显。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经典5W传播模式,以 林语堂和Shirley M.Black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尝试在传播学视域下 构建以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的译介模 式,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更为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回译作为检验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对翻译理论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播中,以保留源语文化要素为主要目的的异化策略备受关注,而其是否忠实和通顺却引发诸多争议.通过对《西游记》第59回众多译本中两个代表性译本中的实例进行回译,从选词、句式和段落等三个主要层面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归化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及异化翻译策略的优势和价值,从而印证异化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译介学角度出发,认为《孺子歌图》童谣中方言、修辞、游戏、民俗等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在译介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形,变形的背后隐藏着译者、读者和文化地位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中华童谣译介过程中须要构建文化保护模式:以多种方式保留源语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以受众为目标适度调整译介手段,重视权威出版,以及致力于多种途径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离散作家兼离散译者张错为个案,探讨离散书写与离散译介的关系。张错离散书写中的乡情归依、母语文化坚守和创作语言选择经历了双重边缘的母语文化寻根之旅,蕴涵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创造出独特的第三文化空间。张错离散译介是全球化语境下重塑母语文化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编纂译集、诗歌自译和译介出版等行为。张错的离散书写和离散译介行为说明,离散书写和离散译介是离散主体文化身份一致下的文化翻译行为。两者实属一枝二花,同根同源,呈现出相融互生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走出去"除本土自主译介和出版发行以外,也有域外国家的自主译介与出版。以英国2000-2009年期间自主译介出版的大陆作家中文小说译作进行量化和分析,结合此间7家英国主流媒体发表的相关书评,探讨与诠释此10年间中国小说在英国译介与传播的接受状况。期望研究结果对阐释英国接受中国文化的态度,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珍宝,位列《五经》之首。迄今为止,《诗经》的英译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文章对国内外《诗经》英语译介研究现状进行了历时性考察以及当前《诗经》英语译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诗经》英语译介研究进行了展望。针对当前《诗经》英语译介研究重视程度不够、视野相对狭窄、译介史缺乏等问题,指出未来研究应当把《诗经》英语译介研究与国家战略相融合,推进跨学科研究,开展系统的译介史研究,以提高《诗经》英语译介的科学化水平,达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通常以民-汉-外的翻译方式进行,是一种二度翻译,存在着汉语译者和外语译者在视域上的二度融合。在以文化翻译而非语言翻译为取向的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中,民族志翻译借鉴人类学和民俗学口头程式、表演和民族志诗学等理论和方法,在翻译中提供大量的民族志文化信息,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文学口头性和创造性特点,为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提供新的方法指导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与译介研究:学科的分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与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是相关但是并不相同的学科,文学翻译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而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是是以与翻译活动相关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对象的比较研究,所以它是具有更为广泛内容的学科分支。二者在研究范围、主客体关系、方法与手段方面有本质不同。比较文学并不排斥翻译研究,但是只是相邻与相关学科,不可能取代比较文学中的译介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元杂剧西传的主要阵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的元杂剧译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介特征:身份多元的译介主体、丰富的译介内容、多样化的译介载体、鲜明的时代演变特质以及灵活各异的译介策略等,这些无不彰显了美国元杂剧译介的独特学术意义和价值,即它一方面为英语世界的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累积了丰富而宝贵的基础学术资源;另一方面则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异质文明间文学和文化的有益交流与融合.梳理其译介成果、归结其译介特征与规律,无疑对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全面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回译是把翻译成目标语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作为一种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段,回译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但是很少有研究者探讨回译在教学中的价值。本文将再次审视回译在应用文本翻译教学中的价值,探讨回译作为特殊的翻译教学策略可以在应用文本翻译教学中发挥积极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惟真求实”是学术翻译的基本规范,学术翻译的文献回译能否遵循这一规范,则是判断一部译著学术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新版清史“编译丛刊”《清初扬州文化》为例,该书在人名回译、地名回译、书名回译、其他专名及数字回译、直接引文回译等方面均存在文献回译过程带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值得学界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回译,可以直观地展现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的异同,把握英汉互译的规律,有效地开展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对表情文本的译文的质量进行检测等。在教学中引进回译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拓宽传统翻译教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人民创作了很多经典名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值得向世界传播的文化珍品。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古文的对外翻译始终是一个难题。以英语为例,探讨了文言文的对外翻译原则、评价标准及评价主体,并结合文言文的特征提出了一个翻译模式,以促进我国古代文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译汉练习出现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翻译水平低主要是缺乏教师指导的翻译基本知识及方法.本文仅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式上的差异角度,强调英汉翻译教学应注重语际转换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圣经》汉译,自唐朝景教以降一直是基督宗教在华传布进程中的重要事工。然而,中国翻译研究界在解读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时,往往强调佛经汉译而忽略《圣经》汉译的嬗变及其影响。文章以《圣经》汉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翻译原则的嬗变,从学理的角度揭示《圣经》汉译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关联。由此可以看出,《圣经》汉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一系列翻译原则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因此,《圣经》汉译研究理应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汉译原则的嬗变,既有达到宗教传布目的之需要,也有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发展之调适。对《圣经》汉译的研究不仅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具有社会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等效翻译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占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等效翻译理论强调原作对读者的影响,注重语言思想 的倾向性,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译文达到原文的效果。本文以等效翻译理论为切入点,研究等效翻译理论下英汉互译的可译 性限度,最后探讨可译性限度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9.
公示语翻译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对外形象。在对安徽省公示语英译现状进行了调查后,以Jef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公示语英译策略。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出发,才能得出准确、得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翻译工作坊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翻译教学模式,其审校环节的有效性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以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翻译日志、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等方式考察翻译工作坊的审校环节,研究表明:教师意见对解决翻译难点起着关键作用,部分受试者对自身发现和解决翻译关键点和难点的能力表现出不自信;关注重点是术语统一与文本可读性,实验后期译文语言质量有可见的进步;语篇连贯和逻辑偏差获得的关注最少,部分受试者无法察觉译文逻辑瑕疵;改动量和译文质量提高幅度均有下降,后期机械性倾向有加强趋势。在今后的翻译教学中,需要在审校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译者的核心判断力,避免其流于表面或被技术边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