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苑趣话     
佛印巧对下联 相传,有一次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在一起谈论佛事。佛印和尚信口开河,大吹什么佛法无边,神通广大。这些话,恰巧被躲在屏风后面的苏小妹听到了。她有意要和佛印和尚开玩笑,便写了一张纸条叫丫环递给苏东坡。苏东坡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个上联,要佛印对下联。那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相似文献   

2.
补白两则     
邓拓同志曾于1960年来镇江,与了《古京口吟》十二首,原载《镇江日报》,《邓拓诗词选》中收了六首,文字也略有改动.其中有一首《咏东坡玉带》:“坡公玉带古如新,睹物难忘舌辩人.佛印设题奚足道,何妨空处坐空身.”诗中有个故事原来是这样的;苏轼有一次去杭州途经镇江,到金山寺方丈室看佛印,说要暂借和尚的“四大”作坐处.佛印问他:我和尚“四大本无,五蕴非有”,你何处去坐?东坡一时语塞,答不上  相似文献   

3.
传说北宋神宗年间,有一天,大文豪苏轼与好友佛印和尚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大相国寺内谈禅论诗,把酒对饮。当酒饮至酣畅之时,佛印忽然诗兴大发,以“酒色财气”四物为题吟诗一首,并即兴题于大相国寺的墙壁之上: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  相似文献   

4.
提起“哑”,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不好的,因为在词汇中,带有“哑”的词组大多是贬意的,如哑巴、哑火、哑炮、哑场、哑巴亏、哑口无言、哑然失笑……的确,生理上的哑是一种不幸,是一种痛苦。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有些特殊的“哑”,却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含有谜味的哑联便是。顾名思义,哑联即不用文字和语言,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动作、手势或借用景物来表示联语的奇趣联种。笔者猜过一条灯谜,谜面是“哑联”,要求猜一句成语,谜底便是“无言以对”。在中国民间,有许多哑联趣闻,流传最广的应该是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斗哑联。  相似文献   

5.
苏轼一生爱与佛教人士交游,苏轼与佛印之间发生的诸多故事大多为小说家言,但也并非一点根据没有:贬谪黄州期间,苏轼与佛印开始交往;离黄赴汝期间,苏轼路经润州与佛印交往最为密切;元祐时期,苏轼与佛印保持了相当密切的联系。苏轼与佛印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诸多故事,既与野史、戏剧、小说的传播有关,也与两人的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数学分属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个不同的范畴,却有撰联高手将两者合二为一,在对联文句中融入数学运算,使其珠联璧合,趣味盎然。宋朝佛印法师大寿,文学家苏轼前往贺寿,赠一对联:“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古稀双度犹欠三十春秋。”上联与下联都蕴含着一道数学算式:60 50=110;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是“盛唐”时期的卓越诗人,也是对后代山水、田园诗有广泛影响的巨匠。评价孟浩然诗的风格特色,对于提高我们科学地继承文学遗产的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唐以来,对孟浩然的诗评很多,但大都限于就诗论诗,没有历史地评其得失。特别是自从苏轼说了一句:“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以后,人们便穿凿附会,谤言(讠华)起。 苏轼所谓的“才”,是否象许学夷所说的:“宋人五七言诗,出于退之、乐天者为多,其构设奇巧,快心露骨,实为大变,而高才之土每多好之者,盖以其纵恣变幻,机趣灵活,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人有程度不等的“以诗为词”现象,论证李清照《词论》中“皆句读不葺之诗耳”是对晏、欧、苏三人的批评。从而否定有的研究者认为清照此语仅是对苏轼一人的批评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佚名 《老友》2008,(10):49-49
大文豪苏东坡在江北瓜洲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常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一日,苏轼自觉修行有得,撰诗一首,遣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  相似文献   

10.
苏轼曾说:“天下几人学社甫,谁得其皮与其骨?”(《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如是则学杜者当以识为主,首先弄清何者为杜诗之皮,何者为杜诗之骨?杜甫曾论书云:“苦县光和尚骨力,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又云:“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方回诗云:“书贵瘦硬少陵语,岂止评书端为诗。”(《题郭熙雪晴松石平远图为张季野作是日同读杜诗》)诗与画的确是相  相似文献   

11.
嘉祐四年(1059)苏轼父子离眉山,沿氓江、长江东下,南行赴京,作《初发嘉州》诗。嘉州即今四川乐山。学界多把这一题目解释为“由嘉州出发下荆州”(如陈迩冬((苏轼诗选》、刘乃昌《苏轼选集》)。但细审诗意,我觉得是初何嘉州出发,即由眉山发船何嘉州的意思。理由如下:(一) 诗中有“朝发鼓阗阗”,“钓台寻暮烟”语。钓台即钓鱼台,《嘉  相似文献   

12.
郑桂初 《老友》2008,(1):54-54
有一次,苏轼熬了一罐兔子汤,好友佛印刚好赶上,津津有味地喝了一碗。佛印走后,一个无赖跑来说:"我是你朋友佛印的朋友,也来一碗!"苏轼往汤里加了一瓢水,那人喝着觉得不对劲,瞪大了眼睛。苏轼说:"这是兔子汤的汤。"不料此人走后,又进来一个无赖,  相似文献   

13.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通过对其涉泪词的研究,可以发现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出克制与突破并存的矛盾形态。一方面遵循词体特性,在扩充题材内容的同时选用了典雅字词和含蓄表达;另一方面又有意突破传统,具体表现为使用“泪典”、采用流线型意象组合、净化艳情词。由此可见,苏轼对词体特质有着清晰的认知,其“以诗为词”是有限度地将诗的题材、风格导入词体,而非刻意泯灭诗、词两种文体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刨根问底】刚刚下过一场雪。“嘎吱嘎吱”,一个和尚踏雪而来。和尚名叫齐己,是唐朝末年有名的诗僧。这天,他触景生情,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兴冲冲地来到好朋友郑谷的家,请求指点。郑谷比齐己年纪大,学问高,曾经写过一首《鹧鸪诗》,名声大振,人送绰号“郑鹧鸪”。他接过齐己的《早梅》诗,看到诗中有这样两句:“前村  相似文献   

15.
姑溪居士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著有《姑溪居士文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凡七十卷,他是苏轼门人之一,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之句,谓读其诗,使人顿悟。其词亦工,尤长小令,清婉峭蒨,不减秦观。《宋史》本传(卷三四四)谓其“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味。”这样一位诗、词、文皆佳的苏轼门人,《宋史》仅有一百一十二字的小传,又  相似文献   

16.
元符三年庚辰(1100)五月,东坡被命移廉州安置,六月二十日渡海。此二诗离儋耳过澄迈时所作。近人陈迩冬定为“元符三年在儋州为琼人姜君弼题”(见《苏轼诗词选》注),不知何据。考东坡过澄迈,只有五言古诗一首,题为《余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澄迈,泅而济,路人皆惊,戏为作此诗》,王文诰编注集成本,次于《澄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其词有本色的一面,也有非本色的一面。大体而言,黄庭坚词多为艳科题材,超过七成以上内容呈现了男欢女爱、离愁别恨、节序宴饮等传统内容,呈显了“以词为词”、本色的一面。局部而观,黄庭坚词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了隐括词、回文词、集句词、言志之词、茶词等“以诗为词”的题类,边塞词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言志词继承了苏轼诗之言志功用入词,呈显了“以诗为词”、非本色的一面。黄庭坚词植入宋诗“以俗为雅,以俗为新”的创作观,采用柳永的“街谈市语”入词,并以其“夺胎换骨”之诗法尝试用俗语写雅词,实现了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出新。  相似文献   

18.
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词人,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像苏轼一样,多才多艺,但其他成就多为词名所掩。他善写赋,苏轼观其所作《黄楼赋》,以为有“屈宋才”。又长议论,吕本中说“无一言乱说,观少游五十策可见”。他的书法亦大有可观,被黄庭坚誉为“妙墨”。而他的诗,更为时人所重,王安石“谓清新似鲍射”。评价秦观,主要应研究他的词,但其他方面似亦不可略而不论。特别是他的诗并非毫无可取,但自元好问讥评以来,人多以“女郎诗”目之,无形中对他的诗抱完全否定态度,这种  相似文献   

19.
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原来是人。时至今日,世人们把“人”看成是世界上最难解的谜,而埃及的司芬克斯之谜,则把我们引到了“米兹拉伊姆“(Mizraim,埃及的希波莱文古称)谜宫;僵硬、怪异的鳄鱼图腾;冷凝了的象形文字;守口如瓶的司芬克斯;沉思不语的金字塔;缄默无言的木乃伊……比这一切的一切更为神秘的是那个高居这一切之上的、不可思议的“米兹拉伊姆”女王——聚讼纷纭的克列奥佩特拉(公元前69年——公元前30年)。如果说“人”是世上最难解的谜的话,那女人则是谜中之谜。而埃及女王该是最最难解的谜中之谜。  相似文献   

20.
苏轼咏叹荔枝诗,现存共计十首左右。在二千多首苏诗中,自然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其思想性、艺术性在全部苏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历来诗论家和读者所注目。苏轼贬居惠州,前后不到三年。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竟写了五首荔枝诗,在全部荔枝诗中又属上乘,不仅人们喜吟乐咏,“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诗人玉屑》引黄庭坚语)而且最能反映苏轼晚岁谪居荒远时的思想、性格、生活情趣,乃至于政治态度。本文就想透过苏轼在惠州所写的荔枝诗,探索一下诗人此时此地的复杂心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