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是我国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太玄》,构造了一个庞杂的哲学体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研究扬雄及其《太玄》,对于我们研究汉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近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这部著作者较少,且对于扬雄哲学观点的性质,亦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不拟对扬雄的哲学思想作全面阐述,仅就《太玄》所提出的宇宙形成论或自然观作一粗浅的剖析,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扬雄《太玄》哲学的最高范畴称为“玄”。“玄”在《太玄》中,象《周易》的  相似文献   

2.
西汉辞赋家扬雄,曾被誉为中国古代六大名作家(屈原、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韩愈)之一,其所作《太玄经》、《法言》,桓谭以胜老子(《汉书·扬雄传》),葛洪以方仲尼(《抱朴子·尚博》),可谓钦仰之至。然而,扬雄一生活动在西汉末年成、哀、平帝淫奢衰飒之际,王莽新朝初建未定之时,其社会动乱和政治复杂影响着他的学术思想。因此,他一生伟大的创作也就充满了矛盾,既赢得盛誉,也遭到当时和后世的诟病。其所遭诟病者有三:一曰《反离骚》,二曰《太玄经》,三曰《剧秦美新》。至于《反离骚》,虽有如“屈原之罪人,《离骚》之谗贼”(朱熹语)之毁,然为扬雄辨诬者甚多;《太玄经》虽不见容当世,而扬雄自有《解嘲》、《解难》之文;唯《剧秦美新》(以下简称《美新》)一文,成于扬雄晚岁,遭诋毁千年,却无一探真象者。明人张溥云:“《剧秦美新》,谀文也。”何谀之有?笔者主非“谀”之见。  相似文献   

3.
喻立平 《江汉论坛》2005,3(3):16-19
《中庸》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纲。《中庸》从形上之道的角度系统总结儒家政治思想,天道“中和”,是其核心政治价值;人道“诚明”,是对政治主体的规范;政道“位育”,是其社会理想。将天道、人道、政道融会贯通,载道以入政,修德以化政,力行以成政,形成了儒家独具特色的人治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4.
王青 《天府新论》2021,(4):44-51
在扬雄之前,对儒家伦理纲常优越性的论证主要诉诸历史事实,或者将其视为人格化的天意显现。扬雄吸收《易传》与《老子》的观念与方法,创造了“玄”这个概念,认为它既是万事万物的原则与规律,又是宇宙世界的本源,然后以“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法,论证儒家的伦理纲常与自然现象和规律一样,是“玄”的具体表现,由此对儒家伦理做了宇宙论与本体论的论证。但由于《太玄》图式将复杂的自然现象简化成阴阳二气的消长,无法与丰富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一论证不算成功,但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含义,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核,也是清代皇帝执政的一大特色。类似表述还有中庸之道、中正之道、中道、中和等,多见诸《清实录》《起居注》以及御制文集等文献。“执两用中”是整体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其以不偏不倚的哲学方法实现了清朝皇帝的中道理想。考察“执两用中”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清朝皇帝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于深入解读其帝王经学体系以及政治实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存在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有的哲学家虽然注意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哲学养料,但基本是属于利用自然科学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某些哲学观点的。真正达到把自然科学成就上升为哲学体系高度的人,西汉末年的扬雄,可谓是这方面罕见的代表。他在《太玄》一书中,吸收了西汉天文历法的科学成果,建立了一个以玄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本文拟就《太玄》与西汉天文历法的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太玄》依据汉代天文学的浑天说,创立了一个思辨性很强的哲学体系。玄是这个体哲学系的最高范畴,对玄范畴的理解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扬雄哲学体系的认识。因而,要把握扬雄的哲学体系,必须首先分析玄范畴。  相似文献   

8.
《汉书》说:“(扬雄)实好古而乐道……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①,遂判定《太玄》为“拟易(本传)”之作。司马温公也说:“玄者,所以赞易也,非别为书以与《易》竟也”。②单就《太玄》的体裁和外部特征来说,他们是说对了。《太去》确实是在体裁和结构形式上极力仿《易邮,易画有二,玄画有三;易有六位,玄有四重;易八卦相重为64卦,玄以一、二、三错于方、洲、部、家为81首;易每卦6父,合为384交,玄每首9赞,合为729赞;易有十翼,以诠释和发明其义,玄有测、文、莹、掘、图、告、数、冲、错,以说明和通论其义。所…  相似文献   

9.
龚培 《船山学刊》2014,(3):133-138
《周易》哲学正式确立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础,其"一阴一阳之谓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形而上学母题,所以《周易》哲学是古代中国的文化核心,纲领着整个中华文明的从精神到现实的各个方面。《周易》哲学与诸子百家的关系是全方位的,成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活的灵魂"。儒法道兵墨农医,无不鲜明地展现出《周易》哲学的精神气质。道家的"负阴抱阳",儒家的"仁义之道",兵家的"虚实之谋"等等,都是《周易》哲学的百家诠释。尽管诸子家家殊异,各个不同,但都是《周易》哲学的专门化发展,这种统一性展现出《周易》哲学中的强大的辨证力量。从历史上讲,《周易》哲学是百家之"母";从哲学上讲,《周易》哲学是百家之"魂"。  相似文献   

10.
扬雄是西汉末期的重要思想家。早期写过一些赋,后来爱好天文学,写过“难盖天八事”。又研究各地区语言的差异,著《方言》一书。最主要的著作是《太玄经》和《法言》。《法言》模仿《论语》,《太玄经》模仿《周易》。《周易》难解,《太玄经》更难懂。它有《周易》的象、辞,再融进当时天文学的成果,并好用奇字。这就使《太玄经》变得极为难读。当时,扬雄的好友、当了王莽新朝国师的刘歆看到《太玄经》都感到头痛。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赋就在它彬彬大盛的时期,枚皋的“自悔类倡”,已让人从中感受到几分秋的凉意。百年之后,扬雄的“悔其少作”,更让人从赋的方兴未艾中,看到了它内在的危机。表面看来,枚皋与杨雄的心理失落并不一致。枚皋参照当时备受重用的经学家和政治家而自觉类倡;扬雄参照“立德”兼“立言”的圣人而自惭形秽。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无法摆脱角色意识的困扰。古代文人的生存价值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中,最富于诱惑性和现实性的是入仕以立事功,枚皋“不得比严助等为尊官”的叹息,实缘此而发。扬雄却不同。他到了后期,突发异想,要追踪“立德”兼“立言”的圣人。他仿《论语》作《法言》,仿《老子》作《太玄》,辞赋自然被他视作童子的雕虫篆刻。显然,枚皋与扬雄从各自的角色意识出发,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辞赋并非文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到了东汉的班固,赋的尴尬处境愈益突出。当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时候,他是一个为赋辩护的文学家;当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宋玉、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竞为侈丽宏衍之辞,没其讽谕之义”的时候,他是一个服膺于官方的文章家和史学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的中和思想可称为"中和之道",它包括"阴阳中和"与"天道中和"。中和之道的内容很丰富,其理论特征有宗教性亦有哲学性,但宗教性是基本的。从当代哲学思想看,"中和之道"讲的实际是"人道",即关于人及其社会的学说。因此,"中和之道"是《太平经》人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一种独特的宗教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李圣强 《中州学刊》2022,(3):112-116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易传》在内的儒家政治哲学对治乱兴衰规律、国家治理之道的探讨,为儒家政治哲学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合法地位,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易传》是汉代易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汉代易学在宏观上参与了两汉统治秩序的构建,体现了儒学作为汉代统治思想的政治性意义;在微观上基于天人感应、阴阳灾变的神道设教体系的建立发挥了其借阴阳灾异占验、吉凶祸福预测对国家治理予以指导和调节的工具性作用;在汉代易学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彰显了其对理想政治制度的追求与探索,肇始于《周易》古经和周初先王的儒家德治思想体系也在汉代易学的政治实践中持续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正> 道,是老庄哲学的基本概念。弄清道的性质,对解开老庄哲学将会有所帮助。本文愿就这一目的作些努力。前人对道的认识我们首先简略地考察一下前人对这个概念的认识。老庄之后,有韩非的《解老》,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所然”,即物自身的规定性,是使该事物成其为该事物的东西。这是从事物的性质方面来说明道的。并提出了“理”这个概念,认为道也是“万理之所稽也”。从儒家那一方面,有《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似文献   

15.
《礼记》中涉及儒家的"德本财末"思想,因其特有的政治关怀而存在一种隐性的设定:将这种关系定位于圣人或君主,这就为构建儒家政治哲学提供了可能。为此,以考辨"德"与"财"的关系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传统儒家义利之辨思维模式下"德本财末"思想的解读,尝试将这种思想与儒家政治哲学发生关联,意欲探究儒家构建"天下为公"的政治哲学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一、儒家“和而不同”的当代性局限应该说,从“和为贵”《论语·学而》,“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德莫大于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及至我们今天所要谈论的“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与“同”在儒家哲学中的突出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其基本含义,早已由《国语·郑语》中史伯所提出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奠定。即:“和”是事物“多样统一”所造成的和谐与互补,这种和谐与互补可以促使万事兴旺;这便是“贵”,也便是“美”,所以有“中和之美”之说。反之,由于“同”是…  相似文献   

17.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是宋明儒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作为宋明儒学殿军的刘蕺山(宗周),以诠解和简择先贤“中和”思想为基础,运用“一气周流”为学理路,提出独体之中“中外一机,中和一理”,认为致中复是致和之功,最终将工夫统归于其念兹在兹的慎独工夫,赋予儒家的中和观以全新的意涵。一、独体之中“中外一机,中和一理”蕺山以“喜怒哀乐”四者作为表征气化运动秩序的范畴,他说:“维天于穆,一气流行,自喜而乐,自乐而怒,自怒而哀,自哀复喜”①。而且将喜怒哀乐等同于宋儒常用的元亨利贞,…  相似文献   

18.
《洪范》总结了西周以前的治世理念和政治智慧,开启、影响了此后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精神。它既开儒家的道统观念之源,也初步确立了道统与治统之别,并试图以道统来统摄治统。这一思想高扬了道的至上性,消解了君权的神圣性,激励着后世儒家"弘道""践道"的价值追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洪范》所论"九畴"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关系密切,互为呼应,且诸畴因"皇极"之"建用"而汇聚、贯通为一体。借助"九畴"之说,《洪范》构建了一个寓意丰富、体系宏大的政治哲学体系,展现了先民深厚的生存智慧和深刻的治世理念。而在关于王道理想的构建中,《洪范》对于君道的阐释与发挥尤为令人深思:君极之立与否,实际上构成了其能否召唤、凝聚天下人心以及王道能否得立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期导读     
成中英先生在《儒家和道家的本体论》一文中指出 :中国语言可以说呈现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 ,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并不是惟一地决定于中国语言 ,儒家和道家的主张能够表明这一点。《易经·系辞》、《论语》、《中庸》以及《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的相关观点表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可以称之为不可言喻之本体论。本期“人文学术新思潮”中推出了劳承万先生关于老庄哲学的诗学阐释的新作。劳先生认为 ,老庄道家诗学中的“道”就是将人生实践行为化成艺术 ,显现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解放 ,老庄哲学实际就是探寻本体的诗性智慧 ,是审美的、艺…  相似文献   

20.
袁玉立 《中州学刊》2005,(5):135-139
先秦儒家中庸观的核心价值是"中和"之德."中和"思想及其现代阐释是"多元一体"论,并服从于建立差等有序的政治统治.因此,中庸观具有重要的政治哲学意蕴.实现"中和"境界依赖于"至诚"之德.至诚作为政治家理性,意味着政治主体的认知行为应按客体规律(性、道)施"仁政"于民.诚是多元世界一体化的内在引导机制.以诚为本的政治权力才能建立有效的政治秩序,才能一统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