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名旵  丁忠国 《决策》2014,(1):I0002-I0005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就开始梦想着“小康社会”。多少年来,人们对小康的梦想不断延续,也不断升华。其间,无数人为此付出了莫大的努力。当历史的时针来到2014年,当我们仔细打量身边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大家欣喜地发现,我们做了多少年的梦,很怏就要在这个城市变成现实,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清晰地触摸到梦想的翅膀。  相似文献   

2.
王运宝 《决策》2012,(9):26-29
在外力推动下的“一夜长大”,不如让产业和城市都按部就班地慢慢成长。唯有当城市及其产业体系以一种符合规律的方式进入你我的生活,这座城市才称得上成熟。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开车     
薛涌 《决策》2010,(12):96-96
最近14年不见的侄儿来访波士顿,我尽当叔叔的职责,带着他玩了3天。这也是我第一次和开车长大的“80后”进行“零距离”接触。他虽然刚刚找到工作,但已经验丰富:奥运会时给BBC当司机,毕业前在宝马实习,对车、对国内的交通了如指掌。那天我带他远游,来回开车6个小时。每遇到各种交通情况,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他,就不时地对我讲在国内的公路上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我越听越怕,早早打消了回国开车的念头。  相似文献   

4.
杨杨 《领导文萃》2011,(18):48-51
在昆明的历史上,曾有两所神奇的学校,它们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历史地位。一所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另一所是闻名中外的西南联合大学。它们一“武”一“文”,双璧璀璨,使昆明这座边地古城成为那个时代热血男儿最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万江  季梵 《决策探索》2011,(7):53-54
一座城市的科学发展离不了“阳光”。这“阳光”,不仅是领导干部的“防腐剂”,是人民群众的“安心剂”,还是城市经济社会加速奔跑的“兴奋剂”。  相似文献   

6.
《决策导刊》2005,(11):48-48
近年来,全国主要城市几乎都搞起了“光彩工程”,“靓丽工程”,由建筑轮廓灯发展到局部泛光照明,再到全面泛光照明,最后发展到“内光外透”,一幢幢高层建筑灯火通明,形成了一座座人造“不夜城”,呈现出“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的攀比之风。根据上海市照明协会调查,上海夜空的亮度已经是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100多倍。  相似文献   

7.
发挥     
《管理科学文摘》2014,(17):140-140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8.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外出务工,这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却被人们称为“民工”或“农民工”的特殊群体,他们来自农村,置身于城市的最底层,大多数从事建筑,商业,服务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我们不能否认农民工在城市经济建设中所做的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回报,如他们的子女在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上遇到了许多障碍。  相似文献   

9.
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两会上,“为人民幸福”是代表委员们的“口头禅”,“让人民幸福”也醒目地出现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各地“十二五”规划中。宜都,这座美丽的滨江城市,这个幸福的宜居之都,近40万宜都人民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读武汉     
王运宝 《决策》2009,(9):22-25
一座具有深厚底蕴的城市,一旦转身成功,其发展潜力无可限量。武汉,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武汉犹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扉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这是著名作家方方对武汉的比喻。在这座有着“东方芝加哥”美誉的大城市里,每个街巷都有一则自己的故事。中北路更是与众不同,因为这里承载着武汉人的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的开局年,也是下陆区奋起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化、产业均衡化、城乡一体化、设施现代化”统领城区发展,奋力打造黄市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2.
旧城改造是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任务,“十二五”期间,仍有许多城市计划实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近年来,由于许多城市不顾实际大拆大建导致城市文脉断裂、城市面貌雷同、市民利益受损而引发社会冲突等,招致舆论广泛批评。在“十二五”及未来的旧城改造与建设中,如何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许多世博案例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并且为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也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吴明华 《决策》2012,(6):38-40
与温州人早已习惯的“无为而治”截然相反,陈德荣“积极有为”的鲜明风格被当地人称为“陈氏改革”。然而,改革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转型必然伴随着阵痛。在争议与痛苦焦灼中,陈德荣能否带领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14.
<正>“烂尾楼”被称为城市的“烂疮”,也是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城市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被称为城市“烂疮”的“烂尾楼”就是作为这样一个角色而存在的。根除“烂尾楼”是一项必须要做的工作。“烂尾楼”是一种普通存在由于我国正处于建设时期,社会经济中有许多不完善和无秩序的因素,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相似文献   

15.
2月1日,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2004年以来,“三农”连续第六年成为“一号文件”的关键词。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2000万农民工返回家乡。在这样的情况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彦 《领导文萃》2009,(12):106-110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的“花园城市”万隆举行了划时代的亚非会议。事情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我作为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亲历者之一,昔日重温,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7.
独闯女儿城     
在瑞典,有一座神秘的“女儿城”——沙科保市。城内住着25000名女子,她们来自欧洲各国,视男人为“洪水猛兽”。该城禁止男性进入,任何男人敢越雷池半步,就会被女警察打得遍体鳞伤。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女子都是些什么人?她们的生活有何异于常人之处?带着诸多好奇,一位中国女留学生闯进“女儿国”打工,收获了一番独特经历……  相似文献   

18.
名人之累     
陈四益 《领导文萃》2014,(1):109-111
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鲁迅在给章廷谦的信中说:“我不想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真是无奈之言。没有“名”的人.总觉得人之“有名”,是很风光的事,但真到了“有名”。如果不是想借虚名来骗钱或牟利,其实是很苦恼的。因为各色人等都要来这“名”上蹭一蹭.或托名以营利.或借名以自炫,或遭拒而恼怒,或仰慕而纠缠,或谬托知己强作解人,或有意贬抑以显其能。总之,“有名”便多是非。名气越大,是非越多。是是非非.听由别人编排,最后的结果便是没有了“自己”。  相似文献   

19.
“精英症”     
南香红  师欣 《领导文萃》2007,(9):156-161
“我每天夜里睡不着觉,到早晨8点还睡不着,看着太阳冉冉升起.大家骑着自行车都去上班,你还没有入睡,你在想很多事情,为什么别人能做,你就不能做,为什么要对自己这样苛刻……”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灵魂在于文化,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城乡规划。近几年来,咸宁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城乡规划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1月21日。“行风热线”记者走进市城乡规划局,参观了咸宁城市城乡规划摄影作品展。从一张张反映城市建设的精彩瞬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的蜕变,长大了,变绿了,变美了。参观过程中,市城乡规划局局长肖彬告诉记者:在这一张张照片背后,饱含着城乡规划建设者的艰辛汗水,也寄托着咸宁各界群众对于咸宁未来城市城乡规划的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