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集韵》、《类篇》反切比较反映宋初入声韵尾-P、-t、-k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消变。同一韵摄内部入声的换用表明相同入声韵尾不同韵部韵母的主要元音已经相同或者相近,它们在宋初就已经开始合并;不同韵摄之间入声的换用表明不同入声韵尾的韵母也开始合流了。-P尾塞辅音弱化消变的有缉韵入声字,同时,咸摄三、四等与山摄三、四等入声字混同;-k、~t尾消变趋势是臻摄、山摄入声三、四等-t尾,与其主要元音相近的-k尾梗、曾两摄入声三、四靠拢混同。  相似文献   

2.
湖南、江西境内都存在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读同一等韵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在湖南境内的地理分布情况和移民资料来看,湖南境内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字读同一等韵现象是受到了江西移民的影响。江西省曾有一大片方言点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本来就读如一等韵,虽然如今这些方言点分布比较分散。江西移民来到了经济比较落后、交通比较闭塞的湘西和湘南地区,由于与外界交往少,遭受的冲击小,反而更多地保留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湖南、江西境内都存在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读同一等韵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在湖南境内的地理分布情况和移民资料来看,湖南境内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字读同一等韵现象是受到了江西移民的影响。江西省曾有一大片方言点深臻曾梗摄舒声开口三(四)等韵本来就读如一等韵,虽然如今这些方言点分布比较分散。江西移民来到了经济比较落后、交通比较闭塞的湘西和湘南地区,由于与外界交往少,遭受的冲击小,反而更多地保留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讨论敦煌文学所见山西方言的语音现象,包括深臻曾梗通五摄同韵、宕摄唐韵失落鼻韵尾后与果摄同韵、清青韵失落鼻韵尾后与齐韵相同、假摄开口二三等字同韵、止摄开口三等字同韵等.这些语音现象说明山西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唐五代西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相似文献   

6.
余姚方言的语音特点表现在声韵调及其拼合特点上。声母特点:保留"帮滂並""端透定""见溪群"三分格局,"从澄崇船禅日文读"等母今读[dz]、[z]相混,匣母逢遇摄模韵今读[v]。韵母特点:遇合三鱼虞韵知庄章日组字今读舌尖韵母,臻曾两摄舒声一等字(合口见系除外)与深臻曾梗三四等字合流,通合三与臻合三见系入声字今逢细音时合流。声调特点:古平上去浊音声母字今余姚方言合流。拼合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明末乔中和《元韵谱》一书依时音编定,十二韵部分部法是该书的创举。十二韵部较之《中原音韵》的十九部是一个简化,简化的主要原因是入声韵消变,与阴声韵合流叠置。现以今北京话音系为参照,从音类分合的角度进行考察并发现《元韵谱》里中古宕江摄、通摄三等入声字只有文读音,曾摄一等、曾摄三等庄组、梗摄二等入声字只有白读音。通过与《中原音韵》的比较,得出《元韵谱》音系存在闭口韵消失、撮口呼产生等语音变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同声韵学便览》是一部清末合肥方言韵书,全书按平水韵目编排,计平声二十五韵、上声二十四韵、去声二十五韵、入声十二韵。其中包含声母22个,韵母43个,声调5个。语音特点上,该韵书与现代合肥方言多数一致,但庄组蟹摄、遇摄、梗摄、通摄、咸山摄归入精组,庄组假摄、效摄、宕摄、江摄归入知_三、章组,遇摄一等和三等端、庄组与流摄端、庄组有合有分,果摄三等戈韵字"茄"归入假摄,"靴"仍为果摄,全浊声母上声字大部分仍读上声,与现代合肥方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稼轩词用韵     
考证稼轩词用韵特点,前已有鲁国尧先生的《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一文。拙文根据一九六四年我所排比的《稼轩词韵谱》,着重对某些合韵现象,以及与鲁先生观点不同的地方,做一些分析讨论。 辛词基本上是平上去通押的,本文引例举平以赅上去。平声以摄为纲,其次序为:果假遇蟹止效流咸深山臻宕江曾梗通。入声独立,专章讨论。《韵谱》所根据的材料是《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笺注,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出版。词中韵字的确定,主要根据清万树《词  相似文献   

10.
《韵镜》共有四十三幅韵图,每一幅图都标明“内转”或“外转”;其中“内转”包括通、止、遇、果、宕、曾、深、流八摄,共有二十一图;“外转”包括江、蟹、臻、山、效、假、梗、咸八摄,共有二十二图。内外转的“转”来自《悉昙藏》,本指声和韵辗转相拼,有转合之义。从韵图上看,则更为直观。韵图横为声、纵为韵或者横为韵、纵为声,声韵相交合为一个字音。所以,一个韵图之内,就有许多的声和韵辗转相拼,合成许多不同的字音,总为一图。因此,到了宋代,“转”字逐渐衍申为“图”的意义。至明清时期,则把摄和转混为一谈。那么内转、外转究竟是什么意思,《韵镜》并无明确解释,而对其进行诠释者各执一词,自成一派。现在我们将一些主要观点陈述如下:一、有无真正二等韵来区分内外转,有则外转,无则内转这是现代学者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以《四声等子.辨内外转例》为代表,它说:内转者,唇舌牙喉四音更无第二等字,唯齿音方具足;外转者,五音四等都具足。今以深曾止宕果遇流通括内转六十七韵,江山梗假效蟹咸臻括外转一百三十九韵。《切韵指掌图.辨内外转例》亦云:内转者,取唇舌牙喉四音更无第二等字,唯齿音方具足;外转者,五音四等都具足。旧图以通止遇果宕流深曾八字括内转六十七韵,...  相似文献   

11.
从北宋晚期诗人张耒的1 424首近体诗的押韵情况来看,其用韵特点如下:近体诗借、出同摄之韵现象突出,阳声韵尾与古体诗一样,m、n、η不同程度地混押.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江淮方言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清乾嘉年间评判河南沁阳话的韵书——《乡音正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入声进行了研究.发现该书有9类入声韵,入声韵类呈现出三分的格局:咸山宕江四摄为[a?];深臻曾梗四摄为[(e)?];通摄及个别臻摄合口字为[e?].对比今晋语入声韵类的特征,认为该书所呈现的三分入声韵类与大多数晋语二分韵类的格局整体上是吻合的,其中[e?]韵类当是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清代道光年间河南温县话的等韵之书——《音韵六书指南》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入声进行了研究。从而发现其入声韵类呈现出三分的格局:咸山摄一二等和宕江摄为[ɑ?];咸山摄三四等、曾梗摄一二等及曾臻摄开三庄组字为[ε?];深臻通三摄和曾梗摄三四等为[?]。对比今晋语入声韵类的特征,笔者认为该书所呈现的三分入声韵类与大多数晋语二分韵类的格局是吻合的,其中[ε?]韵类是与河南中原官话长期接触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e)η"与"in、(e)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巳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e)η"与"in、(e)n",混同.  相似文献   

15.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η、η"混入"in、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已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η、η"与"in、n"混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今北京话音系为参照,从音类分合的角度对明末韵书《元韵谱》入声字文白异读情况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在《元韵谱》音系里曾摄一等、曾摄三等庄组、梗摄二等、深臻摄开口三等庄组入声字只有白读音,宕江摄、通摄三等入声字存在文白两读,较之《中原音韵》,宕江摄入声字文读音已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韵会定正》是元末明初江西人孙吾与所著的一部韵书,该书久已亡逸。明清文献对其韵类特点有所记载,《永乐大典》也著录有该书的少量反切。经考察,《韵会定正》音系具有不少方音成分,反映出元末明初江西方音的一些特点:部分效摄字与流摄字同韵;山摄合口舌齿音字与一等韵字同韵;部分山摄字与臻摄字同韵;止摄开口舌齿音字仍保持旧读,并非舌尖元音。  相似文献   

18.
李登、李世泽父子的《书文音义便考私编》《韵法横图》以及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真实地记录了明代中后期南京官话的语音面貌,这种官话语音系统包含21个声母、60个韵母、5个声调,其语音特色突出表现为疑母和微母的独立,泥母来母不混,区分尖音和团音,庄组字两分读t?和ts,山摄uon的独立,区分前后鼻音韵-n和-?,闭口韵m尾的消失等。有明一代至清代中后期,南京官话可能一直充当着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角色,在沟通汉语各地方言、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湘阴方言与湘语和赣语的代表方言长沙话和南昌话进行了对比,主要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声母从古全浊声母今读、非组和晓组合口字今读方面;韵母从阳声韵读鼻化韵、咸山摄开口三四等字韵母、咸摄开口一等字覃谈韵母、咸山摄合口一三四等字主要元音、深臻曾梗摄开口一二三等字韵母、宕江摄和梗摄字韵母的主要元音等几个方面;声调从调类、调型、调值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了湘阴方言与湘语、赣语的亲疏关系,认为湘阴方言接近长沙话,而不同于南昌话。即湘阴方言有较大的湘语因素,而极少赣语因素。  相似文献   

20.
长乐地域与平江、岳阳县毗连,长乐方言受赣语的影响较大,但湘语特征更为突出,应划入湘语长益片。其理由有三:一是从土人感来看,长乐人觉得和平江人通话有困难,巴陵话口音很重,长乐话当属汨罗话、长沙话系列,而与平江、巴陵话相去甚远。二是从历史沿革和地域文化看,长乐一直归属于古罗城,还在梁、隋时成为县治,其文化是地地道道的楚文化。三是从语音识别特征看,虽然长乐方言韵母,如“鼻化韵较丰富,非敷奉母宕摄阳韵合口三等字念[x],古流臻曾三撮开口一等韵今读齐齿”等与湘东赣语相似,但其声韵调的主要演变规律,如“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清化,舒声字一般不送气,入声送气”、“模韵端泥组、鱼虞韵庄组与流摄字相混,鱼虞韵精组读[i],蟹撮合口端系读开口,一般都保留入声调类”和湘语长益片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