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勰提出的“神思”和“意象”之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内蕴.他把“神”与“思”分开来论述,揭示了文艺创作构思的审美特质;他把“意”与“象”合为一词论述,将文艺创作构思提升到审美心理层面;他把“神思”与“意象”结合起来论述,列为创作论之首,具有重要的开拓和审美价值以及重要的创作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神思,就是神化之思,入神之思,神来之思。神思作为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动作,主要表现为三层涵义,即:神思的过程,就是处理心物关系的过程;虚构性;强烈的情绪性。文艺创作中艺术想象的最佳境界,是在随意与不随意之间的游移。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艺术的发展是在变革中走向成熟,不同的艺术家、批评家、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着艺术的准则。但始终没有突破艺术的底线———审美。审美永远是艺术活动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艺术构思论表述中,“神思”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它继“虚静”而展开,通过“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的创造机制,实现情与象的深层融构,完成艺术构思。其意与西方“艺术想象”相通,但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却从“神”的极度微妙内涵命名,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有智能。 相似文献
5.
“神思”在多种视角下的意蕴——《文心雕龙·神思》篇学习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文心雕龙·神思》开篇就道出此语,表明该篇旨在探讨作文的思维活动,也表明作者充分认识到作文思维活动的无穷奥妙。正因如此,刘勰极其重视“神思”的重要作用,视之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Ⅲ。也许是《神思》篇的内涵也同样奥妙无穷的缘故,多年以来,学者们对《神思》篇的探讨多有不同见解,或以“神思”为“艺术思维”,或以为是“艺术构思”,或以为是“艺术想象”,等等。尽管观点各不相同,但研究的角度基本相同,即都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阐述问题的。笔者以为,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方面阐发了“神思”的深刻内涵,富有学术价值。不过,假如我们根据心理学原理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可能还会发现《神思》篇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艺术自律是审美现代性的首要范畴。近代以来的思想家们对艺术自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阐述,其一是关于艺术家的先验禀赋和职业身份的独立性的论述;其二是关于艺术作品文本结构和意义自足性的论述;其三是关于艺术场的自主性的论述。20世纪中期之后,有关艺术自律的理论思考转向了从社会体制、历史语境等角度探讨艺术自律被建构的机制和过程。 相似文献
7.
8.
9.
刘介民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160-166
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忽略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有人致力于宗教与科学的和解,有人关注宗教与伦理道德,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宗教艺术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蒋述卓著的《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是一本探讨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的很好的书。作者从元理论的角度来思考艺术与宗教,从宗教艺术的大化、想象与象征、艺术意境、文艺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审美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来研究审美与宗教的相通和依违,从而深入探讨了宗教与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虚假审美认同”现象——对现代主义艺术审美时不可忽视的非审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对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进行审美鉴赏时,常常会觉得那些原本很丑的作品似乎慢慢变“关”了。这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学现象,而且更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如果考虑到那些存在于审美过程中的非审美因素,就会发现,这其实可能是一种“虚假审美认同”现象。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在人类的审美创造实践中 ,科学与艺术作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在美学基础上得到了融合和统一 ,具有更深层面的审美共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创造本质、形式美法则以及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艺术审美空间是用特定艺术语言、通过情感性想象完成的有关生存的意向性场阈,它包孕整个宇宙生命、涵摄大千万象.西部传统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等与西部自然风貌为艺术审美空间的创造奠定了丰厚资源基础.西部电视剧将通过创造类型外部空间、价值意义空间等,建构起令人游目骋怀的宽广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14.
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述卓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从宗教艺术发展史看,宗教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宗教艺术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常通过艺术的描写达到谐调一致。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体现了人类快乐的基本木能及其对欲望的追求;民间的世俗意识也深深影响到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如宗教艺术与民间节日、风俗的相结合,宗教故事在民间产生的变异等等,使宗教艺术得到“俗”的改造;宗教艺术的审美造造也仍然采用世俗的方式来进行,世俗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宗教艺术美学效果与宗教效果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高校教育中仍居首位,但其教育方式存在着弊端,审美教育以它内在独特点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审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说,以形而上的艺术哲学智慧,揭示了艺术形象及境界的审美创造的基本规律。艺术形象或意境,既具有鲜明生动的表象特征,又表现了一种虚幻的超象的特性;既是个别具体的“一”,又具有离异———合一的他性;既是作为艺术构成的“一”部分,又是艺术生成的和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