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做过一定程度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人们试图在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以实现二者的整合.由于人性有自觉追求人文与科学融通的倾向和要求,所以我们通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分子的对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这不仅为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奠定了深层次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解决当今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球问题提供了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3.
陈俊  迟翔 《唐都学刊》2009,25(3):52-55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种形态,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营造了“科技人性化”的文化氛围,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向度。这就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寻求达到理想世界秩序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并未真正认识到两者的本质及互补相融性.在后现代的语境下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重新进行反思,以人文精神重建当代的科技理性,使科学与人文能够互补互融,这对于建立美好和谐的世界秩序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国荣 《浙江学刊》2005,(3):161-168
有人认为培根的科学帝国主义理想多少是以冷酷无情地忽略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为代价而实现的.但是,通过对<新大西岛>的阅读,笔者试图论证事情并不像通常理解的这么简单.至少来说,我们不应当忽略培根借以表达科学帝国主义理想时所运用的方法,那就是一篇来自所罗门宫元老的"演说词".培根大可以通过亚里士多德"论文体"的正统方式来论证科学知识,但他似乎不愿意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存在多种答案,每个答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猜测的成分,但无论如何,有两点是可以加以确定探讨的,第一是演讲者,即所罗门宫元老的身份;第二是演讲这种公共表达方式的历史血脉、及其所包含的意义.一旦对这两点有所探讨、甚至有所理解,那么对解答上述两个问题,就提供了进一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詹扬扬 《探求》2001,(4):64-67
在古代,科学与人文原本是融为一体的,是人类对自然和对人自身两方面认识成果的结晶。随着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科学与人文开始出现分化。这种分化的结果,一方而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上取得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其反自然、反人道却使科学失去了人性的光彩。人类通过反思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发展不能只追求技术理性,还要给予科学深切的人文关怀,使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层面上重新复归,由此将现代科学导入人性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即社会-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和后现代的转向。本文通过对西方元科学研究中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三者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转向的科学史根源、科学社会学根源,并重点分析了文化转向的哲学表征,指出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的新科学哲学所持的立场大致是一种文化学的和人类学的立场,即一种广义的文化哲学立场,其根本标志就是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力求纠科学主义之偏,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表明传统的科学哲学已经穷途末路,科学哲学必须溢出自然科学亚文化的范围而面向整个的科学文化,走向科学文化哲学才是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的根本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将文学作品置于一个关于文学传统的序列之中。可以说,作为彻底的现代产物,文学史的兴起与科学的权威化语境之间有内在关联。溯源文学史兴起的进程,有必要关注近代科学旗手培根在其间发挥的先导作用。正是培根将个别性事实与普遍性真理联系起来,聚焦于作为经验储藏所的历史领域,使得历史以其新的意义与价值在以科学为主导的知识图景中占据了合法席位;在此基础上,他着力开掘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联,通过强调文学在历史中展露关于自身的真相,将文学的历史纳入人类知识版图,使之作为人类知识首次成为一种合法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于2 0 0 4年4月2 0~2 2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原名为“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的路甬祥教授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于2 0 0 3年共同倡导发起,论坛的宗旨是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提供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论坛还旨在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为在新世纪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独特的贡献。论坛邀请…  相似文献   

10.
梁徐宁 《社科纵横》2009,24(2):124-126,130
维护与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血脉,是现代新儒家的使命所在。唐君毅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面对西学的冲击和新时代的要求致力于对传统的积极调适和改造。他以中国传统思想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精神为视角审视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反对西方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态度.主张以人文作为科学的价值范导,以人文超越科学。他认为通过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结合,可以达到理想的人文世界,从而创造新形态的科学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1.
苏丹 《学术交流》2013,(1):59-6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二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包含着人文意蕴,具体体现为宽容的激励、服务人类和民主平等。在科学精神中充分融入人文精神是把握人类社会均衡发展的关键,人类的发展和行为既要符合规律性也要符合目的性,科学为符合规律性提供依据,而人文则为符合目的性提供价值指向和评判基准。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持久进步。  相似文献   

12.
科学已使人类进入一个自由王国,关于这点,卡尔·马克思曾说:自由王国开始于沉重劳动的结束。科学以不同于神父及政治家的方法使社会人道化,但这个过程始终是循序渐进的。弗兰西斯·培根第一个提出知识应来自观察自然,而不应来自通过推论建立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庞芳兰文化和经济是社会有机体的两个子系统。传统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仅指观念形态。社会有机体中除了文化和经济,还有政治等其他因素。在人类发展进入“世界历史”阶段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强烈地受到世界经济——主...  相似文献   

14.
一、科学副作用的显露人类正在走向21世纪,新的时代浪潮奔涌而来,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开始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地裂变、改革和重组,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在国际社会中蓬勃兴起。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连同它的机械性和平面性,将被科学精神无情地冲垮。随之而来的则是新型的立体性的电信文化。处在转折时期的人类,它的文化和科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涨落。科学的高速发展与文化的落后状态,形成了巨大的时空反差.人们普遍认为,严重的社会变态和道德因境加速度地促使着传统文化的没落。科学正在使人类文化发生转换.然而,这只是人类社…  相似文献   

15.
论开拓“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基本。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股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一、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及本质无人合一,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好象母亲的乳…  相似文献   

16.
张改珍  李东升 《创新》2010,4(2):68-72
斯诺先生于1959年提出了"两种文化"问题。沟通科学与人文,有两种可能的视角,即站在一方的角度看另一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两方。结果是找出科学与人文的共同属性、差异和相互补充点。与两种视角、四种研究进路相匹配,有三种潜在的行动者:人文学家和人文工作者;科学家及科学工作者;兼通文理者,科学技术研究学家(者)与政府官员。同时,普通民众也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潜在行动者。行动者们充分互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积极努力,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有力尝试。  相似文献   

17.
"势"概念的科学定义揭示了信息的本质属性,即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活动,其本质都可以归结为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势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求导过程,其构建了一个系统的逻辑体系,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通起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尤其为信息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真正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8.
心理人类学是心理学与人类学之间的跨界学科。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一直是心理人类学的主题,但近些年来,这一主题发生了改变,文化与自我的研究开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一研究重心的转移不仅加深了对人类文化。人类心理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开启了许多新的研究思路,涌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探索。一、文化与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前期研究中,许多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受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弗洛伊德的生物本能论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人类种族的发展是从原始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单程进化,这是种族生物遗传特征的变化而导致…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人文是一致的,科学是一种人文学术,人文学术是一种科学.在当代,尽管科学与宗教有矛盾和冲突,但不能否认的是近代科学仍是在宗教哺育下发展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并非习惯中所理解的那样强烈.近代人文主义思潮与近代科学思潮有共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遗产,并有相同的目标,真正阻碍近代科学发展的不是人文主义,而是主流宗教势力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诸多方面也是一致的.在当代,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分裂十分普遍,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要做到的是整合人文与科学的分裂.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误读——泰勒文化概念和文化科学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在西方学界一直被视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定义,但这个定义是不无问题的。本文对其定义中的"单数的"、"大写的"文化和"复合整体"提出了若干质疑,进而对其文化科学的两大原则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