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西晋门阀政治引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格局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激发了不少庶族寒门之士用诗歌寄予他们的苦闷,主要表现为两种风格:一种是怀才不遇的高唱不平,大声疾呼;另一种则是隐退俗世,乖离现实的绝望吟唱。两种诗歌创作风格都是基于对当时现实的反抗。  相似文献   

2.
"怨恨"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判断,是张爱玲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张爱玲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在女性人性恶的文化建构中,张爱玲小说具有极大的怨恨体验。  相似文献   

3.
通常对哲学境界的理解是从中国传统哲学背景出发:哲学境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理想生活;然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可以看出人的独特生命活动——实践使人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形上本性"。哲学作为一种表征人的"形上本性"的理论形式,本身具备一种超越经验常识的形上诉求,哲学境界即是这种形上诉求。因此,哲学境界并非为中国传统哲学特有之物,作为表征人类"形上本性"的形上诉求,正是哲学本身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人之"自在"、"自为"、"自持"和"自然"构成了老子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反思。其中,人之"自在"最重要的特征是"与万物并作",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人之"自为"因充满私欲而表现出"甚"、"奢"和"泰;"人之"自持"趋于"道",其典型就是圣人;最后,人之"自然"合于"道",其主要特征是"朴"。这四种生命存在形式构成了老子生命四重存在理论。  相似文献   

5.
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认为"斯芬克斯"之谜揭示了"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在生成性、过程性思维平台,"斯芬克斯"之谜再次困扰众多思索者。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人之存在的本体论指证、人之存在是生成的过程、人之存在的本质向度、人之存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再揭"斯芬克斯"之谜提供了新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特有的仙话,蕴含着一种宝贵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凡人坚信“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追求肉体成仙长生不老,这其实是对上天命运的反抗;另一方面是修道者以及仙人显示出做人应有的高贵与尊严,与权贵斗争,争得做人的权利,这是对社会压迫者的反抗。第一种反抗,从早期的仙话到晚期的仙话一直持续着;第二种反抗,则由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没有能够很好地持续下来。仙话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古代中国人极为希缺极为珍贵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小说《鼠疫》借助对苦难、死亡与存在的思考,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推到极致,构造了人类反抗姿态与荒诞处境之间的张力,肯定了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提示无神时代的现代人在爱中寻找信仰之源。因此,在荒诞与反抗之间实现自我的定位,成了《鼠疫》给予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异化与审美之间存在一种二律悖反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反相斥的,但在客观现实中又是可以统一的。审美,作为一种体验,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作为一种实践,是人类在精神领域反抗异化的主要方式。若没有审美对身处奴役中的人所实施的拯救,异化世界中的人若失去了自由体验的滋养,异化的现实中若没有审美的发生,人类将在存在的虚无和恐惧中、在对自我拯救的绝望中趋于疯狂和荒蛮。诗人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诗意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9.
齐泽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思考了人的存在、死亡和自由等问题,指出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一个知识论概念,更是一个生存论概念。从这个意义出发,齐泽克指出,人是顺应命运而存在的,人之生存的另一极是"死亡",包括"生理性"死亡和"符号性"死亡。同时,齐泽克还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在创设人类自由的过程中,人又是不自由的,而恰恰是这一"不自由"使得人的"自由"最终得以实现,这就是齐泽克的理论绝招:不可能性中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存在主义鼻祖的克尔凯郭尔在分析苏格拉底反讽观的基础上,对反讽作了哲学形式的、生存论的理解。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反讽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意义上的反讽是对人生存境遇的回应,是反抗人悖谬性存在的一种力量,是人的主体性的表达和体现,是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以其杂文的"呐喊"和小说的"彷徨",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鲁迅"悲哀"而"苍凉"的创作格调,寓意着他对启蒙对象与启蒙主体的双重"绝望";它不仅是"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知识精英的人格矛盾:面对"国民性"历史积淀的强大惰性,"反抗"只能加速"绝望"的窘迫心境。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关键词之一,是一种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概念。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文章分别从"陌生化"的理论背景、特点、在文本中的应用、重要意义以及对此理论的评价诸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认为"陌生化"这一文学技巧可以使人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旧的事物,使那些人们熟视无睹并早已被忽略的东西再次生动起来。这样不仅使阅读充满乐趣,达到审美的效果,还能使读者透过现象更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对其做出理性的思考判断。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审美化对象的日常生活具有现代性的某些特征。现代日常生活中的现代审美具有一种内在矛盾:一方面被现代社会所控制、规范和压抑,另一方面又要肩负起反抗和超越的使命。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既是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困境的一种表现,又是对现代人日常生活困境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14.
辛程 《中华魂》2014,(13):24-27
一 在讨论我国的改革问题时,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观点:以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是错误的,应该否定,我国的改革就是要纠正这些错误。例如有人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三垄断":政治上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这是共产党对政权的垄断,导致人与政治、政权的异化;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这是经济垄断,导致人与财产、生产资料的异化;思想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精神垄断,导致人与文化的异化。这"三垄断"以及导致的"三异化",  相似文献   

15.
表现主义处在现代资本膨胀引起的文明重构期,其以特别的精神描写理想人类的文明与艺术,抒写个人情怀,反抗异化,主张"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要凭"自己的灵魂"来表现时代的罪恶,热切地呼唤新人新世界,彰显出"新人"坚决反抗既定权威的心理武器和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印第安人奴隶制是西、葡殖民者强加于印第安人的一种奴役剥削制度,是伊比利亚半岛存在已久的奴隶制在新形势下的变种。西、葡殖民者残酷掳掠贩卖和剥削压榨印第安人奴隶。印第安人的反抗斗争是印第安人奴隶制废除的主要原因,同时,天主教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加缪的写作中 ,“荒谬”和“反抗”是一对中心概念。前者概括了他对人在世界、存在面前无能为力的清明意识 ,是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信观念的一种解构 ;后者表明了面对如此存在的人应该具备的人生态度 ,即西西弗斯的方式 ,又是对传统人文思想中关于人的尊严、人性道德追求的一种重构和现代阐释。在现代虚无主义的浪潮中 ,加缪的思考是对价值人生的一种坚守 ,同时也是对 2 0世纪人类精神文化资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北岛诗歌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北岛一直处于民间或社会边缘的地位,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诗人的心灵发展轨迹:希望——觉醒——反抗——探索——幻灭——远离——漂泊,而串起这些重要词根的中心词就是:对峙和离开。具体表现在诗人的灵魂在与现实对峙的三次惊醒中:他要远离那个黑暗的荒谬的现实;远离故土,远离这个文化语境的胁迫;要离开的更主要的是那个"旧我",他要超越的是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把它归结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它具体表现为人的自由所具有的背反性、工具理性的抽象统治与非理性的反抗以及个体主义对个性的异化与遮蔽。现代人被以上三种矛盾支配与统治,而扬弃人的私有财产的本性、克服人的物化关系则是超越现代主义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存在心理学视角对福列特有关组织与人关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福列特对组织"整体性"、"团体性"特征的阐发,使组织也能成为个体存在的归属地;这是对传统组织定位的一种突破,也是一种新心理学;这有益于组织功能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