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丕从经国治世之功用和个体生命之存在的角度考察文学价值,提出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文学既可经国治世,又可使个体生命延续永恒。这种巨大价值使文学创作能满足作家的超越性需要,从而构成了作家创作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曹丕《典论·论文》所云“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长期以来被作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新观念予以肯定。本文通过对曹文中“文章”、“不朽”等概念的语义分析 ,指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与汉人一脉相承 ,主要重视的是能“成一家之言”的论著而非表达性情的诗赋 ,并无与今人类似的纯文学观念 ,因而也谈不上文学的自觉。当然 ,由于时代的变迁 ,曹丕的文章不朽观对于强化文章价值理论和文章体式多样性的认识 ,对于促进传统文学观念的多元发展 ,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曹丕关于“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文学批评论”三个命题来研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本形态的"经国大体",应具有"经国"与"大体"两方面的内在规定性。"经国大体"源自于先秦诸子而形成于贾谊以《陈政事疏》为基本内容的《新书》。贾谊既有经国的赤诚又有经国的才略,既能弘扬儒之精神大义又能显示出会通政治经济、文教武备及社会风习的理性通识,终使《新书》成为中国著述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国大体"。由中国历代经国之士而上溯至贾谊,贾谊及其《新书》对中国历代经国之士,对中国士大夫文士的经国品格,无疑是一种先在的精神赋予。  相似文献   

5.
游戏八股文是指融入八股文的一种或几种文章要素而写成的文学作品,可以是正宗的八股文体裁,也可以是诗、小说、戏曲、诗钟等等。游戏八股文是俗文学的一个新品种,由于种种原因,历来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如今可谓重新"发现"了它。其特殊的文学趣味相对于正宗八股文而存在,表现为通俗之趣、虚构之笔、讽喻之言、灵活之体、诙谐之格。  相似文献   

6.
交叉性在拟超文本文学和超文本文学之中都有相似的存在,其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图文交叉与声像化转向,前者由文字造景和语图互文构成,后者则走向一种视听交叉的超媒体。这深刻地体现了拟超文本和超文本的内在关联,超文本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现的文学"怪物",而是拟超文本历史积淀的结果。但两者的交叉性却又并不相同,从拟超文本到超文本发生了从静态向动态、单层向多层、平面向立体等多方面的新变,超文本因此而浸染着独特的"机器诗意"。  相似文献   

7.
在秦观的生平和创作研究中,以省亲为名义的越州之行有几个节点值得关注。首先,越州之行为落第后处于情绪低谷之时的诗人提供了一个驰骋文才的平台,使其在频繁的登临宴游、唱酬活动中找回了早年豪迈自信的感觉。其次,越中山水和人文都给他应接不暇的感受。众多宴游唱和、登临怀古的次韵诗,体现了诗人早年以诗赋见称,擅长"对客挥毫"才情横溢的一面。另外,秦观词名之远播与越州之行不无关系。此行不但是怀古词创作之发轫,也影响着恋情词的广为传诵。怀古词体现了以"数典"为特色,多"故实"的初期特色;恋情词创作则渐入佳境,并开始引起文坛的联翩关注。  相似文献   

8.
宋金采石之战引发南宋文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创作。虞允文的《江上军事三札》是最早记录采石之战的作品;身处事件中心的文人如蹇驹、员兴宗等及时宣传采石大捷及虞允文战功,其作品多是偏重于纪事的诗文;远离事件中心的文人如张孝祥、杨万里等也热情歌颂虞允文采石战功,其作品是偏重于抒情的诗词和歌功颂德的应用文体;南宋后期人们认识到虞允文的"书生勋业",其作品主要是偏重于抒情或议论的诗赋。这些有关虞允文采石之战的文学作品,是南宋爱国文学主旋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海瑞不仅是回族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文大家,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颇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文学应表达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推崇刚正不阿的凛然之气。他的文学价值观受儒家重“立德”“建功”、轻文学的影响,又受到曹丕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启发,将文学列入“不朽”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纵观王阳明一生,始终与诗赋相伴,从存世诗文来看其文学成就确能颉颃当时名家。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他从立德角度对文学进行思考,反对着意安排组织的偏重形式的创作之风,主张恢复关注受众特点的诗教传统。王阳明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其心学形成过程中的推动力量之一,当心学成熟后,再以心学反观文学,进而形成其对文学的理论见解,对其创作产生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翻译文学"研究是一门新学科,其本体认知和学科范畴属于新的研究领域。"翻译文学"是承载着异质文化特征,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的文学形态学。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批评性研究,提出"翻译文学"研究已基本形成学界普遍承认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模式,但也存在分歧和争论。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文学领域受平民主义的影响掀起了平民文学的热潮。周作人是平民文学的首倡者,曾经将平民文学置于与贵族文学二元对立的位置,用普遍和真挚来界定平民文学的特点。但是当平民文学运动如日中天时他却对平民文学颇有微词,并试图调和它与贵族文学的关系而提出了"平民的贵族化的文学"的主张。这种前后态度差异的原因一向被简单地认为是受其中庸之风的影响,但实际上,一方面,这是平民主义思潮自身发展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周作人的思想对这种发展做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的《诗赋(赞)》由于文本异文的存在,以及句法和取喻的的不循常规,一直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通过文字校勘、文理疏通,可以发现《诗赋(赞)》是一篇蕴含很深的诗学哲学文献,非诗诗和未为奇奇是富有老子哲学智慧的诗学命题,文中河浑沇清论诗人性情风格之大要基于上述诗学命题;邻女、鼠革、蚁聚三喻包含着对当时诗风的严厉批评;历诋自是、正反对比是《诗赋(赞)》的立论思路;《诗赋(赞)》与《二十四诗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东干族是中国西北回族迁往中亚而形成的一个民族群落,他们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生存方式居住在吉尔吉斯和哈萨克等国,形成了独特的"乡庄"文化模式。东干作家通过文学的形式反映着本民族的生存。在东干文学里,"乡庄"不仅是一种地理空间和生存状态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精神家园的存在,是东干人的民族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15.
本属哲学的范畴的"理",在宋金元时期成为经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关注的对象,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若虚以经学为根基,兼顾文学与史学,故而"理"亦成为其文学评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受金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及其学养、经历的独特性之影响,王若虚文学思想中的"理"既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经学的色彩,又体现出迥异于理学家之"理"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之"自在"、"自为"、"自持"和"自然"构成了老子对生命存在形式的反思。其中,人之"自在"最重要的特征是"与万物并作",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人之"自为"因充满私欲而表现出"甚"、"奢"和"泰;"人之"自持"趋于"道",其典型就是圣人;最后,人之"自然"合于"道",其主要特征是"朴"。这四种生命存在形式构成了老子生命四重存在理论。  相似文献   

17.
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主张,论者普遍认为是对传统文章价值观的重大突破,其实这种主张更多是对传统观念的继承,在理论表述上是具有保守性的。但曹丕的文章观打破了传统经世致用的功能在文章价值来源中的唯一性地位,在具体的诗文写作和评论中已经非常重视纯审美性的文章,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宽泛性、模糊性,能兼顾经世致用和审美抒情两方面功用的文章概念。这些足以使它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学自觉说"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由于铃木虎雄在表述上的过于简略和自身矛盾,导致学界长期以来对其内涵以及判断依据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从铃木虎雄在《中国诗论史》中的整体思路来判断,他的所谓"文学自觉"是指汉末魏初以来对于文学价值的发现与承认,是文学价值观念的自觉;其判断依据则为汉末魏初诗文论的重心由道德教化向文学自身的转移。当代学界对于"文学自觉说"的重新审视,必须摆脱因为误解了铃木虎雄而造成的本不应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歆父子《七略》中的《诗赋略》 ,首创文学目录 ;曹植个人的文集篇目 ,开启了文学创作专门目录 ;晋宋“文章志”的兴盛是文学专科目录发展的主要代表 ;阮孝绪《文集录》之称 ,是古代文学目录“集部”的开始。这些都为文学目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并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目录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20.
梧桐与竹分别为凤凰的栖止之所与食物。桐、竹在现实应用、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更为广泛的并联。桐、竹是弦乐与管乐的代称;桐孙、竹孙是生殖崇拜之物;桐杖、竹杖是母丧、父丧所持之杖;梧、竹是祝寿词中的常见意象。桐竹是"比德"意象,具有风神俊朗、节操高直的复合内涵,体现出"清"、"贞"和合的特点。元代以后,梧竹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体现文人的笔墨意趣、人格襟怀。宋代以后,梧竹是私家园林的常见景点,其清幽之境是文人对俗世的对抗与超越。梧竹不仅是文学意象,也是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