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萧乾、文洁若译本,人民出版社金陧译本和2004年燕山出版社的刘象愚《尤利西斯》十个章节的选译构成《尤利西斯》的三个译本。以第二章的七首诗歌(或童谣、谜语等)为例,考察三个译本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尤其是语音修辞)的个性化处理,指出三个译本基本达到了各自预设的翻译目标,只是在采取的具体翻译策略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
从目的论角度对比分析《李清照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依据,从目的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李清照词》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许渊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王红公则是为了使译本通顺流畅,便于英美读者接受,多用归化。文章旨在探究目的论对于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文化负载词的指导作用:由于译作目的不同,两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基于《骆驼祥子》两译本的平行语料库,以视觉行为动词为切入点,探究视觉行为动词翻译与译者风格的关系。研究发现:1)翻译过程中两译者都倾向于将视觉行为动词进行明晰化翻译处理,尤其体现在心理层面视觉动词的翻译上;2)两译本的明晰化程度不同,施晓菁译本较葛浩文译本明晰化程度更高;3)翻译明晰化程度不仅体现出译者对源语理解的差异,也体现出译者风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傲慢与偏见》的人机译本为例,使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学的方法,试图寻找一种有效对比和评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质量的方法。将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测算统计学上的基本概念,如均值、标准差、中数、众数、极值、偏度、峰度等,分析了各个译本的得分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情况等。结果表明,机器翻译在处理短句时,能产生质量非常高的译句,但整体上与人工译本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总的翻译得分基本处于最底端。人工译本得分基本呈正态分布,各译本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通过讨论分析文学翻译的限制因素,发现时代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很大。同时,研究发现,在翻译文学作品应综合考虑原作的语义和语篇信息结构,较完整地保留原有风格,并适应读者群的阅读习惯,方能实现较好的翻译质量。此外,设计有效的问卷可以客观评估翻译质量,对改善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红楼梦》仿词的艺术特点;通过比较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在仿词翻译中的不同风格和取向,探讨了《红楼梦》中义仿词、音仿词、综合仿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体学和翻译研究近年来的结合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借助数据库软件,对比分析不同译本,能更客观、直接地对比出不同译本的文体特征。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为译本文体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量化的、客观性强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性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翻译策略,而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批评家们对跨文化翻译活动中的归化和异化原则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视角,对《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文章认为,两个译本在言语信息的传达上均可谓经典之作,但是在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则有很大区别: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主要采用异化原则,目的在于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而Hawkes的译本主要采用归化原则,目的是让译本更容易让外国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结合具体译例对《红楼梦》两英译本死亡委婉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比较与评判,可以看出霍译本比杨译本更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尽量重构原文的委婉色彩。就形式而言,杨译本霍译本都与原文有所偏离;但在内容上,霍译本比杨译本更忠实于原文,原因在于霍译本更注重保留原文中死亡委婉语的内涵与特色,在忠实反映原文的信息功能的同时,也注意重构原文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孟浩然名作《春晓》多个翻译版本的对比研究,结合张力概念,指出在唐诗英译中由于译本在处理人称视角、句法结构、知觉回环等张力因素时存在差异,从而使译本出现与原诗不同、甚至相悖的诗意效果。张力作为诗歌审美的重要内因,对其进行肌理分析,进而指导、检验译本对原文的忠实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阿瑟·韦利《论语》译本和林语堂《孔子的智慧》汇编译本中的一个语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典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问题作出思考,指出翻译即选择,其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角度不同,所采取的表达方式不同,在具体核心单位的翻译处理方法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历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译本时间阶段特征、译本出版状况和译者翻译风格方面的历程分析,可以发现译著的接受程度影响到译本的出版状况,译者的翻译历程与作者的创作历程有相似的时间阶段特征,译者自身在不同时间阶段翻译风格也有变化。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的变化发展规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在发展阶段、译本出版和译者翻译风格上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而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对《孝经》的四个英译版本,即理雅各、裨治文、程艾凡以及刘瑞祥与林之鹤的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由于四位译者各自的翻译目标、译文读者不尽相同,四个译本在专有名词注释、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句意传达等方面也有不同。文章认为理雅各的译文采用的是文献型翻译策略,而其他三个译本则采用的是工具型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事实,因此有可能从安乐哲译本中寻求到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是我国军事文化之经典,代表了中国传统战略思想。钩沉该书翻译史是其翻译研究的基础,学界现有研究缺乏对最新外语译本的关照,应用型、研究型文本与外语译本未区分以及外译情况与重要译本的介绍过于简略,因此,全面梳理该书在非英语世界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史具有必要性。《孙子兵法》翻译史有六大特点:其翻译是蔚为壮观的跨文化传播奇迹;外语译本问世之前,该书既已广为流传;其翻译与战争、国际关系等密不可分;译本类型与译者文化身份具有多样性;翻译史中多有转译现象,几种影响力大的译本多为后世译者所采用;中国人译本出现较早,但海外接受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英文景点的介绍各有特色,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所衬托的文化背景迥异,翻译常常要充分考虑译语风格与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思维习惯和美学观念,使译本在游客心中产生共鸣,使景点的介绍在最大程度上吸引游客。本文简要总结了旅游文本的特点,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释名场合,是指小说中对于人物名称的来历给予解释的场合.在释名场合下,汉语人名本身的字面意义得到凸显,同时由于这些字面意义与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小说情节发展的某个阶段发生关联,从而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提出挑战.本文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蓝本,分析释名场合下《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的案例,总结释名场合人名翻译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翻译中对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根据语言在词汇系统中音形义三个层次上的三维结构,以《红楼梦》的杨译本为例,对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阐释了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能性和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限度,提出了文化注释的必要性,试图探寻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有效方法和回目翻译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