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修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一郁达夫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作家,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过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文科教授,而且是党领导下的进步团体自由运动大同盟 相似文献
2.
王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塞拉和他的小说创作王军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是20世纪西班牙语世界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西班牙战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1989年瑞典皇家学院为“奖励西班牙战后文学复兴的最杰出人物”而授予塞拉诺贝尔文学奖,认为“他的叙事作品内容丰富,感情强... 相似文献
3.
程绍国给我寄来他的新著《林斤澜说》。连天阴雨,今日忽然放晴,我却没有出门,整整一天,把这本近30万字的作家传记一口气读完。当时心底就跳出来张泌的两句诗:“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这诗里有股莫名的伤感。我说不清我为何会涌出这种情绪。绍国的文字我看过不少,我觉得这 相似文献
4.
王家伦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4,(4)
在活跃于当今文坛上的中青年作家中,李国文可谓是善于深入思考,勇于探索和发现,有才华,有个性,成绩斐然的一个.他以处女作《改选》步入文坛,同时也因此致祸——作品成了“毒草”,作者成了“右派”——不得不告别文坛.此后二十多年,李国文再没能唱出自己的心声.一九七六年,金风吹散了笼罩在中国上空的乌云,遭遇坎坷、备尝酸辛的文艺战士李国文,经历了创作生涯的长期沉默之后,勃然奋起,带着二十多年来丰富的生活积累,怀着一颗崇高、热诚、敏锐的心,重返文坛,写出了短篇小说《月食》、《车到分水岭》、《波折》、《空谷幽兰》、《雪,默默地落》、《缝隙》、《妹妹的生日》、《秋后热》和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等一批新作,为新时期的文苑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其中《月食》 相似文献
5.
肖文雨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9,(2)
在建国初期的文坛上,“朱定”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共和国的第一次文艺大批判,就是从包括对他的《关连长》在内的几部作品的批判开始的。从此,朱定走上了一条坎坷而又曲折的创作道路,文革中还险些被砍了脑袋。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创作热情才真正勃发起来,闯进了涉外题材的新领域,为我们摄取了一组表现改革开放生活的连续性镜头。他在这些作品中,既不回避我们在体制上的弊端,又注重表现我们在制度上的优越,对中国,对外国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表现出艺术上的胆识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袁荻涌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4,(1)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在为林纤年谱所写的“题辞”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乌呼!贯庐分之蒲留仙也。”畏庐即材料,蒲留仙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章太炎把材料比作蒲松龄,显然是认为林氏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方面。还有的人,甚至称林勇为“小说界泰斗”①。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在称赞林野的小说成就时,是否将其小说译作包括在内。如果包括了,那么对林氏的这些赞誉并不过分(但将其比作蒲松龄仍不恰当);如果没有包括译作,林野的小说成就便远不及其他许多人。不要说不配充当“小说界泰斗”,就是蒲松龄,也不是他可以与之比肩的。林… 相似文献
7.
张艳红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12):38-40
结合作品阐述莫言对叙事技巧的使用。莫言对现代叙事技巧的运用,体现在他对各种叙事角度的灵活运用上;并且他逐步将现代叙事技巧与民族传统结构形式相结合,在叙事上表现出向民间文学复归的趋势。莫言是个有着强烈文体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传奇品质,他通过民间想象具有的奇观化叙事方式营造传奇气氛,文体的寓言化是90年代后莫言小说的突出特征;以此实现他对文学超现世品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9.
《今日湖北(理论)》2000,(6)
在测绘界,活跃着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她的名字在GIS(地理信息系统)领域中几乎尽人皆知,她的业绩被载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大型画册《中华巾帼》。这位成就辉煌而待人热情的女性,便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边馥苓。不避艰辛勤创业 1964年,边馥苓从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前身)航测系毕业,被分配到国家测绘局西安航测外业队。当时外业队不要女同志,但边馥苓坚决要求去接受锻炼。外业工作十分艰苦,经常要在寒冬腊月从大城市乘坐几天几夜的火车,然后换乘颠簸的长途卡车,又骑百十里骆驼到大西北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展野外工作。数九寒冬的天气,他们住的是单薄的帐蓬,刚洗的衣服一下 相似文献
10.
马德翠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7-41
辛亥革命后,林纾开始进行小说创作,希望借此匡正世俗力挽人心。但同时,林纾又是一个多情的文人,对男女之间的情爱难免不持尊重与认可的态度。最终,林纾做了一定的妥协,他的小说也因而呈现出不新不旧的特色。林纾的矛盾是中西文化转型时期各种思想交锋与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欧阳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
1 杜纲是清乾隆间重要的通俗小说家,字振三,别号草亭老人,江苏昆山人,生于乾隆五年(1740)前后。乾隆十九年(1754),参加童试,受知于当时的昆山令许治。杜纲少补诸生,颇有声名。其时经生家久不治古文,唯于八股时文中讨生活,而杜纲却不甘受举业之牢笼,“独上下百家,于幽隐难穷之处,辄抒其独见,发前人所未发”,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独立探索精神。大约由于对举子业的揣摩功夫不够,杜纲一生科名不遂,未登仕途,以布衣终老。杜纲虽然始终属于社会 相似文献
12.
崔燕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1):111-113
本文介绍了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JoséDonoso)的生平及其创作,重点介绍了多诺索的代表作《淫秽的夜鸟》(E l obsceno pájaro de la noche,1970)的内容及其创作过程,突出表现多诺索“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13.
赵公弼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邓小平文选》第3卷369页)同时又强调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搞清楚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康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四圩村一个职员兼小地主的家庭。他的童年,是由住在农村的祖母扶养的。六、七岁时,举家迁至他父亲任职的大通轮船公司靖江县夹港码头。夹港是长江下游北岸的一个水陆交通码头,繁华的集镇,丰富了他对世事的认识,开拓了他狭窄的视野。1934年进私塾读书,受业于名师秦奉泰先生。开蒙老师给他取了这个学名以后,除了写文章,偶而简写其中两个字或一个字署名外,从未用过别的笔名或化名。他跟随秦老先生读书识字,相继三年有余。私塾里读的是文言文,学堂里读的是白话文。课内学《论语》《孟子》《史记》《古文观止》等圣贤的书,以及历史、地理、语文、公民等部颁课本;课外偷 相似文献
15.
张唯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3):85-87
罗伯-格里耶认为,具有过程化、破碎化、无序化和未知性的客观世界以及混沌、矛盾、流动的主观世界决定了现实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现实观是格里耶小说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基石。在此基石上,格里耶掀起了新小说革命的浪潮,构筑了他的全部不确定文学。格里耶的不确定现实观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既有其科学的依据,也有其理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孤独的受难者——茨威格和他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71-72
茨威格的一生是矛盾的、孤独的。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唯美倾向和人道主义。他的传记和小说颇负盛名 ,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长廊中的地位 ,对我们研究和认识 2 0世纪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艰辛的探索》,是毛泽东晚年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在研究方法、科研创作和思想价值等方面均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张理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1,(3)
一《呐喊》、《彷徨》的创作,从生活素材到小说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的描写,从大的地域方面来看,都与鲁迅曾经生活过的故乡绍兴和北方京城两地有着直接的联系。换言之,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他对绍兴和京城的社会生活及风情的观察和体验,成为他创作的直接生活来源,并对两个地方作了富有特征性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两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本文中把它们称作“绍兴小说”和“京城小说”。 相似文献
19.
郭雅书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张天翼是我国著名作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他为我国的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奋斗了一生,是有卓越贡献的老作家之一。尤其在现代文学史上,也是对儿童文学贡献较为突出的一位老作家。 相似文献
20.
《延边大学学报》1981,(Z1)
罗稻香(1902~1927)原名罗庆孙,笔名罗彬,生于汉城的一个汉医家庭。曾在医专念书后,留学日本。一九二一年回国后,在《启蒙》、《时代日报》等杂志社和报社当记者并开始创作活动。创作初期,加入资产阶级颓废派文学团体——“白自潮”,写出了长篇小说《幻戏》和其他一些有自然主义、感伤主义色彩的作品。“三·一”运动后,思想有所转变,文学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发表了《佣工之子》、《池亨根》、《哑巴三龙》等许多短篇小说。小说《哑巴三龙》是罗稻香的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哑巴三龙的形象,主张了被践踏被污辱的人们的人权和自由。三龙在主人家里受尽虐待和折磨,然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