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政治考量与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安 《中国社会科学》2012,(1):4-26,206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萌芽于20世纪40、50年代"一个中间地带"思想,雏形于60年代的"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正式形成于70年代初期。毛泽东以国家利益与主权诉求为逻辑原点,以矛盾对立统一论为哲学基石,以冷战时代背景为历史平台,以反对霸权主义为主要外交方略,形成了著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作为中国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具有十分特殊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国际伦理与正义原则、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安全机制与战略伙伴关系、相互依存与文化超越等领域形成的理念和原则,是值得我们倍加珍视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都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就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晋阳学刊》1991年第5期刊载了罗时平、朱维红《关于第三世界概念和三个世界理论的考释》一文。文中不仅指出了法国戴高乐是世界上最早从战略格局角度来划分三个世界的人,而且对“第三世界”的概念和三个世界理论作了全面的考释,特别是文中对毛泽东1973年6月22日第一次使用“第三世界”这个概念和1974年2月22日第一次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作了较好的分析。读完该文,觉得意犹未尽。不错,“三个世界”是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实践论》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把认识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这里,只谈谈《实践论》对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们认为,把认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与划分为感性、理性两个阶段,这在毛泽东同志《实践论》中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起草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更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必读的经典。尽管170年过去了,但《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思想,如:"两个必然"思想,"全球化"思想,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仍然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世谊 《人文杂志》2000,(1):116-123
建国以来,从毛泽东到江泽民,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发展,提出不同时期的全球战略思想.毛泽东依据世界格局的变化,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并从战略高度及时调整了我国内外政策;邓小平分析了当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动,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进一步调整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江泽民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国际环境,提出了"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的战略方针,开创了面向新世纪的外交新局面.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战略到六、七十年代的"一条线"战略,从"一条线"战略再到八十年代确立的不当头、不结盟的战略方针,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全球战略观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即都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从毛泽东到江泽民的全球战略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深邃敏锐的世界历史眼光和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  相似文献   

7.
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观察当今国际格局的发展。 一、三个世界问题的提出及客观依据 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是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正式提出的。毛泽东指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同年4月,邓小平在联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均存在着关于"世界"的理论,其核心就是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即现实的经验世界与超越于经验世界的终极世界。"两个世界"产生的理论根源,在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以及为克服这种有限性所进行的对终极世界的探寻。西方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所赖以建立的理论范式是"本质主义",而中国哲学传统的"两个世界"则最终建立在"价值主义"之上。作为"两个世界"的理论旨归,既借鉴、融合又超越"本质主义"和"价值主义"当是中西方哲学的一种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5,(11)
《诗序》尊废之争是清代《诗序》研究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在《诗序》的作者与时代问题上,清代学者表现出淡化作者而突出时代、忽略"所作"而强调"所传"的倾向。在《诗序》的性质与内容问题上,清代学者围绕"作诗之意"与"编诗之意"两个概念对《诗序》的性质进行了考察,对它到底是不是一部解释经典、体现圣人之意的著作作出了解答;围绕"著其世"与"白其意"两个方面对《诗序》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将之划分为历史阐释与价值阐释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指向对历史之"真"的探寻与对价值之"善"的追求。这就极大程度地肯定了《诗序》的解经价值,对整个清代《诗序》研究的基调与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清代《诗序》研究的性质而言,与其说它是《诗序》尊废之争的简单延续,毋宁说是对《诗序》尊废之争的深刻检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划时代意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战略思想 ,特别是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给我们开辟了道路。”① 他在毛泽东之后 ,科学地分析了世界形势的重大变化 ,准确地把握了新的时代的主要特征 ,以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为基点 ,创造性地、系统地建立了新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这一科学的国际战略思想体系 ,是在世界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的。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从战争与革命为…  相似文献   

11.
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实践论》与《矛盾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与辩证法,《实践论》主要讨论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矛盾论》则主要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两者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都是世界观与历史观、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整体解读《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内容和联系,不难发现和体会到"两论"通过对世界存在本质的把握所体现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实践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我们也有重要的启示:一是应重视对哲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克服教条主义的束缚;二是应以继承与发展的辩证态度对待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三是立足于具体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去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尚庆飞 《东岳论丛》2019,40(3):14-23
当前深化毛泽东研究需要尤为注重三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一是深化对毛泽东历史地位的研究。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从多元维度把握这一问题、从扎实学术化研究角度深化这一问题;二是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从"活的灵魂"的普遍性价值高度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当代意义,从不断结合的方法论高度建构毛泽东思想在当代"出场"的路径方法;三是深化对毛泽东精神的研究,着力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把握毛泽东精神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老三篇"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三篇科学著作,即《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八荣八耻"是胡锦涛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老三篇"与"八荣八耻"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说明:"八荣八耻"与"老三篇"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们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要注意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修订版的《新华词典》,对"时代"一词词义的界定是: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而划分的历史时期。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革命改变了世界,网络让地球变小了,让世界变平了,"时代"的特色也更突出了。如果从出版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是毛泽东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产物.其发展和成熟经历了两个大的时期:一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以反帝联苏为中心,在处理与苏、美、英等国的关系中多方面展开,形成了诸多国际战略思想原则;二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在处理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先后做出了中苏联盟、联美遏苏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包括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白英自1946年延安之行后即开始毛泽东诗词的译介,堪称英语世界毛泽东诗词传播的先行者和开拓者。1940-1970年代,他持续不断地以多种文本形式建构和传播毛泽东诗人形象,包括中国日记、游记、回忆录以及毛泽东传记作品等。在白英跨文化写作中,通过三次见到毛泽东的个人印象、毛泽东诗歌涂鸦轶事以及诗集《风尘集》手稿之说等,勾勒出毛泽东这位中国政治领袖兼具的学者气质和诗人形象。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诗选《小白驹》已收录《沁园春·雪》;1957年毛泽东诗词18首在《诗刊》上甫一刊出,白英即悉数译出并撰写评论文章《论毛泽东的诗》,发表于英美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和《谷山杂志》;还在两部毛泽东传记作品中开辟专章凸显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形象。白英的毛泽东诗词阐释着重发掘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包括在诗歌题材与意象、诗歌主题内涵、诗歌表现技巧上对中国传统资源的创造性吸收和转化等。白英借由毛泽东诗词为西方世界观察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在中西文化交流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标志着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确立,其准确的价值取向、科学的功效观、辩证的强弱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奠定了毛泽东体育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提出过很多有代表性的文章,也出现过几个高潮,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毛泽东于一九四二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发表标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成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际的结合。毛泽东文艺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孕育时期、萌芽时期及成熟时期。本文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几个主要内容,即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群众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进行了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9.
榜样教育宛如毛泽东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虽然榜样教育只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一个小的分支,但它也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集合,包括榜样的挑选、榜样的培育和榜样的学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这三篇文章无疑是对榜样教育最好的佐证。毛泽东的榜样教育观不管是坐落在当时的历史轴线上,还是立足于当下的时代大背景,都具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竹内好和木山英雄都以鲁迅世界中主体沉没与否作为划分前后期的根据,但在划分的时间界点上存在着分歧:对于"呐喊"与"随感录"时期是属于界点之前还是之后存在着不同意见。竹内好忽略了"呐喊"时期鲁迅写作中"主题性"时有时无的问题,而木山英雄则过分关注于"呐喊"时期的"寂寞"性问题。汪卫东试图弭平这两位的分歧,提出了"第二次绝望"的分期法,认为1923年是鲁迅蜕变的一个关键时刻,此后鲁迅开始朝向其反抗绝望的文学行动——杂文进军。这三种分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实鲁迅一生的痕迹是从留日时期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的时代经过一个大的"之间"而走向反文学的杂文写作的时代。这个大的"之间"是从《狂人日记》开始,经过《呐喊·自序》《希望》的写作并最终抵达《写在〈坟〉后面》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正是鲁迅扬弃虚无世界像而朝向虚妄世界像逐渐转变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才逐渐形成了其"留白"的美学观,而这构成了其杂文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