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青山 《社科纵横》2010,25(12):133-13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体现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而且在其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充分认识并努力发挥这一作用,对于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的框架中,除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理想信念的引导、正确荣辱观的要求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而弘扬时代精神是由人、为了人而提出并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体现人民的主体性,才能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志愿精神内涵的特质及其志愿精神的现实化,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内涵。因此,充分发扬志愿精神,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志愿者行动的现实,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原则,就是为了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得到最大限度的社会认同,并深植于最广大人民的心中。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实现国民认同的量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社会信仰的质的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依托。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性性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冲突与整合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晓荣  杨洁 《社科纵横》2010,25(4):11-14
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历史发展和价值内涵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和同一性。延安精神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和价值人格等多个层面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弘扬延安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豪  冯秀珍 《创新》2010,4(5):53-5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总结出来为大多数本民族成员所接受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价值目标、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现实课题面前,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基于三个方面的定位,即主体定位、客体定位和内容定位。"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和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人民地位和核心利益的价值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蔡刚 《社科纵横》2011,26(6):19-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和前进方向。只有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方面,凸出阶段性特征、特质、特重建设,就一定能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起全民族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永世长城。  相似文献   

8.
张丽华  马可 《社科纵横》2013,(10):16-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这不仅是价值导向,也是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是在学习、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仍有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这一体系心存困惑,具体表现为"无用论"、"无关论"以及"无为论"三方面思想障碍。这三个方面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实践。破除"三无论"思想障碍,要抓好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阐释",解决好对待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冷三热"态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统摄、包容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9):159-16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特殊的责任。基于此,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其优化路径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体系中,人始终处在中心地位,以人为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长点.现代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点.以现代思维方式构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包客性、民族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把社会各阶层、群体、人民群众有机凝聚在一起,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价值体系有核心价值体系、非核心价值体系以及错误和腐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精神依托。而非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作用。非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资源可以丰富核心价值体系,例如,把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就能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非核心价值是建设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是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剧烈变革过程中,精神文化变迁滞后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三信"危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被动摇、行为失范等诸多矛盾和问题,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途径来化解。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建设的方法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文化已成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软环境。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大学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方法性问题,它主要包括:大学文化建设现状的辨识与凝练、大学文化建设目标的确定、大学文化建设内容与任务的描述、大学文化建设途径的把握,以及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心智发展思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公共性规范,它契合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具有顺应社会进步的正当性和适应民众心理的可接受性。只有走"以道理服人"、"以攻心为上"的心智发展之路,用传统或习惯服人,用信仰服人,用事实和道理服人,让民众相信它,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宁 《创新》2009,3(3):5-8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朱碧波 《创新》2012,6(4):33-37,126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石。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理论命题以来,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定位、功能、建构等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初步搭建起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立体化的理论架构。然而,在成果丰硕的背后,也还存在着核心概念运用混乱、研究内容重复零散、研究方法单一偏狭等一些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了解当前北京市民价值观基本状况的前提下,提出首都市民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就是要在全社会普遍地建构、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并以之为引导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和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利益是价值的尺度,可以用利益认同来推动价值认同。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风险问题,化解社会风险可以实现利益认同,进而转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建立利益机制化解社会风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体现在四个方面:化解经济风险,巩固核心价值认同的物质基础;化解政治风险,创造核心价值认同的民主前提;化解文化风险,营造核心价值认同的人文氛围;化解公共风险,改善核心价值认同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20.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4,31(6):123-127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