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解决台湾问题与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中共中央逐步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与一系列政策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国家整体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建设两岸“共同家园”与“两岸命运共同体”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民为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共同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标;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也提出了推进与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原则、路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因素在增长,两岸关系的负面因素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台独”的失败与美国支持台海地区和平发展的大形势,促成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氛围。目前,两岸关系已取得了好的开端,但是和平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切实面对。  相似文献   

3.
"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以及2016台湾"大选"等显示,台湾的社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成挑战。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从激发两岸和平发展的源源社会动力入手:一是厚植两岸非政治性共同利益;二是形塑两岸共同精神纽带;三是在大陆开展社会创新实验;四是建构两岸生活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和平发展,让两岸民众共同分享"和平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两岸最终和平统一作社会准备。  相似文献   

4.
马英九就职以来,在"对外政策"方面结束前任极力推行的"台独外交",推行"活路外交".这一政策调整,既是响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结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意图.为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避免两岸在"涉外"事务中不必要的内耗,就要妥善处理台湾"涉外"事务问题.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际环境对任何国内战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历史与地缘政治因素的作用下,国际环境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更是如此.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实践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视野.当前国际环境对中国和平发展在总体有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美国是中国处理两岸关系问题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因两岸主体性因素、其他国际力量以及国际法律与制度等诸方面的影响,美国因素存在局限性;应该关注美国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在深层价值观与国家利益上存在复杂的博弈互动关系,因为这种关系直接形塑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关系在各个领域相继取得诸多重大突破与丰硕成果。然而,在两岸关系步入"深水区"之后,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加上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应在持续深化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共同政治基础,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化解两岸认同歧异,开启政治对话进程,从而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双方所面临的困境不断凸显。如何看待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及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解释当前两岸关系中物质性因素和观念性因素相分离的客观事实,都需要一定的分析框架。从文化结构的生成、差异、冲突与弥合入手分析两岸关系,是当前研究两岸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两岸和平发展进程中,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必然现象,也是两岸关系发展必须要跨越的阵痛期;随着双方互动性实践的深入,两岸会建构更为稳固的共有文化。  相似文献   

8.
目前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大三通"全面实现,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结束了两岸资本单向流动、不对称、不平衡、不稳定状态,社会文化交流全面展开,厚植了两岸共同利益,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未来要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加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扎实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交流,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纽带;加快建立共同管理机制,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9.
台湾问题是美国霸权与中国和平崛起之间结构性矛盾的焦点。台湾问题演绎着中美战略博弈。中美战略实力对比与中美各自与台湾关系是制约台湾问题未来演变的两个战略关键,其中争取战略实力对比优势则是中美战略博弈的焦点。两岸关系"不统不独"状况只是阶段性平衡,它酝酿着中美战略博弈高潮。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逐步进入巩固和深化阶段,争取台湾民心工作迎来有利机遇和重大挑战。台湾民意的理解和支持,一直是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的关键因素,也是和平统一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社会基础。本文从2012台湾"大选"透析出的岛内主流民意走向出发,结合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新特点,重点分析了当前争取台湾民心工作在现实领域面临的主要难点和问题,并对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出现了若干落差,如经济关系的密切与政治僵局无法突破,岛内经济回稳与执政当局政局掌控力的下降,大陆惠台政策的深入与岛内民众中国认同趋淡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两岸关系朝纵深发展,影响两岸持续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两岸政治互信尚未建立,全方位交流无法有效增进岛内民众中国认同的情况下,本文尝试从社会整合理论出发,探索建立社会整合机制,推动两岸持续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以夯实两岸合作的社会基础,为两岸持续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对台政策的历史转变与两岸关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坚持不懈地探讨和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创造性地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如叶剑英的"九条方针"、邓小平的"六条设想"、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和"六点意见"等.这些对台方针政策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缓和了台海地区的紧张局势,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加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台湾政局演变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初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后,台湾政局演变的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日益突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湾政局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明显,要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态势持续下去,台湾岛内政治形势的演变仍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务实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关系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两岸只有增强政治互动意愿,自下而上地务实推动两岸政治对话,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政治互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入世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应抓住机遇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关系,通过经济合作的双赢方式,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唯有统一才能给台湾带来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引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仍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面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与挑战,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寻找破解难题、打开僵局的智慧和答案。  相似文献   

17.
要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就要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目前台湾方面主要是按照“两岸分治”的思路来寻找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连接和共识。无论是“一中屋顶”,还是“一中三宪”都是如此。“两岸分治”思路的最大问题是它在实际操作中会造成“一个中国”的虚化。为克服这个弊端,两岸可以从“互为主体”、“互为特殊地区”的思路出发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为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和平发展取得重大成果情况下,台湾"国家认同"出现政治偏差,统独取向出现严重错位,这一情况表明了台湾"国家认同"问题的复杂性、严峻性,表明了正确引导和重塑台湾"国家认同"的重要性、迫切性。在影响台湾"国家认同"的诸多因素中,"台独势力"的影响最为恶劣。在"台独"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台湾"大选"结束后,岛内政局确如大多数人所料,出现了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终于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而这一变化同时也为"机遇管理"模式的讨论提供了客观条件。抓住历史机遇是两岸重大共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机遇现在已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要切实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还应客观地界定机遇期的时间段。机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恰当设定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另外,机遇期内仍应注重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