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译者中心"论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论点之一,同时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其实,诸多质疑的根源是对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认识不够。笔者认为,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生态理性中的"翻译伦理"几大原则对译者的"事前预防"作用以及"适者生存"对译者的"事后追惩"作用都是对译者有效的限制,也是"译者中心"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以往的翻译对等原则,将翻译实践从所谓神圣的原文中解脱出来,强调翻译目的以及译者行动的重要性。生态翻译理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主要强调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两种翻译思想产生的时代与背景虽有不同,但是存在着很多内在联系.因而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汽车广告翻译实践中的生态翻译思想,阐述生态翻译思想的功能性解释,无疑会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应用生态翻译思想,对于汽车广告翻译来说在是必然的、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国外商品名称翻译研究的基础上,以最佳关联理论及其相关内容为理论框架分析翻译过程,尝试建立翻译过程的最佳关联模式。从最佳关联的视角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寻找具有最佳关联属性的译文的过程。该模式重点考查了原文、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的认知环境、最佳关联性、读者的认知环境等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佳关联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然后,以此模式为框架分析了一些国外商品名称汉译的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式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6.
翻译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而又结论未定的问题。翻译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翻译中对译者的态度、对译者身份的界定以及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化转向给译者研究以及译者主体研究带来了新的局面。本文拟就翻译中译者地位和主体性研究作一历史回顾,以此探讨译者在翻译发展和翻译理论演变过程中的身份变化和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摘要]序跋等副文本广泛存在于翻译作品周围,是读者从作品外部走向正文所必经的一道门槛,编者和译者在此设计了一套阅读路线和阐释规则,直接影响并干预读者的解读。译者在此阐发的翻译思想、推介的文学手法,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和史学价值,是建构翻译理论不可或缺的史料,也是中西文学理论比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译者感知体验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译者的识解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产生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理据。识解方式主要包括详略度、背景知识、视角和突显。详略程度的高低、背景知识的差异、视角的差异和突显焦点不同,译者对原文的识解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翻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语篇结构存在诸多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和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化的不同。对翻译文本进行语篇分析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语言间语篇结构的差异也是译者需要慎重处理的。归化是在翻译中译者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之一 ,也是处理语篇结构差异的重要手段。译者无论是翻译应用文体还是文学文本 ,都不免对其语篇结构进行归化处理 ,而翻译中语篇结构的归化程度取决于译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幻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也日益重要,而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则一直处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边缘地带。为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对外传播,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三体》英译本译者主体体验性和译者多重互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科幻文学翻译研究应从译者出发,兼顾翻译活动中各因素。翻译活动前译者应加强与双语世界的体验,翻译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读者需求,主动向读者靠拢。文章还对科幻文学翻译以及科幻文学译者队伍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以期为我国科幻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译论、翻译科学论,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学派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每个阶段的研究围绕不同中心,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但始终局限在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中,强调某一中心对另一中心的压制。然而,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其中某一中心的独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正是译者与文本、读者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元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功能翻译理论在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存在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达到提升女性社会身份的最终目的,过于夸大和强调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另一方面,忽视了翻译活动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互动,对译文接受者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两方面问题严重阻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健康发展。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以及“忠诚”原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女性主义翻译应当遵循顺应差异性的翻译策略,在明确翻译目的的同时,根据译文接受者的文化意识进行翻译。此外,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尽可能洞察原作者意图,并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不违背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译者作为两种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联系在一起。翻译过程中,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因素对译文的影响举足轻重。该文试图从译者的认知模式着手,通过对译者信息处理模式的介绍,探讨译者方面引起的翻译困难和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人们对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从传统译论、翻译科学论,到后现代解构主义学派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每个阶段的研究围绕不同中心,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也迥然不同,但始终局限在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中,强调某一中心对另一中心的压制.然而,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其中某一中心的独白,译者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也正是译者与文本、读者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展开多元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对翻译比喻的探讨已屡见不鲜,但是,从译者比喻这一分支来研究翻译仍是一个新话题。不同于翻译定义的平铺直叙,译者比喻采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鲜活地刻画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形象。因此,从历时的角度,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的译者比喻进行梳理以及对其隐含的译者主体性思想进行探讨,是揭示古今翻译活动中译者社会地位变迁的有效手段。借用这一手段,译者的社会地位在中西翻译史中的三次重要演变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6.
翻译也是一种修辞活动,这其中修辞者是译者本人,观众是广大的译语读者,而修辞的产品则是翻译的译本。无论是翻译还是修辞,读者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译文读者既是翻译的动力源泉,也是翻译的目的所在,因此,作为修辞者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读者意识。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读者意识、翻译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译者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多元系统理论在二语互译中存在的无法充分传达源语信息及保持译作特色的问题,提出了译者主动翻译法及其实践"三步曲"。该翻译法通过输入材料分析、思维转换分析、输出材料分析"三步曲"的运用,能有效消解翻译过程中译者以目的语为核心采取翻译策略导致的原作信息不充分、译作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而文化模式中的环境因素、译者个体经验差异和两种语言本身的因素是造成译者主动翻译法实践中的译者中心主义的主要文化因素。研究认为译者主动翻译法对翻译实践过程中忽略译者的主动性以及源语创作的丰富性等方面能产生积极的弥补作用,而了解了文化模式冲突则对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主体间性的研究考察的正是这一行为中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人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著名翻译家傅雷的翻译行为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范本,透过这一特定范本我们可以发现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两对重要的间性关系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主体间性框架下分析佛经翻译三个主要阶段的译者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的发展变化,指出译者主体、读者接受、权力与赞助人、社会文化需要等因素的交互对话的间性作用才成就了我国翻译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佛经翻译.  相似文献   

20.
外来译者群体对我国国家叙事对外传播贡献重大,其译作也显示出高超翻译艺术,但目前对这类译者群体研究不足。任东升、王芳等的新著《沙博理翻译艺术研究》基于语料库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文本对比分析与译者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外来译者典型代表沙博理的翻译艺术进行了多维度深刻阐述。结合对该著的介评,重点探讨外来译者的译者身份、国家叙事对外来译者行为的规约、国家叙事与翻译艺术如何共同呈现以及外来译者研究路径四大问题,以期为外来译者研究和在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这一群体的国家叙事对外传播作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