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析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权思想是戊戌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核心。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是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与中国现实结合的产物。他的民权思想包含着对君权的尊重。梁启超认为,在中国,欲兴民权,必先兴绅权、重君权。他由此设计了在中国兴民权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
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权思想是粱启超宪政理念中最富时代意义的内容,文章对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民权思想进行了  相似文献   

3.
论孙中山民权思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孙中山民权思想在追求的目标、人群划分的理论及君子与先知先觉者的社会义务三大方面的具体对比,认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在价值法则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资源,是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自然展开,从而厘清了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桑东辉 《学术界》2022,(8):189-195
在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中,梁启超对孟子思想非常重视,其不仅著有《读〈孟子〉界说》等著述,还曾著有未刊稿《梁启超论孟子遗稿》。梁启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佛教和西方哲学理论,对孟子人性论、道德修养论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某种程度上讲,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深受孟子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论以及立志、存养、扩充的道德修养论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和理论基础。当然,由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主要建构在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这一机械社会学理论之上,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深受孟子影响的梁启超新民思想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思想复杂多变,既有反复之处,也有精进之象,其坚持民权思想则是一以贯之的.他明确地将民权与御侮救国,即思想文化上的启蒙同现实的救亡图存有机结合起来,这表明其本人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维新范畴.他把国民与奴隶予以区分,致力于使民众彻底根除"奴隶性"、抛弃"奴隶行",而成为国民.后来"五四"新文化倡导者展开国民性讨论,揭露和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实际上是对梁启超这一思想的发展.他的"新民"理想观其实比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更有理论深度,更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尽管由于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文化背景不同,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思想存在很多认知局限,但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被认为是中国开一代风气的文化大师,是中国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论述给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的同时,对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的思想启蒙和小说革命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凭借着《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梁启超成为近代韩国最知名的中国思想启蒙者。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引发了近代韩国的"小说革命",而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分析韩国的衰亡以及要求新民启蒙是梁启超及其著述能够在近代韩国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凭依日译西学,梁启超提出了铸造近代新型国民的方案.即"新民".新民方法之一的"采补其所本无新之"的日译西学内涵主要体现在:独立自助与自由精神、民权思想、文明进化与公德意识.这些内涵主要取道于日本思想家中村正直、中江兆民、福泽谕吉等的译著与思想,其目的在于以西方的国民精神来改造国人.提升国民道德水平,能与列强"相埒".  相似文献   

9.
李健 《社会科学家》2023,(12):129-134
作为近现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梁启超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现代民主思想构成了中国现代民主理念的最初形态。梁启超承接并重新诠释了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传统,对西方政治思想亦有所吸收,明确反对专制政治,倡导民主主义。不过,梁启超的现代民主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其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梁启超根据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民主观点,虽然在推崇与宣扬民主主义之后,一度对其表示谨慎和怀疑,但最终还是回归了这一立场。整体而言,梁启超为中国现代民主思想的展开贡献了思想财富,审视梁启超的现代民主思想将有助于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之路。  相似文献   

10.
19、20世纪之交的梁启超以系统的报刊思想理论和持久的新闻实践,向国人提供了一系列现代新闻学观念,成为开一代自由主义风气的大师。另一方面,梁启超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理解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使之染上了浓厚的中国色彩而成为一种中国式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发生畸变了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同时,梁启超作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开自由主义风气的大师,他对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潮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这种畸变在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潮中也就具有了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所形成的狂欢式思维对文学艺术思维有巨大的影响。狂欢式思维有别于抽象思维而接近于艺术思维,有别于独白思维而接近于对话思维。在狂欢式思维的影响下形成的复调思维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进入思想的对话领域和生活的对话领域,揭示出多元和矛盾的资本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民主思想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与民主思想有无本质区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历时性考察并认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和进步意义,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主主义思想的问世。民主思想的显现,应该说是从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元代中期倡导雅正文风的台阁文臣,黄溍的诗学思想在主张鸣一代之盛、铺张圣德的同时,还表现出吟咏性情、出之自然的创作倾向。孟子诗学在史学、心性、文气等层面上深深影响了黄溍对诗歌的认识。黄溍诗歌创作中的林泉之想,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诗学观念,并形成了一种与山水画境界相通的清秀之美。  相似文献   

14.
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类精神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出现后,"梦意识"在现代思想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推动了西方现代文艺美学的发生和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唤醒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梦思维"的兴趣和关注.所谓中国的"梦思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献、特别是文论中一系列有关梦的认识与理论观念的辨析,也是打通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在有关梦意识方面隔膜的一种努力,试图在不同文化理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其思想除了有发展和深化之外,还有一些贯穿始终的思想基因,我们应当探寻这些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思想基因。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是对青年时代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因素。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上黑格尔影响主导或者费尔巴哈影响主导的主流观点,并且认为应当到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文本中寻找这些思想基因。  相似文献   

16.
卢梭以两个基本原理即两个自然情感自爱心和怜悯心为基础,构建了其“人性善”的人性论思想,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独特的自然法理论,进而通过其自然法思想,揭示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共同体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强烈逐利求金欲望在生产领域的反映。"资本共同体"建立在资本同工人交换的基础之上,它是资本的联合,不是个人的真正联合,因而是被迫、偶然、抽象、外在于人的。工人由于贫困不得不服从"资本共同体"的强制,这种共同体同工人格格不入,没有实现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资本家的自由发展也是以服从和服务于资本需要为基础和前提的,他们的独立性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新的限制,人还不是完全独立和真正自由的人。仔细研读和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共同体"思想对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本质,深入理解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减轻"资本共同体"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奴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体现于毛泽东关心、思考、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本文介绍了毛泽东在各个时期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概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阐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哲学底蕴,指出了宣传和发扬毛泽东刨新思想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5 0— 70年代的中国社会被毛泽东思想和意志所支配 ,其间中国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乃至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都与毛泽东息息相关。尤其是其晚年极力突出道德的作用 ,企图在神州大地变革原有的文化传统 ,达到“六亿人民尽舜尧”的理想境界。然而事与愿违 ,中国并未成为“理想之国”,反而陷于空前的盲目动乱之中。当然我们可以说内因外因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误 ,但是毛泽东贯穿其整生的思想内驱力无疑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及实践同其早年的思想性格有着深厚的渊源。“毛泽东早年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杨耕 《河北学刊》2003,23(6):21-29
本文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空间、理论意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重新考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也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了"形而上学",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