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袁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3)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仍然选用了韩愈的《马说》。其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历来被认为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鸣之”二字,释法已有好几种[注]。因为“之”是初中文言教学的重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探讨“鸣之”。最初,有人认为“呜之”是“之鸣”的倒装,“之”指代千里马。这种讲法不合古汉语倒装规律,是把语义与语法混为一谈了。后来有人认为“鸣之”与前面两句中的“策之”“食之”相照应,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使它鸣叫(使动用法)。这种讲法在语法上似乎有道理,但在语义上经不起推敲。 相似文献
3.
相佶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末之卜也”解《礼记·檀弓》上篇:“鲁在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之。士之有,自此始也。”郑玄... 相似文献
4.
“马童面之”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振宇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3):39-40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马童面之”传统的解释是“马童背对着项羽”。此种解释不甚妥当。根据字义,文义和语言规律,应解为“马童仔细观看项羽”才算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5.
《语文月刊》去年11期发表了秦国同志的《<且介亭杂文〉的“且”字读音辨正》。随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等还摘介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面看去,秦氏所说,貌似有理。深入探究,大有商榷之处。 秦文说:“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方合书名原意。”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完全违背书名原意。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7.
8.
9.
赵付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9-10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其中的"思"字,歧解颇多。然而,无论将"思"解作实词"思想"的类义还是语助词虚词,都没有抓住解读"为政"话语框架下"思无邪"的要旨。事实上,"思"当解作"使","无邪"的逻辑主语系"闻诗者"歌诗者"。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服务群体,按照不同的护理程度,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以“娱养结合、医养结合、院养结合”为内容的新模式,打造了品牌,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12.
温州有成百上千支由群众特别是中老年群众自发组织的健身队,其中,“何兰英健身队”远近闻名。每天清晨,城南立交桥下,总是活跃着一支翩翩起舞的健身队。不论刮风还是下雨,这里总是热闹非凡,可谓风雨无阻。她们给温州这个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 相似文献
14.
谈“情绪舞”与“情节舞”的欣赏季仲玲舞蹈欣赏是艺术欣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舞蹈欣赏又有别于对其它艺术门类的欣赏,这是由于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应当肯定,不管是男女老少,文化水平高低,只要具有正... 相似文献
15.
杨芳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本系列文章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的有关问题。何云波的文章着重探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对建构总体知识学的意义与启示;焦静芳的文章揭示货币与文学的关系;左芬、林文兴、杨芳则分别以诗人彭燕郊的三首表现绘画、音乐、舞蹈的诗为例,探讨诗人如何用诗的语言去表达绘画、音乐、舞蹈的意境;谭琰的文章比较中国传统诗、画中空白的审美意义;姜攀、刘海花则分别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园林、插花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乐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76-78
通过全面考察古代军制以及"去"词义发展线索,再参证其它相关文献以及分析杨伯峻所依据的旧注,可以看出"去之"应为"杀之"之义。从而否定了郝敬、杨伯峻等"开除他"的注释。 相似文献
18.
朱文婷徐浩鋆孙晟炜陈行宇朱佳雯肖如嫣 《成才与就业》2017,(6):28-29
右边顺手“舀水”,左边反手往上推,一条威风凛凛的银色巨龙渐渐“舞”了起来……这情景,不由得让围观的部分学员连声叫好。 相似文献
19.
王荣起 《中华儿女(海外版)》1996,(2)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西双版纳永远是一个朦胧而又神奇的地方。或诈只有从这块土地上走出的舞蹈家杨丽萍,还有她的舞蹈,才能以直观的魅力,展示这块土地上狂育“神秀”的“造化”,讲述西双版纳地滦人杰的神奇。已昌舞蹈“大家”的杨丽萍,从小生在这块美丽但还算不上富饶的土地上。在偏僻的山寨里,做为一个离异家庭中幼小的长女,杨丽萍厮守在母亲身边,带着三个弟妹,用一副稚嫩的户膀,檐起一个不不轻松的童年。这晨的山水还记得,当年,在一座白族垛木房的木梯上,常常坐着一个小女孩。她一次又一望着烧着晚霞的群小,崔级苍苍的森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