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安文学"大众化"以自觉的理论建构及其创作实践,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思潮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段,同时为当下文学"大众化"的创作带来了启示意义。延安文学"大众化"理论在战争文化规范下结合高度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走向成熟;延安文学"大众化"实践以雅俗共赏的创作风貌建构起了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气象和中国风格的文学形态;延安文学"大众化"的整体特征为:知识分子与大众的角色转换,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历史转移,集体化创作,"民族化"追求以及政治功利主义色彩;同时相应地带来了局限性,如知识分子启蒙精神、审美理想、创作个性的失落,文学创作思想性胜于艺术性、通俗性胜于现代性、功用性胜于审美性的价值偏颇。  相似文献   

2.
民族化与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两大方向,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是现代化追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的民族化发展和建设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寻根文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寻根文学也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追求的顶点和终结。自此,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们雄心勃勃的民族化追求,终于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将延安文学划分为前后两期,《讲话》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产物,《讲话》之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开始异常地凸显出来,文学新规范的确立对延安文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文艺方向、形式及创作主题、文艺理念等均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简单梳理延安文学前后期文学主题的流变,来挖掘特殊时代背景下延安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及转变背后的实质指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析出发 ,认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西方化实践都是失败的。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根基不应从西方拿来 ,也不应从民族传统中继承 ,而应在独立面对中国社会“现代化” ,产生独创的艺术表现图式的基础上产生。就此 ,笔者既不赞同民族化主张 ,也不同意西方化观点 ,中国文学应该走“世界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析出发 ,认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西方化实践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根基不应从西方拿来 ,也不应从民族传统中继承 ,而应在独立面对中国社会“现代化” ,产生独创的艺术表现图式的基础上产生。就此 ,笔者既不赞同民族化主张 ,也不同意西方化观点 ,中国文学应该走“世界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以延安时期的报刊研究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视角进行探析,认为报刊在延安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及其拓展表现在:议程设置与话语的构建,创作实践与批评的互动,受众培养与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定位,创作主体的聚合与文学公共空间的形成等方面;强调回到历史叙事的现场,从文学作品传播的媒介及其规律入手,应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在革命与救亡的制约下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上升到更为广阔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层面;文学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承继"五四"文学所开拓的现代性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合新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无论是文学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大众化的文学实践,还是文化符号由"鲁迅方向"向"赵树理方向"的转换,以及新的文学规范的设定,都在不断探索本民族文学现代性和民族性并重建构的新的可能性。从延安文学的实践及发展来看,一方面,它的现代性追求尽可能地向本民族的文化靠拢,突出中国经验的表达;另一方面,它所建构的民族性又充分体现着现代性追求的实践特征。延安文学所追求的现代性是包含着民族性的现代性,所确立的民族性是内涵着现代性的民族性,民族性塑造着现代性,现代性目标又深化着民族性的诉求,二者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和对接的过程,由此构成了延安文学的双重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并重。现代性与民族性作为延安文学的两翼,形成了延安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并为建国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文学规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重新理解延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文学研究界应该重返延安文学场域,力求对延安文学有所全新的理解。对“延安文学”的命名、延安文学的性质以及延安文学的复杂性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延安文学”的命名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党的文学”构成了后期延安文学的性质,它既是一种文学观念,也是一种文学形态;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应该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延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延安文学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学现象,而且更具一种文学精神价值。延安文学精神是文学的时代使命担当精神,是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精神,是文学追求朴素与崇高相结合的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延安时期异彩纷呈的文学实践(庞大的作家队伍、众多的文学社团、纷繁的文学期刊、丰厚的文学创作实绩)是延安文学精神形成的文学基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延安文学精神的理论核心。延安文学精神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精神引领,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文学传统中理应包含如何接受外来影响的内容。这一传统在流程上经历了由欧美文学向俄国文学的转移 ,新文学建设也由形式转向内容 ,并在对俄国文学特点的归纳和解释中完成了对新文学创作规范的制订 ,使得新文学在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以俄国文学为范本、以民族意识为轴心、以文学参与民族解放为半径和以作家个人审美意识为潜流的特征 ,它们不仅导致了新文学方向的变化 ,而且成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传统  相似文献   

11.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流派,研究者对其态度莫衷一是,颇多争议.本文以新文学发展流变的历程为参照,以文学的民族化、现代化理论为评价尺度,从其理论倡导与小说文本创作两个方面对它的成败得失进行梳理批评,予以客观地界定寻根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延安文艺研究的升温,研究中普遍存在用"延安文学"指称"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现象.事实上,"延安文学"的概念本质上属于地域文学的范畴,可泛指在延安这一地域所生发的所有文学现象,它与"延安文艺"、"延安时期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的内涵虽有交叉,但其概念本身有着明晰的外延与内涵,不可互相指称.  相似文献   

13.
鲁迅语文改革观的基本内涵是为大众的,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打破士大夫垄断,将本属于大众的语文工具重新交还大众,是其语文改革的根本目的;大众化与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论体系和以拿来主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内容的方法论体系,都是基于上述目的而提出的。鲁迅的语文观及其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白话为本位的语文观及其指导下的五四国语运动是传统文化现代化与外来文化民族化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主要解决的是语文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矛盾;以大众为本位的语文观及其指导下的语文大众化运动,则是文化现代化与民族化建设同大众化矛盾的背景下的实践,主要解决的则是语文现代化同大众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学批评”在自身理性和具体形态的实践塑形过程中,其发展是与解放区“革命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放区“革命文艺”的理论体系中的“大众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歌颂与暴露”、“整风与批判”等内容为“十七年文学批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左翼文学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现象。它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并一度占据主潮的位置。并且,它上承五四,下启延安工农兵文学潮和十七年文学潮,建立了中国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提倡文艺的大众化,产生过很多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但是左翼文学也存在很多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左翼文学在新时期备受指责的所在。因此给左翼文学公正与客观的评价就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延安文学的传播学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媒体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借助史料考证的手段,对延安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厘清延安文学的传播活动及其发展状况,文学与传媒的互动关系及效应,打开了认识和研究延安文学在延安特定时期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一面新窗口,实现了从传播学视角观照延安文学的新探索.认为延安文学的传播效果主要表现在战争环境下的宣传鼓动作用;文化规范的形成与整合;"左翼文学"、延安文学与建国后"17年文学"一脉相承,成为现当代文学事实上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延安启蒙文学承续五四文学传统,蕴含丰富多样的启蒙精神。具体而言,丁玲对延安民众精神病苦的揭示继承了批判蒙味的启蒙精神,萧军对五四个性主义的张扬彰显出个性主义的启蒙精神,王实味提出对人的灵魂的改造表现出改良人生的启蒙精神。深入探讨延安启蒙文学的三种精神取向,可以更加深入地看到延安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民族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晚清文学观念的嬗变所作的历史考察及个案分析,认为中国文学观念在经过晚清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后,已开启出以粱启超为代表的功利文学观及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审美文学观两种与传统文学观念迥异的发展理路,而这恰恰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文艺"工农兵方向",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工农兵文学"。其样式特点是:政治化的生活事件和政策性的表述;预期性的情节发展和合目的性的效果;从政治着笔的人物描写和政治性的褒贬态度;公众化的意识和直奔的主题;民族化的体式和大众化的语言。这一样式不是模式,而是一种文学的类型。在当今,它不但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有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内容、形式上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其意义上的虚空和内容上的故事化、传奇化的走向,使寻根文学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片面和形式。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根”的夸张、放大式的集中写照,在充分展示民族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景观”的出现,最终使得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的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