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市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是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妥善解决。本文从乌鲁木齐市居民收入现状入手,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我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地区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等等都出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陈建良 《创新》2009,3(4):51-55
国际金融动荡引起我国出口形势恶化,我国经济今后将主要由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拉动。当前国内消费需求总量虽在增长,但消费增长低于同期GDP的增长,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平衡,差距逐年扩大。居民收入的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从根本上制约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缩小收入差距,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解释中,分析初始原因的居多,而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拉大则是城镇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东、中、西部城镇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农村资源的抽吸不同,加大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此,必须从平衡城镇发展水平的高度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4,(6):20-24
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悬殊的城乡收入差距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泰尔指数为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选取2000—2011年全国31个省居民收入数据,比较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总泰尔指数、城乡间和城乡内的泰尔指数,并采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了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城镇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更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国琴 《浙江学刊》2003,(2):166-169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整体居民收入差距意见不一,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拉大已是定论。本文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又有待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7.
1985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扩大趋势,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也不断提高.1985--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为15.48%.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加快,超过农村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差距贡献率也超过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且基尼系数在2007年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因此,政府在制定缩小收入差距的分配政策时,应对防止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瑞红 《社科纵横》2005,20(2):32-34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缩小收入差距、防止贫富分化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对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及其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霍瑞红 《社科纵横》2007,24(4):57-58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但同期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拉大。“缩小贫富差距,共建和谐社会”已刻不容缓。本文试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几个因素探寻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斐然,但此期间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收入亦加速分化.分配领域矛盾的突出,开始制约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研究并解决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直接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体现在多个方面,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农户内部、行业之间、地域之间的收入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足够重视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现行流转税、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没有全面发挥,缺乏财产保有环节的税种,在征收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调整和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改善税制的执行情况,提高人们的纳税遵从度,充分发挥税收在居民收入分配环节的调节作用,更有效地解决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分析结果表明:转移性收入差距和工资性收入差距表现明显;14个区县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规模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但是不同功能区内部结果存在差异,城市功能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内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规模正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今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继续扩大,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差距将逐渐缩小。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城市发展新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规模可能明显扩大。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期间,北京市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2.18∶1。城乡在社会、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距。农村居民内部贫富差距大于城镇居民,且近年来有扩大趋势。北京市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利于城乡和农村内部均衡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北京向世界城市进军。本文阐述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意义及必要性,分析比较了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态势及京津冀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和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分析,提出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除区位、自然资源、历史基础外,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以及大都市经济区的形成等因素是导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而从区域不平衡到较为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地区在中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指出以京津为核心的大都市经济区正在形成。同时,就如何正确看待天津滨海新区的地位、作用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本文针对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现状,通过国际比较提出了在保障水平和保障范围等方面与发达国家70年代还有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完善北京市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根基。综合考察北京的阶层收入差距、北京房价和北京的经济实力以及进一步城市化的需求,本文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加强民生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本文就此提出相应对策,这个对策的基本思路是:需求-分级-分配-流转-退出一体化;土地-资金来源多元化、用途专一化;法律-法规-政策-监控一体化。这三者形成统一整体,统一执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背景下我国居民对核电的认知状况与接受意愿。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对核电相关知识了解水平较低,但关注度和兴趣都比较高;公众对核电的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和接受意愿也比较高。根据本文的分析,公众对核电的感知价值对其接受意愿有促进作用,提高感知价值的主要途径包括提高公众对核电的卷入程度和信任度;公众对核电的感知风险对其接受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降低感知风险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高公众对核电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交通拥挤收费的可行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拥堵问题给北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可知,交通拥堵主要是由于个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造成的。交通拥挤收费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种手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了交通拥挤收费的理论基础、有效性、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论证了交通拥挤收费在北京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交通拥挤收费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抗美援朝运动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组织对群众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并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市民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转化成积极支持政府号召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20.
Cities facing a continued and prolonged process of population decline require innovative urban regeneration policies complementary to growth-oriented policies. Losing inhabitants involves a decrease in economic activity and social capital. Therefor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defining policies to cope with population decline is being increasingly advocated.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four shrinking cities of Portugal to capture residents’ knowledge ab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ir city of residence as well as the policies and actions they prioritized for dealing with the population decline. The responses from 701 questionnaires show that economic revival policies as well as safety and accessibility policies were preferred. To put these policies into action, the recovery of industrial activity, the creation of business incubators, an improvement in law enforcement, and public lighting were ranked as top priorities. Rank-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which variables influenced the residents’ rankings. We found that the evaluation of the city's characteristics impact the ranking of the policies and actions. Hence, residents show a high level of coherence when engaging in a discussion at the level of policy-making. Therefore, the findings support residents’ involvement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regarding urban regeneration in shrinking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