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卢作孚是我国最早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视角思考乡村建设,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所开创的"民生-乡村现代化"模式与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教育-乡村社会改造"模式相比具有不同的价值.卢作孚和梁漱溟一样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中具有模式意义上的两大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阐述这一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分析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并联系现实,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梁漱溟教育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波 《社区》2008,(2):12-13
梁漱溟,“中国最后的儒家”。走完百年人生,学人无不称颂其“敢于犯颜直谏”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美德。当年,马歇尔、司徒雷登称梁漱溟为“中国的甘地”。从记述梁漱溟的资料中,记者只感觉他是一个冷面的儒者。在这尊严峻冷面“佛”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副悲天悯人的胸怀,他还有无另一副面孔?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不仅对当时的乡村教育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改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以后的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启示。曹州办学是梁漱溟经历的一次早期教育实践活动,对他的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以及他最后走上乡村教育的实践道路都有重要影响。文章主要通过梳理、分析梁漱溟曹州办学的起因、宗旨和失败的原因,揭示梁漱溟从事乡村教育的思想动因及其转变过程,从中也可以反映出梁漱溟独特的教育追求和价值情怀。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阶层弱点、社会地位与功能的思考,不仅改变了自我阶层认知,也在重塑着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形象,他们主动参与甚至推动了自身阶层的边缘化。瞿秋白的思想证明了这一点。具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瞿秋白思索了士阶层没落的多种原因;剖析了"士"、过渡时期的"文人"、新兴知识分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的特点、社会角色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还将知识与劳动的关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排序。瞿秋白的知识分子观和知识观传播开去,从理性上、理论上推动了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自我论证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6.
郑大华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是对梁漱溟研究公认的大家。他对梁漱溟思想属性的辨析、学术贡献的评判、文化观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梁漱溟学术思想的理性认知,拓展了对梁漱溟研究的学术视阈。在此意义上讲,对梁漱溟的研究是解读郑大华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等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动员社会的知识精英参加,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这场运动的实践所给我们提供的启示是,乡村建设是关系到中国文化传统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集中全社会的意志和智慧大力推进,知识分子应当成为推动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梁漱溟当年的实践对我们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仍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我们应该学习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热情转变成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在研究邓演达思想时,极少关注他的知识分子观。知识分子观是邓演达的平民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知识分子观主要是,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传统知识分子在官僚政治中的附属性与南京政府中知识分子的寄生性,强调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平民革命和新社会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尤其是他最早也最系统地提出知识分子与农工相结合的思想。这些,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主张教育救国.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根植于当时的社会问题,并贯穿在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中国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是社会组织构造的崩溃,基于此,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回归“理性”,即借助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梁漱溟不断地探索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步形成了他的乡村教育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教育理念,渗透有终身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五四精神并非仅仅体现为反传统,而应归结为五四文化转型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推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所共有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批判精神。“五四”后期的梁漱溟就已经跳出文化问题上欧化与东化之争的圈子,以一种文化多元论的眼光来处理中、西、印文化间的关系,也实际是处理世界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步入“新时代”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在上世纪30年代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未能帮助中国找到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方法,但他的探索对今天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样化开展农村教育,鼓励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借助文化建设来调动农民建设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全面论述,而是就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的一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即:人类社会自跨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已自然而然地成为劳动阶级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分别隶属于不同阶级的、特殊的社会阶层和  相似文献   

13.
韩复榘支持梁漱溟乡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一 )中国三十年代乡村危机与韩复榘对农村重要性的认识 ;(二 )韩复榘利用梁漱溟乡村建设巩固山东对抗蒋介石势力侵入 ;(三 )韩复榘利用梁漱溟乡村建设来防止中共势力渗透 ;(四 )韩复榘利用富有盛名的梁漱溟乡建改革来顺应三十年代的军阀政治改革潮流 ;(五 )韩复榘的知识分子情怀以及与梁漱溟的早期交往。  相似文献   

14.
苦难叙事是底层想像的一个基本特质,这既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与社会责任,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底层"的误读,因为这种苦难叙事与现实中的底层生活形成一种"想像"与"经验"的背离。此种"背离"源于知识分子过于庞大的人道情怀、固执的城乡对立观及对社会新阶层的成见。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史的研究或对乡村建设运动本身就事论事的研究层次,本力图把梁的乡村建设思想放在近代中国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中,侧重从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理论的视角对其展开讨论。首先详细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代表作《乡村建设大意》,进而突出梁漱溟乡村建设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两项即“农民自觉”与“乡村组织”。在引入国家构建理论之后.本认为星火燎原式的“乡村组织”意在化育独立成熟而拥有自身公共空间的中国社会.而由知识分子引发的“农民自觉”便于提供一种足资构建现代国家利用的化形态,这亦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精义所在;并在末试图指出梁乡村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毛泽东通过对抗战形势及以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研究,形成了自身的知识分子观,认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充分肯定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指明了培养、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的途径,成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17.
斯宾格勒、汤因比、梁漱溟是现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哲学家。他们立足全人类,以文化为主题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走向,从而形成别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文化史观。他们在文化主体、文化走向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各自深刻的内涵开拓了历史哲学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对斯宾格勒、汤因比和梁漱溟文化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深入比较,以期寻找他们在此问题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被美国学者艾恺(GUV S·A1itto)称之为“最后一个儒家”,这在下列意义上正确的:梁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唯一身践力行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之人。尽管梁的同代人熊十力以及牟宗三等人在内圣外王学理方面的成就要比他高得多,但作为一个人格和社会理想的实践者,梁确乎是特立独行,后无追者。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是我们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遗产,他的一些设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富有启发意义.在探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旨和当今学术界对梁漱溟研究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个启示:从农村着手进行现代化建设;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号召知识分子和农民结合;允许各种具体方案良性竞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思想史以致世界思想史上,梁漱溟都是一位不得不浓墨重彩提及的人物之一。是梁漱溟创立了新孔学的思想体系,是梁漱溟对柏格森哲学赞赏有加,是梁漱溟提出了西洋、印度、中国“三路向”的文化观,是梁漱溟主张中国的“乡村建设”并实践“乡建教育”,是梁漱溟倡导建立“以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