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阿旅游合作是新时期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阿旅游合作的动力源于阿拉伯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中国深化中阿经贸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直接需要。目前,中阿旅游合作正处在起步阶段,部分阿拉伯国家政局不稳、双边旅游合作机制不完善、中国伊斯兰旅游相关产业的基础薄弱是制约中阿旅游合作的三大因素。未来中阿双方应加强在旅游客源市场、伊斯兰旅游业、旅游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联合研究四个领域的双边合作。  相似文献   

2.
卫星导航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展合作的重要领域。第一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阿在卫星导航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与长效机制的建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阿拉伯国家的推进,中阿北斗合作论坛将全面带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落地阿拉伯国家,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于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牵引中阿关系发展的新动力。然而,阿盟内部存在缺少主管机构、资金与人力资源匮乏和多边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阿拉伯国家技术水平和市场成熟度较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阿北斗合作论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阿拉伯世界》是中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以介绍、研究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为主要内容的刊物。自创刊以来,历经25载春秋,贵刊为提高中国的阿拉伯研究水平、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征稿启事     
《阿拉伯世界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类刊物,一直致力于弘扬学术探索与创新,促进中国"阿拉伯学"、"中东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本刊长期关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西亚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等问题,强调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学理探究、注重分析问题时的中国话语和全球视野。本刊的"聚焦话题"、"探索"等特色栏目特别注重对局势变化的及时分析与深度、广度探析。近期我刊特别关注的议题包括:"中阿合作论坛"十年来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西亚北非局势的新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文化共性是文化交往和传播的基础.中华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既有差异,也有共性.中华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首先是能够被双方认可的“共有文化”.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寻求中阿文化共性的前提下,促进中华文化走向阿拉伯世界,实现两大文明间的交往和共赢.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倾向日益明显。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的中东政策不得人心、阿拉伯国家因受内外部冲击而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是促使阿拉伯国家实施“向东看”政策的四个主要原因。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使大国在中东的互动出现了新特征,国际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发展。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期望值升高,既给中国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对阿拉伯世界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思潮变化、民众政治观点倾向乃至社会发展、经济运行形势等问题,同时对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探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意义、阿拉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立的可行性、设计方法和思路,并在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基础上以"叙利亚问题上沙特对华网络舆情"为实例研究对象,分析阿拉伯网络舆论对华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对阿拉伯世界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思潮变化、民众政治观点倾向乃至社会发展、经济运行形势等问题,同时对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探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意义、阿拉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立的可行性、设计方法和思路,并在现有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基础上以"叙利亚问题上沙特对华网络舆情"为实例研究对象,分析阿拉伯网络舆论对华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依靠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网.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以机制统筹为理念,以中联部为实施主体,以阿拉伯国家政党、政治组织、政治领导人、媒体和智库为合作对象,通过召开中阿政党对话会、签订政党合作备忘录、举办政党研修班、促进政党领导人与青年交流等方式,积极配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整体交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政党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阿加强政治互信、交流治国理政经验、共建"一带一路"和实现民心相通,维护了中国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和平与发展事业,丰富了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阿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从中埃教育合作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包括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之带来难得的机遇,又使之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中阿双方应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构筑中阿教育合作的平台,使各自的民族教育以高起点和高速度融入国际教育主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差距.事实上,由于双方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中阿教育合作已呈现出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逐渐拓宽、合作层次日益提高的趋势.鉴于埃及是与中国开展教育合作起步最早、成绩最为显著的阿拉伯国家,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埃教育合作现状和分析中阿教育合作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对中阿双方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合作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虽然阿拉伯世界"向东看"倾向明显,但阿拉伯民众对中国基本国情还缺乏必要的了解,特别是对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新疆问题存有较大的曲解和误解。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阿实现"心相通"的障碍之一,对中阿关系特别是民间友好造成伤害。对此,应通过改善传播策略、提升传播能力、加强人才建设等举措,着力强化新疆问题对阿国际传播的效果,从而应对西方的软遏制,增进阿拉伯受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人文外交作为一种崭新的外交形式,是对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互动的有效应对,也是对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有机整合。人文外交以软实力理论、国家形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文明对话理论为依托,在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实践则为人文外交的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对阿关系中,人文外交在各时期都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当下,国际体系处于转型期,尤其是2010年年底以来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使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只有将人文外交继续作为我国对阿外交政策的重点,才能在政治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始终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舆情指数(2011)是阿拉伯研究与政策分析中心实施的阿拉伯国家首个大型、综合性舆情调查的报告,从阿拉伯民众总体状况、"阿拉伯之春"、民主问题、民众对国家机构的信任度、宗教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阿拉伯民族问题等六方面量化展现了受调查者的态度。本文选择其中关于"阿拉伯之春"的部分进行解读,并考察了阿拉伯媒体对阿拉伯舆情指数的态度。此外,本文还对阿拉伯舆情指数的意义和不足做了评析,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虽然政府在国家形象塑造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国家间日益紧密的经贸交流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阿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升,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舞台。由于互补性强而使中阿经贸交流实现了互利双赢,但随着中国商品和企业越来越多地进入阿拉伯国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产品质量问题、部分企业未诚信守法经营、部分中国员工不能融入当地生活等问题,这些经贸因素已逐渐成为在阿拉伯国家影响中国形象的重要变量,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评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以来,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倾向日益明显.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的中东政策不得人心、阿拉伯国家因受内外部冲击而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是促使阿拉伯国家实施"向东看"政策的四个主要原因.阿拉伯国家"向东看"政策使大国在中东的互动出现了新特征,国际多极化格局进一步发展.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期望值升高,既给中国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民主化进程中,阿拉伯国家并非"例外",而是滞后于世界其他地区.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实践呈现由弱渐强、逐步推进的趋势.但是,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政权产生的方式--尚没有实质性突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道路基本上要经历一个权威政权主导下的政治自由化和有限民主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阿拉伯人的心目中,遥远的中国地大物博,国泰民安,是令人向往的礼仪之邦。十六至十九世纪,阿拉伯世界沦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再加之中国明王朝的海禁政策和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阿双方的交流基本中断。新中国建立后,经六十余年的接触与交往,阿拉伯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刻,在现代阿拉伯人的视野中,中国是一个讲信用的政治大国、负责任的军事大国、富有魅力的文化大国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19.
对于包括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之带来难得的机遇,又使之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中阿双方应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构筑中阿教育合作的平台,使各自的民族教育以高起点和高速度融入国际教育主流,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差距。事实上,由于双方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中阿教育合作已呈现出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逐渐拓宽、合作层次日益提高的趋势。鉴于埃及是与中国开展教育合作起步最早、成绩最为显著的阿拉伯国家,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埃教育合作现状和分析中阿教育合作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对中阿双方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合作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几十年努力,阿拉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模式、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私立高校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阿拉伯高等教育的规模建设和系统复杂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围绕高等教育对阿拉伯本土社会贡献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有效解决是未来阿拉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