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型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研究对象,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物的理想社会,已经不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幻想,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科学预测,而是辉煌的现实。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主要研究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理论首先应该面向现实。这就要求,这一理论必须沿着这样一条正确轨道开拓生命力:从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事实出发,认识和掌握其固有的发展规律,按照这个社会制度发展阶段的实际,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离开了现实这一立脚点,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就是无本之源。  相似文献   

2.
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起,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围绕生产力要素这一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充分的论证,指明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和特征。一百余年前社会主义在俄国的建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于是,围绕着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议题,苏东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严重偏离最终导致了失败,但却为后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作为又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实践,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获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功。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使科学社会主义首次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而且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它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但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过论述。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做出界定,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以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讨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本质可以做如下概括: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是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为主体,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不断实现社会公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理论战线上取得的最伟大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在实践中极大地推进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迎来伟大振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5.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在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背景下,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成果。列宁以十月革命的实践和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及由此带来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规律性这两个高难度的历史课题做出了科学的论证,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两个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比较,既有一般原则、立场、观点上的一致性,又有不少差异和特点.本文从理论的任务和内容、对待资本主义的取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等方面,对两种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特定侧面揭示了邓小平理论这种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已经显示了无比优越性。但近几年来,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极力鼓吹科学社会主义“过时论”、“补课论”,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1989年取得平息反革命暴乱胜利后,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社会主义的种种问题。最近,笔者重温《共产党宣言》受益不少。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一些新的体会。现结合当前我国实际,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选择及其优越性这个问题,谈以下四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设想和推断出的一系列理论原则。这些理论原则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实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而造成了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提出了中国是社会主义,但还处在不发达的初级阶段;改革既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计划和市场本身并没有社会制度的属性,都是资源配制的一种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诸要素中具有首要意义等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正确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分歧中,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比较分析这两种思潮的社会主义观,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两种思潮本身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提高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从它作为一种学说而产生,到作为一种社会变革运动而兴起,直到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而建立,相隔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思想一开始就是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的揭露和批判中产生的。它向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以后的新社会制度的美好蓝图。最初的社会主义学说,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关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理想社会制度的比较系统的论述。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使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达到了高峰。但由于他们不是从对现实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主义15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三次重大理论创新:第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性",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动力和现实途径,描绘了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初步蓝图。第二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与中国化的历程,找到了适合俄国和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第三次重大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的问题。这三次重大理论创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斯大林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落后国家的不完整运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它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现实的社会主义基础不是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任何超越社会阶段的认识和实践都是要受到历史惩罚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止有对立和斗争,还有依存和合作;社会主义不是专制,而是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形态;结合国情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二次革命。  相似文献   

13.
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 ,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有必然性 ,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向世界宣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经过15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怎样认识现实社会条件下两大社会制度、两大对立阶级的历史命运,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给予理论上论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现实情况作出与理论一致的解释,把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和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放到历史的长河中,用历史的眼光,用百年的尺度去阐释,从而标显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命运的预言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新中国制度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浙江省实践、湖州市实践、织里基层实践,展现了中国治理的时代价值。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正确、有效、成功的。中国治理蕴含的制度价值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治理能够为后发国家提供“非西方化的现代化”建设经验,推动和支持多边主义的全球治理方案,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借鉴,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先于其工业化设置而具有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19世纪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结构。这样的社会实存,既对我国市场化社会转型产生着强大的规制并促使其保持“社会主义”的同源性,又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非同源性特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是因国家工业化导入市场机制而发生的一种必然回应,因而它又与世界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某些同源性的特质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两种或两类同源性现象及过程,本身存在着理论谱系、逻辑传统、方法论和价值观张力等非同源性的基元;于是,规制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场域的既成性,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有效地规避“工业化 市场机制→社会转型”的潜在风险;而且中国社会转型还将长期处于一种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博弈的性状之中。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在社会发展形态上的根本要求,二者是内在统一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去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更深刻地明确其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德、法两国的教育体制及其高等教育改革,分析了两国教育体制对社会就业机制形成的作用,指出教育与科技创新、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是促进两国经济与社会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两国的教育都实行免费的政策,为两国人民的家庭十分重视子女教育的愿望提供了主动、灵活的实现空间;两国教育法规比较全面、完善,保障了各层次学生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9.
人生面临的风险以及影响人生风险的因素在整体上具有相似性,但人类化解风险的机制却会因相关影响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与欧美国家相比,受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现实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深刻影响的东亚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在制度形成目的、建立原则、覆盖对象、提供主体以及发展动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恰恰体现了东亚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同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