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梁沛 《南方论刊》2008,(1):100-100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研究“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文秘专业的必修课,主干课。它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探索新文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解读能力及良好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我感到其中有三个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期,那就是:五四时期、《延座讲话》时期和新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有着不同的文学思潮,它们似乎互相否定又互为前提,走了一条相反相成的发展道路。而处于这三个时期中间环节上的《延座讲话》时期,又在这种文学发展的矛盾运动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这对矛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同时期发展变化轨迹的描述,去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变化特点,并从中寻找《延座讲话》所特有的价值座标。一、五四时期:从封建桎梏下走出的孤独的“我”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适应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3.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4.
1989年5月9日,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在成都成立。由研究会发起组织的纪念“五四”70周年学术讨论会也同时举行,并以“五四与四川作家”为题展开热烈讨论。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巴蜀文化是一种杂交文化,具有开放性的“兼包并容”的特点。因而,四川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必赶时髦。另有同志认为,文学研究虽不能赶时髦,但必须跟上时代潮流。要以一种世界性、开放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是中国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逢九之年,回溯百年历史,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总是分外沉重或易生感慨。2009年4月23至25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的“‘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以此纪念“五四”90周年。此次会议集结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界海内外的同道,  相似文献   

6.
吴:明年(8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七十周年纪念。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作用,在文学史上,它被公认为是新文学的真正开端。所以人们常常说,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就是“五四”的精神,新文学的传统就是“五四”的传统。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历史地位,即使在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重大现象时,人们也是不得不加以注意的。可能可以这样说:现实是历史的延续,而历史就存在于现实中。钱先生,今天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于8月19日——23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云冈杯”文学颁奖大会。这次会议是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在大同汽车制造厂资助下联合举办的。会议得到省、市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由程  相似文献   

8.
董晓 《广东社会科学》2022,(3):159-165+287-288
“五四”运动以来,俄罗斯与苏联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俄文学关系始终处于“影响/被影响”的状态中。直至新时期文学初期,俄苏文学的影响依然留下了鲜明的痕迹。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苏文学的影响在中国的逐渐式微,21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已然摆脱了俄苏文学的影响,两国文学关系也改变了“影响/被影响”的模式而走上了平行发展的轨道。与之相应,超越以往单纯的影响研究的范式,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审视当代中俄文学关系,是审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文学关系的必然途径。而对差异性的探究则成为平行研究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然而反观这种整体性文学史写作现状,我们发现它们虽有宏阔的理论构架,但因缺乏“打通”整合的内在逻辑机制而给人一种拼盘之感。这里存在着两个阻碍彼此贯通的纠结点:“五四文学”和“体制化文学”。前者高悬,有意无意地被神话化了;后者沉沦,备受压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当代文学整合进程的悬置或暂停。本文试从“整体性”的视阈对此进行清理和定位,以便使文学史书写在“现当代文学是一体”的思维理念下更加统一有序,也更加合历史合逻辑。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于1988年10月在无锡召开。会议讨论了近几年我国文学发展的态势和世界华文文学格局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前者是这次年会讨论的热点。有同志认为,当前的文坛现状是“疲软”,它在人们心中造成的是“痛苦”。认为,新时期文学从70年代80年代之交的辉煌起点,经过80年代中期的繁荣,已在近两年滑下了低谷,挣扎在痛苦的、难以维系的困境中。两相对比,前期的辉煌是因为它在思想上的锐气与真诚,以及相同于“五四”民主科学精神的内在气质。这种难忘的文学现象,不能用“轰动效应”一笔抹煞。文学不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但至少不能回避惨淡的现实。而当前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山东分会于1989年10月25日至28日在淄川召开了“中国当代文学40年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对中国当代文学40年进行反思,与会代表围绕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对待西方现代派文论、文学创作40年所走过的道路和对文学发展的展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有的学者认为,“文革”前的十七年是文学自觉地为政治服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文学以正面歌颂为主,是朱老忠、杨子荣、梁生宝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几代学人为建立和发展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乃至毕生心血。特别是新时期以来 ,这一学科得思想解放、拨乱反正风气之先 ,学术开拓异常活跃 ,成就卓然 ,成为我国文学研究之翘楚。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以“五四”为精神内核的中国现代文学再一次面临着“退出当代”、“剥离于当代”的运作 ,这种情形逼使我们不得不对中国现代文学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 (例如 ,与“当代文学”概念之间的模糊性 )作更进一步的学术思考。此前 ,曾有围绕着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关系展开的讨…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14.
经济一体化浪潮汹涌而来,网络文化席卷全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多重深刻背景下,新世纪文学将走向哪里?为此,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与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2月1日至3日在宜宾市联合召开了“新世纪文学走势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2000年会”。来自川渝两地50名专家学者围绕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新世纪文学的走势当代文化工业的兴起和大众文化霸权的确立,颠覆了包括纯文学在内的精英文化的传统中心地位,大众娱乐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文化生成方式,而文学却日趋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的中国当代文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它以1949年10月为起点,倘从文学发展的血缘上看,则是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中国新文学的延伸。然而,今天重新回顾半个多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建国之初的二十七、八年中,中国文学并没有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辟的航程走向成熟。“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的确立,以无可抗拒的力量极大地强化了文艺的政治宣传职能。历史早已证明,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指的是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块。在50年代到70年代“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 ,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 ,文学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下变动的特点 ,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三块空间 ,在世纪之交走向一体化 ,出现了构建“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的新中国文学50年研讨会于1998年11月9日至13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着“新中国文学50年”的总主题,就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演进、经验与教训,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对新中国文学50年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应以现代文学中对中国社会、心理、文化的认识水准为起点,不断发展。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反映和表现的虽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但文化主潮趋向是一致的,这就是对文学的世界化及民族化方向的追求,对“现代化”的追求。当代文学除了应继承五四的文学精神、文学观念之外,文学作品认识、把握描写对象的能力及深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层面。文学对人的生活的认识主要在社会关系及心理变化两大方面。在科学、民主的旗帜下,现代文学的社会意识及人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发达的。当代文学在这两个方面可以从现代文学借鉴到不少东西。或者,更坦率地说,当代文学在某些地方,并未达到现代文学曾经达到的水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张俊才、李扬合作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主潮》)一书,堪称力作。该书的学术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更为看重的是充溢在全书中的“让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精神。 《主潮》一书依次论述了20世纪出现的如下七种文学主潮:世纪初的新民文学主潮、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文学主潮、30年代的革命文学主潮、40年代的救亡文学主潮、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