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压力知觉、情绪耗竭、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采用压力知觉量表、情绪加工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简化版量表对兰州四所高校的490名在校学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在压力知觉与情绪耗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在压力知觉与情绪耗竭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个体能够通过提高心理韧性和获取社会支持来降低情绪耗竭。  相似文献   

2.
运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采取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师范学院1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生活事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该校大学生中高自尊者占82.5%;自尊得分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在生活事件维度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受惩罚与自尊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保险营销员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采用自我和谐问卷和心理控制源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376名保险营销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保险营销员的自我和谐与心理控制源、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控制源、领悟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自我和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调查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心理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期能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物质崇拜现象提供依据社会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且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工具: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结果: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相关。结论: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之间有相关。  相似文献   

7.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成熟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青少年面临的基本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前期试测等探索性研究,构建了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基本结构,编制了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以该量表为工具对浙江省象山县初一、初二"90后"青少年进行了普测。结果发现:青少年社会适应包括5个公因子即生活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学校适应和压力适应。因素分析表明:该5种因素共同解释着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所编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测量工具。研究还表明:象山县"90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总体发展状况良好,其中生活适应和人际适应发展最好,心理适应次之,学校适应和压力适应相对滞后,不同类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存在差异。①  相似文献   

8.
以168名吉林省延边地区留守儿童作为被试,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家庭功能状况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社交回避与苦恼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不同的家庭功能的状况和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的质量显著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交回避与苦恼,家庭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差的留守儿童,其社交回避与苦恼状况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快乐感量表及同伴等级评定表对76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1)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程度以上,在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同伴接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感之间相关不显著;不同接纳水平的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纬度得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流动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在两种学校接受教育,一种是公办学校,一种是简易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对流动儿童来说,公办学校与简易学校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社会环境。因为这两种教育安置方式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支持。近年来,随着流动儿童到公办学校就读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选择到公办学校就读。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就愈发重要。本研究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等工具对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并不比城市儿童更消极,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城市儿童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女流动儿童比同性别的城市儿童的孤独感更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认知评价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个人自我评价量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对44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和认知评价密切相关;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经受地震灾害,失去亲人,寄籍外地等巨大生活改变。都有可能使儿童和青少年在缺乏适当的情绪疏导与社会支持情况下,做出令人无法接受的自伤行为。因此,在地震灾变后的一个月到半年里,学校教师应特别注意受创个案的各种反应。如有必要应予以必要的辅导,甚至是心理治疗,以早日恢复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13.
心理控制源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心理因素。青少年心理控制源对日常行为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青少年倾向于“内控性”,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随年级增长“内控性”呈下降趋势,大学生的“内控性”显著低于初中生;高中阶段是心理控制源发展的过渡期,是不同作用因子发生变化的关键期,具有教育引导的特殊意义;心理控制源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青少年心理控制源的社会性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心理韧性水平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从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出发,探究心理韧性的培养策略,其中主要包括:提升自我认知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情绪控制能力,自尊感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日本都属于儒文化圈的国家,加上两国源远流长的频繁交往历史,两国青少年生活有诸多的共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永平的明显不同,国家制度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显著不同,两国青少年生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中日两国育少年生活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两国育少年共同发展。本文的资料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和福冈县立大学1996~1999年联合组织的《现代中日社会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课题问卷的结果。 一、与家人的交往 卜)“与家里人妓话内容”的比较 二.日常生活中,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注明显比日本的…  相似文献   

16.
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孤独感量表(UCLA)、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NXZWGN)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吉林省某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在性别和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关系;(2)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造成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又有青少年个体的个性特征、认知等内部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可以通过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心理认知,优化自身人格,完善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等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调查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湖南多所高等院校的261名大学生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较高的社会支持水平,大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与各项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差异显著。说明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就越好。  相似文献   

19.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产生了大量迁移青少年,迁移和青春期给迁移青少年发展带来了双重挑战和压力。在这种压力和挑战下迁移青少年的心理适应成为衡量迁移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转型期产生的迁移青少年群体社会现实中,自我、环境、社会等是迁移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寻求促进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应对策略,可为青年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